休闲农业表现良好
休闲农业是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耕文化、旅游参与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活动。 它也是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田野里丰收的美丽景色、乡村小院里独特的乡愁、远离喧嚣的秀美山水正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向往。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休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各地积极培育下,风景秀丽、人文之美、因地制宜的“网红村”纷纷涌现,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各地通过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建设观光体验基地,将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第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延伸价值链。 农村既有好的产业,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此外,休闲农业连接生产与销售、连接城乡、引进人才下乡,在畅通城乡双向循环方面也能大有作为。 更重要的是,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就业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过去深藏在大山里的农产品不仅有市场,而且能卖个好价钱。 农田、农房等资源被“唤醒”,消费娱乐融合,让农民从“一季收获”走向“一季收获”。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休闲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一些“网红”县城成为大家“复制”的模板; 相关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大多规模小、分散,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 因此,休闲农业发展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首先,设计方案引领,配套政策完善。 从休闲农业顶层设计入手,建立思路清晰、任务明确、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规划体系。 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快出台综合配套政策,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结合区域特点,打好区域“差异牌”。 休闲农业的核心在于“故土”二字。 在做好科学规划的同时,保留原汁原味尤为重要。 要因地制宜深挖本土内涵,不搞“模仿”,走差异化道路,多“学方法”,少“抄作业”,发现适合某地风土人情的新商业模式、新模式。
三是聚焦经营绩效,确保发展实效。 在不偏离农业发展本身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农业在生产中积累的优势,积极转变思维,通过学习业务知识、构建完整的治理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
最后,要继续补农村短板,算好“长远账”。 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后劲充足、游客体验好,让“初次顾客”变成“回头客”,甚至带来更多顾客。 只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各地要聚焦优势和劣势,挖掘和培养本地人才,鼓励和引导走出去的人才回乡创业,用人才下乡带动资源下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沉着冷静,多措并举,精心培育,长期工作。 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绿地、文化福地、休闲旅游胜地,让休闲农业真正成为百姓的聚宝盆。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