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1500米近十年最好成绩尚未达到奥运标准:中长跑训练反思...
2021年田径赛区邀请赛(华东赛区)首站将在广东肇庆举行。 24日下午的男子1500米比赛中,我国著名中跑运动员、参加里约奥运会的安徽名将王春雨与三名男选手同场竞技。
比赛最后阶段,王春雨发起冲刺,超越男运动员,以4:08.68到达终点,不仅创造了个人PB,也创造了该项目十年来最好的全国成绩。
1500m全国纪录是由屈云霞于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上以3:50.46创造的。 这个成绩也是此前女子1500米世界纪录,由曲云霞保持多年。 直到2015年,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迪巴巴才以3:50.07的成绩突破。 看到这里,你就知道曲云霞的1500米成绩有多么恐怖了!
与王春雨的成就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当然,那个时代是马家军势力鼎盛、红极一时的时代。 至于曲云霞的成就背景,本文不予评论。
赛后接受采访时,王春雨解释了自己参加男子比赛的原因。 原本女子1500米比赛有三名参赛者,但另外两人暂时退出,这使得王春雨无法参赛。
所以,王春雨索性就去参加男子组的比赛。 当然,由于是和男选手比赛,男选手扮演的是兔子的角色,所以王春雨成绩的说服力就有些打折扣了,但我还是要给王春雨点赞! 而1500米并不是王春雨的主赛,他的主赛是800米。
当然,表扬归表扬。 我们应该看到,王春雨虽然创造了近十年来国内女子1500m最好纪录,但仍然没有达到奥运会比赛的A级标准。 女子1500米奥运会比赛标准是4:04.20。 相比之下,还有4秒差距之多。 对于1500米项目来说,4秒就是几十米的差距。 也可以看出,我国中长跑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奥林匹克田径标准
王春雨是我国参加里约奥运会
仅有的两名中长跑运动员之一
大众跑者对马拉松非常关注。 事实上,在包括马拉松在内的中长跑项目上,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最大的差距可能不是马拉松,而是800-10000米。
我国历届奥运会上,运动员都参加了马拉松比赛,但中长跑项目较多,但我国能达到奥运会比赛标准的运动员却很少。
2016年里约奥运会,参加800-10000米长跑比赛的运动员仅有主攻3000米障碍的张馨燕和著名800米运动员王春雨。 她以2:00.43的成绩获得女子800m冠军,达到奥运标准参加里约奥运会。
里约奥运会上,王春雨以1:59.53的个人最好成绩晋级半决赛。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女子800米决赛,王春雨以2:01.80获得冠军。
而就在两周前,在绍兴举行的长三角田径精英邀请赛女子3000米障碍赛中,27岁的甘肃名将张馨妍表现出色,以10分的好成绩夺得冠军。 9点20.32分,一举打破了尘封14年的全国纪录。 原记录为9分26.25秒,提高了近6秒。 这是一个非常骄人的成绩,也可以排在亚洲历史第四位。
凭借这一成绩,张馨妍获得了奥运会参赛资格,并成为第一个确认参加东京奥运会中长跑比赛的人。
张馨妍在3000米障碍取得一定突破,王春雨在1500米比赛取得一定突破,这也说明这两年我国田径乃至中跑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当然,这一进步在过去是在较低水平上取得的。 事实是,赛场上的中长跑仍然是一个落后的项目。
而就整个中长跑体系而言,我国的距离越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越大。
我们和岛国的差距不仅仅在于马拉松
赛场上的中长跑也存在较大差距
众所周知,我国竞技马拉松虽然受到大众马拉松热的积极影响,近年来备受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包括邻国日本。 进步,日本进步的更大尴尬。
3月份,在日本最后一届琵琶湖马拉松上,铃木健吾以2小时04分56秒的惊人成绩再次打破日本全国马拉松纪录,比大迫之前创下的纪录快了整整33秒。
这也是非黑人种族首次突破205大关,足以挑战非洲选手的优异成绩。
而那场比赛,共有42名选手跑进210大关,21强的成绩全部高于我国任龙云创造的2小时08分15秒的全国纪录。
1月底的第40届大阪女子马拉松上,日本马拉松一姐市山麻尾在名将川内佑树等男兔的带领下,创造了2分21分11秒的成绩,打破了此前纪录2: 21:11。 野口创造的2小时21分18秒的比赛纪录;
另一位著名女选手前田浩南则取得了2小时23分30秒的个人PB。 这两名选手也将代表日本参加东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 中国女选手短期内很难跑到225级别。
当然,除了马拉松看似“越来越大”的差距外,在800-10000米的中长跑比赛中,中日之间的差距并不比马拉松小。
2020年12月,第104届日本田径锦标赛中长跑比赛中,著名运动员相泽明万美取得27:18.75的成绩,将日本原纪录27:29.69提高了约10秒。 与此同时,18名日本男运动员拉开28分大关。
我国男子10000米纪录是2007年城运会任龙云的28:08.67。
女子10000米比赛中,老将新谷仁美取得了30:20.44的成绩,而日本原国家纪录是30:48.89,进步了28秒多。
2020年,我国中长跑运动员10000米、5000米成绩平平。 辽宁选手任光跃在2020年7月创造的5000米13:51.87成绩,已经是近十一年来该项目国内最好成绩。
在同期举行的日本北海道田径比赛中,男子5000米比赛中,21岁的内藤正彦以13分18.99的成绩获得日本历史第七名,吉井大和、一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获得13分。28.31分钟的成绩创造了U20日本队的新纪录。 以上成绩遥遥领先我国所谓近10年来最好的5公里成绩!
高中三年级的石田博久以13分36.89秒的成绩刷新了日本高中纪录。 也就是说,日本小将在成绩上已经完成了光月创造的13:51.87,而且他还是一名高中生。
日本还有1999年出生的22岁新人田中希美。
2020年,她因为优异的成绩而迅速走红。 去年,她打破了日本女子1,500m和3,000m国家纪录,并以15:05.65的成绩领先东京奥运会获得5,000m冠军。
她将与老将新谷瞳一起站在奥运会的起点上。 田中希被誉为日本马拉松的下一代女王。 有了这样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日本的中长跑可能会继续长期保持在亚洲的领先地位。
中国中长跑距离较短
成绩相对下降的原因分析
800-1500米等中长跑被称为难度最高的田径项目之一,因为这些项目是典型的混合供能项目。
所谓混合供能,是指运动员对有氧能力和无氧乳酸耐受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即运动员需要有良好的速度维持能力,即速度耐力。
中长跑一直是我国最薄弱的运动项目之一。 中国运动员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赛段前期和后期的表现不平衡,后期的减速比较大。 虽然世界优秀运动员也存在比赛后期体能下降的问题,但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中国运动员;
中国运动员在比赛前景上与对手不相上下,但他们无法将优势保持到比赛结束,并随着赛段的延长逐渐失去优势。
在800-1500m混合能量项目中,我们普遍重视运动员无氧代谢的发展,试图通过高强度训练来提高运动员身体适应酸性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 “抗乳酸能力”。 。
然而,注重发展无氧能力的训练会带来以下问题:
1、年均培训强度过高导致培训总量不足
以中、高速跑为主的训练增加了训练的平均强度,导致训练总量减少。
调查显示,我国运动员年训练总量与世界一流运动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可能是我国中长跑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 训练增加了训练的平均强度,从而导致训练总量,即跑步量的减少。
忽视有氧训练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运动员的耐力基础。 有氧训练不足,运动时身体的储氧、运输和利用系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展。
鉴于有氧能力是无氧耐力的基础,当有氧能力这一决定人体耐力水平的基本能力不得到重视和发展时,不仅会影响有氧能力本身,还会制约有氧能力。无氧能力。 能力提高。
挪威赛艇30年训练研究发现,近30年来挪威赛艇从落后项目变成优势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训练负荷发生了巨大变化。 30年来,挪威赛艇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有所增加,但在训练负荷方面,低乳酸阈值强度训练从过去的30小时/月增加到50小时/月;
比赛强度和超强度训练从过去的23小时/月减少到7小时/月,训练量增加20%,从过去的924小时/年增加到1128小时/年。
这说明挪威赛艇运动的进步并不是因为坚持高强度训练,而是降低了训练强度。 “更轻松的培训”取得了更好的培训效果。
2、不利于耐力基础的发展
运动实践证明,优秀的专项耐力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耐力的基础上。 系统的耐力训练不仅要发展专项耐力,更要把耐力的基础建设作为训练的重要任务。
高强度的训练会对运动员的身体产生很大的刺激,而这种刺激有时对身体是有害的。
据国外研究,运动员以最大摄氧量的85%-90%连续训练或比赛2小时后,体内约7-9%的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会被消耗掉。损坏的。 需要 40-60 天。
我国研究人员还发现,运动员长时间以最大摄氧强度的75%进行运动时,红细胞粘度增加,可能导致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血流缓慢,血液供氧不足,进而影响人体的能量。 供应,减少有氧能力。
对于运动员来说,大量的中高速无氧训练会增加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量,延长恢复时间。 此外,缺乏有氧支持,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导致过度训练和受伤。
3、不利于专项强度的提高
平均强度过高不仅没有提高具体耐力,反而破坏了训练节奏。 高强度训练量的增加必然会减少有氧训练的比例,从而导致训练负荷强度集中在中间,训练强度的波动范围会变小。 荷载形成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形,破坏了金字塔荷载趋势。
如果训练负荷始终徘徊在85%-90%左右的次最大负荷范围内,既不能有效发展有氧能力,也不能保证最大强度训练的质量。
同时,频繁的高强度刺激使运动员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无法恢复。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缺乏“兴奋感”,经常表现出“慢不下来、快上不去”的现象。
常见的非最优训练模式——橄榄模式
800-1500米确实是一个以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的项目,但优先调动某种能量并不意味着忽视甚至放弃其他供能系统。 机体不同的能量代谢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的无氧能力需要相应的有氧基础的支持。 具体耐力并不是由一种能力组成,而是多种不同耐力能力的组合。
在耐力训练中,单一的高强度训练并不能发展所有的代谢功能,而且这种训练很容易导致不同供能系统之间的不平衡。
有氧与无氧能力差距的增大,不仅不能有效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反而可能会限制无氧代谢水平的发展空间。
最好的训练效果并不一定是在最大的身体负荷强度下获得的,训练绝不应该是游戏的模拟和重复。
4.一个真正好的耐力训练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训练中有氧比例的增加,一方面降低了每年训练负荷的平均强度,另一方面促进了无氧训练强度的进一步提升,使得跑者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完成高强度无氧训练。体力强健,品质优良。 区域培训。
这种高强度大比例低强度小比例的训练模式是最好的。 它可以将跑者从过度高乳酸高强度训练带来的“疲劳积累”中解脱出来,不仅减少了过度训练和损伤的发生,而且保证了训练的出色强度,从根本上提高训练质量。刺激和恢复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什么样的训练强度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生理上,通常以最大摄氧量、心率和血乳酸作为衡量和评价训练强度的指标,据此将训练强度分为3个方面:
● 血乳酸低于2mmol/L,说明此时几乎没有乳酸堆积,属于有氧训练的范畴,也就是跑步者常说的轻松跑;
● 血乳酸在2-4mmol/L之间,适合进行混合氧训练。 跑步者会感到疲劳,一般不会持续超过半小时至1小时。 混合氧训练的本质是抗乳酸跑;
● 血乳酸大于4mmol/L,表示高强度训练,乳酸积累明显。 间歇性跑步训练通常以此强度进行;
对于耐力训练,运动训练界存在 3 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个强调使用有氧-无氧混合氧模式进行训练,称为“乳酸阈值模式”,大多数跑步者实际上都使用这种模式;
二是强调避开混氧区域,大部分训练强度集中在低强度区域,小部分训练集中在乳酸阈值以上,称为“极化模式”;
三是强调训练强度自下而上按比例逐渐降低。 低强度训练占比较大,强度训练越高,占比越小。 这就是所谓的“金字塔模式”;
“乳酸阈值训练模式”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未经训练的受试者2-3个月后,受试者的耐力水平得到显着提高。 原因是训练强度可以显着提高。 通过刺激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来提高耐力水平。
不过,这种方法只适合初学者跑步者,即未经训练的初次跑步者。 这样的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耐力,但是一旦过了这个阶段,这种方法的效果就会明显消退,跑者的感觉就是遇到了瓶颈期。
“两极分化模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代表性研究来自精英赛艇运动员的训练、精英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和精英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
研究发现,这些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通常使用低于乳酸阈值(约占总训练时间或总训练距离的75%)或显着高于乳酸阈值(约15-20%)的强度,而乳酸阈值强度很少使用(大约 5%)。
他们认为,对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说,在乳酸阈值强度下进行过多的训练可能会导致交感神经超负荷,同时在获得能力方面的刺激效果不佳。
高水平耐力运动员的训练应以低强度、多样化训练为主,辅以少量高强度训练,这样可以保证相关基因的高度诱导,减少对机体的刺激压力。
“金字塔训练模式”也是运动生理学家提出的一种耐力训练模式。 他们认为,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耐力训练的强度应保持“金字塔”趋势,即训练强度越低,占总训练的比例越高,高强度的训练比例越高。培训,占总培训的比例越低;
最高强度无氧训练比例控制在年度训练总量的5-10%以内,混合氧训练不超过10%,其余80%为有氧-无氧阈值以下的中低强度训练。
由于“金字塔模式”和“极化模式”在帮助高水平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方面效果突出,目前在大多数耐力项目的训练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佳跑步训练模式——金字塔模式
好与坏的训练模式比较
概括
我国的马拉松项目仍能满额参加奥运会固然是好事,但能参加800米至10000米项目的中国运动员屈指可数。
我国中长跑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需要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反思训练、寻求突破。
马拉松是中跑的一部分,而不是中跑的全部。 马拉松赛事的进展还需要其他中短跑赛事的支持。 没有高水平场馆中长跑的进展,马拉松的进展将难以为继。
因此,只有努力提高中国场馆中长跑的成绩,才能涌现出更多的马拉松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