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那些为冬奥会忙碌的工作人员

日期: 2023-08-15 13:03:52|浏览: 217|编号: 2231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致敬那些为冬奥会忙碌的工作人员

我想成为冬奥会的最后一个帖子

31岁成为短道速滑裁判,39岁开始学习英语,47岁成为ISU(国际滑冰联盟)短道速滑裁判……68岁——老沉凌是目前唯一一位ISU短道速滑中国纪录长滑冰编曲家。

但沉凌的身份不仅限于此。 2018年,她只身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运动协调部短道速滑项目的竞赛总监。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时,她将年满69岁。 那应该是她直接参加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了。她说她要为这个班级挺身而出。

4月份的“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首都体育馆场馆(组)运营团队场馆改造负责人沉凌始终心有余悸。 因为在测试活动中,第一体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改变冰面的测试。 冬奥会上,第一体将面临3小时内更换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冰面的重任。 这两个项目中,不仅赛道冰温不同,防护垫、裁判台、摄影区等区域也需要切换,这给场地切换团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回忆起测试赛前的心情,沉凌说:“一开始我确实觉得会很困难,因为第一场馆是老场馆。经过升级改造,虽然软硬件焕然一新,但在“大型国际比赛所需要的空间,还是有一些限制的。所以大家会提前做很多预设,思考所有可能的困难。”

事实上,在测试之初,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次场地转换时,更换防护垫时出现问题,由于沟通不充分,导致转换时间被耽误。发现问题后,我们当天中午召开会议,及时更改转换机制并发送给了通讯群。从这两天的演练来看,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沉凌说道。

就这样,经过6天7场比赛,过渡组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顺利。 但整个团队总是全力以赴,直到所有测试活动结束的那一刻,沉凌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一拥抱了身边的队员:“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通过这样的反复测试,我们可以为明年2月的冬奥会做更好的准备。”

测试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首都体育馆(团)场馆改造团队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道和花样滑冰总是和我们自己比较,今年下半年,测试比赛将单独进行,不会有冰面转换测试。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总结,不断完善转换中的每一个细节。 沉凌说道。

20年的志愿服务让我充满热情

距离4月4日下午“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赛“观众压力测试”还剩一天,五棵松体育中心志愿者经理陈大鹏已经全面进入“冲刺”状态。 与以往没有观众的测试赛不同,本次测试赛将允许1000名观众入场,因此被称为“观众压力测试”。

这次观众压力测试是临时加上去的,所以剩下的准备时间很短。 包括150名外宾在内的1000名观众,从进入场馆到检查健康宝、测量体温、检票、进座、离开场馆,需要志愿者有序引导。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陈大鹏和他的团队需要对地点的安排、每个地点的志愿者人数、翻译志愿者的安排进行仔细协调。

在本次观众压力测试中,五棵松体育中心只开放了一个入口,以对标奥运会期间每个入口约1000名观众。 事件等,还需要陈大鹏团队和场馆运营团队、安保团队、技术团队共同商讨。

在压力测试的前一天晚上,几个团队进行了头脑风暴会议。 讨论结束时,陈大鹏称“几乎是一场争吵”,因为大家都想完美地完成压测任务。 但不同团队之间总会存在一些交叉,这可能会让事情变得糟糕。 最终大家讨论到凌晨才协调出最终的方案。 随后,陈大鹏没有回家,而是在附近找了一家酒店,凌晨1点30分睡觉,早上7点00分回到五棵松继续工作。

尽管辛苦,观众压力测试还是顺利结束。 作为一名曾服务过北京夏季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双奥志愿者”,陈大鹏直言:“能够为两届奥运会做出贡献,这很重要,我感到非常自豪。”

2001年,还在中国地质大学读书的陈大鹏成为北京大运会志愿者。 那是他的第一次志愿服务。 陈大鹏说:“那次志愿者经历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还作为志愿者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阅兵、国庆70周年阅兵等。

20年来,陈大鹏从一名志愿者变成了志愿者工作的协调人。 同时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主任。 现在陈大鹏的工作状态是早晚完成学校作业,白天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做志愿者经理,每天都是连续的。

4月初的冰上项目测试结束后,陈大鹏团队致力于梳理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志愿者职责、优化志愿者队伍等,工作依然繁重。 陈大鹏说:“20年的志愿服务,开阔了我的视野,虽然我在服务别人,但我变得热情、富有激情。我也明白了什么是社会责任,曾经的种子已经长成大树了。”

文艺青年成为冬奥建设先锋

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延庆赛区。 场馆建在小海坨山上。 最长的赛道长约3000米,垂直落差约900米。 “在山区,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从早期的骡马驮货上山,到使用绞车通过绳索运输物资,到现在连接所有滑雪道的道路已全部连通。”海拔2198米的小海坨山,已经被我们一点一点征服了。”37岁的他说。北控北京奥运建设公司工程部副经理刘文浩感叹,“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被世界认可的场馆,现在已经实现了。”

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刘文浩,曾经是一名文艺青年。 2013年,他加盟北控地产,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选择让他结识了奥运。 2016年,北控地产宣布承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此时,正忙着其他精装修任务的刘文浩听到这个消息,心情十分激动。 “只要冬奥项目需要,我随时待命,当领导问我来意时,我是这样表达立场的。”

几年来,担任高山滑雪中心工程部副经理的刘文浩和他的团队成员勇挑重担,共同解决问题。 由于冬奥项目的特殊性,高山滑雪中心建设尚无类似项目可供参考。 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探索,以及与团队成员的讨论,刘文浩最终形成了公司的主控计划目标。

实际困难还不止于此。 由于小海坨山海拔较高,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夏季要承受烈日曝晒,冬季要面临严寒多风的考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冬天,在零下30摄氏度的条件下,团队花了17天制作了60米长的样品段。由于天气寒冷和海拔高,一些机械退化很明显,但团队克服了与施工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共同加班加点完成施工,国际雪联专家看到了未来赛道的施工效果,得到了高度认可。” 他说,“夏季,强烈的紫外线常常使施工人员暴露在外,但要保质保量完成9000多米轨道的施工,必须保证每个时间节点按时完成,每一次都按时完成。”节点被视为最终完成时间。”

努力工作总会有回报。 国际雪联专家参观竣工后的高山滑雪中心时,对场馆条件赞不绝口。 “希望运动员们能够在这条雪道上取得好成绩!” 刘文浩说道。

做好场馆运营“大管家”

作为国家速滑体育场“冰丝带”项目管理部的工程师,赵丙涛每天都穿梭在场馆周围。 从项目建设之初,到现阶段的场馆维护管理,哪里有问题,他就要去哪里。 “善于观察、经常行走、能做事是我工作的特点。” 刚刚走出会场的赵秉涛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 “每天走三万步是很平常的事情。”

2018年初,满怀对奥运梦想执着的赵丙涛参与了“冰丝带”工程的建设。 当时,“冰丝带”正处于土方施工阶段。 “我一直梦想能够参与奥运工程的建设,没有赶上北京奥运会,心里一直有这个情结,所以这次我毫不犹豫地来到了这里。”

从场馆的精耕细作,拔地而起,编织长空,飘扬彩带,到最快的冰雪智能展馆,赵秉涛亲自经历和见证了这个场馆的成长。 去年年底,“冰丝带”竣工,赵秉涛从项目建设者“变身”为项目经理。 “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岗位,十几年来,我更多的工作是和图纸、钢筋、混凝土打交道。项目完成后,我又转到了一个新的项目。这一次我在‘冰丝带’中尝试了工程管理,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

面对新的岗位,赵秉涛很兴奋,但真正开始工作后,他发现这并不容易。 4月初“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期间,为保证场馆安全有序运行,赵秉涛每天7点前到达场馆并完成检查,离开场馆晚上近10点,每天工作15、6个小时,他也是场馆工作人员中最早来、最后一个离开的。 “现在的工作有点像场馆设施的大管家,它要求你不仅要熟悉场馆各个点的设备设施,还要第一时间找出问题出在哪里,并及时解决。”如何快速解决。” 他表示,每天需要进行两次例行检查。 从场馆永久设施到临时搭建,从关键机房到消防、安防等核心设施,单次检查就要走上万道工序。 “测试活动期间,我们团队共处理了10余起场馆设施故障,有效保障了场馆安全稳定运行。”

在赵丙涛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国家速滑体育场“冰丝带”的各种图纸。 他的办公桌一角,整齐地堆放着几本厚厚的记事本,每本记事本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日常的工作内容。 “我要求自己成为场馆每一个点、每一个设备的‘宝库’。” 他说,“同时,我也希望继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明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服务和保障。”

技术支持主管

“您是通讯经理吗?我是技术支持主管小蜜,我有紧急的技术支持需求,请您及时处理。”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场馆技术支持总监米继航说。 声音有些着急。 这是4月2日深夜11点的场景。当时,“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赛“相约北京”混双决赛刚刚在“冰上”结束。立方体”。 支持。

回忆起那天的情况,米继航还历历在目,“虽然场馆的技术骨干刚刚完成了全天的安全检查。但为了保证第二天比赛的顺利进行,给用户最好的体验,我们还是坚持打电话给技术骨干讨论技术支持方案,明确需求支持方案,让大家安心。” 最终,经过技术团队的反复论证和多方测试,最终确定了最终的实施方案。 “虽然只是支持要求,但团队还是认真讨论了方案,尽力做到最好。当技术团队离开博物馆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时至今日,我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仍然很感动,我们为技术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感到自豪。” 米季航感慨地回忆道。

测试活动中的这个“插曲”说明了米继航和她的整个“冰立方”技术团队的工作性质。 用她的话说,“技术工作无小事,凡事都需要严谨”。

“技术支持主管就像连接会场和技术运营中心的桥梁,用户和各个专业工程师之间的沟通桥梁,起到上传和分发的作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判断问题属于哪个领域让专业的团队来解决问题。” 米继航和记者强调,她的“桥”遇到问题需要综合考虑。 “比如,场馆里的一台打印机坏了,我需要认识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硬件问题,也可能是网络问题,所以需要及时反馈给相关职业经理确保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得到解决。”

对于年仅23岁、还是研究生的米季航来说,这样的工作并不容易。 她和记者坦言,由于自己是在校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一开始没能从事专业性较高的工作,但凭借勤奋的学习和相对扎实的专业知识,她最终获得了这份工作。团队的支持。 得到认可,在测试活动期间担任技术支持主管的角色。

米季航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冰立方”的技术问题。 自去年12月进场工作以来,她需要同时平衡学习和工作。 “和运营团队的其他成员一样,我每天都要在场馆工作,所以只能在晚上和周末‘补课’来完成工作,而研究生则要承担学术和科研任务。” 米季航坦言,自己经常熬夜,周末几乎没有闲暇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努力让自己更有活力。 在学校操场跑1000米,午休时绕‘冰立方’跑,运动可以让人更有活力!”

虽然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米季航却很享受。 她告诉记者,虽然她没有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但她仍然保留着父亲给她买的吉祥物“贝贝”。 玩具娃娃。 当北京冬奥会举办时,她希望自己不仅能再收藏一套“冰墩墩”和“雪蓉蓉”娃娃,还能为祖国的大事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我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我就知道学校有一个专门为研究生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冬奥专项计划”。 我当时非常兴奋,立刻就报名了。 现在,我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我为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在工作中展现了北邮人和当代中国青年的风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