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休闲农业,台湾和大陆一一比较,终于发现差距在哪里了!
中国农业深度研究平台
培根说:读历史使人明智。
休闲农业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从休闲农业的变化中找到规律,为当前的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简要梳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与内地相比,休闲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适时出生
休闲农业起源于1830年代。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增加,为了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在乡村享受暂时的休闲与安宁,体验乡村生活。
于是,休闲农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逐渐兴起,随后在欧美国家迅速发展。 就其概念而言,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英语(Aigre Tozem)/Agro.,由农业()和旅游()两个词组合而成。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 正如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它的主体是“农业”。 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台湾休闲农业
台湾第一个农业观光公园成立于1954年,是农民自发组织的。 当时农业观光主要是为了节省采摘劳动力,吸引游客的兴趣。 初步形成了自然环境与社会旅游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模式。 原型。 截至2015年,休闲农场约1100个,其中53%是近五年建立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71年至1989年为萌芽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台湾农业开始萎缩,农业部门转向积极致力于改善农业结构,需要新的农业管理形式,以寻求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1980年,台北市在《木栅区指南》中创设“木栅观光茶园”,开创了观光农业园林的先河。
1984年,东石林场正式对游客开放。
1988年,走马水獭养殖场开业,为全国农业提供经验。
这一时期,农政部门着力提高观光作物品质,调整产期、施肥管理、蔬菜水果套袋、安全使用农药等栽培管理技术以及品种多样化。以及各种观光作物。 园区内的、生产设施和景观美化。 这一时期,休闲农业的定位和方向进行了探索、调整和适应。 为台湾休闲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量一度增至600多个。
成长期为1989年至1994年。
1989年,为推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台大农业推广系举办“休闲农业发展研讨会”,正式确定“休闲农业”的名称,并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 将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管理活动、乡村文化与农家生活、农业管理相结合,为人们提供农业农村体验。
1990年,台湾农委会开始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计划”。 1992年颁布《休闲农业区辅导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的基本条件,从政策层面提升到法律层面,有效推动了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年内休闲农场数量增加411个。
1994年至今过渡阶段。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很快就遇到了发展“瓶颈”:
一是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二是公众对休闲农业认识不足,尚未完全建立理念共识,休闲农业规划推进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在农村,不少旅游产业利用休闲农业,经营与农业“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无关的活动; 逐渐偏离了休闲农业的内涵。
为促进休闲农业顺利发展,台湾农业行政部门重新调整规划策略和政策方向,如重新定义“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 研究起草《台湾省休闲农场设立及管理要点》草案; 编印《休闲农业作业手册》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发展的重点不再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追求质量的提升,主要是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稳定发展。
中国大陆休闲农业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兴起暂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崛起阶段(1980-1990)
主要是少数靠近城市和风景名胜的农村地区依托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旅游,举办农业节庆活动,呈现出乡村旅游的单一特色。
1988年,深圳首先开设了“荔枝节”,随后又开设了采摘节,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因此,内地各地纷纷效仿,相继推出了各种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活动,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广东番禺市等。中国绿色旅游、华夏神农大观园等福建厦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安徽黄山市休宁县凤凰山森林公园、山东枣庄石榴园等。
发展初期(1990-2000)
主要是一些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村庄和农户利用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设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等各种旅游活动。 、钓鱼、蔬菜种植和野餐。 体现了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特色。
京郊的观光农业就在此时开始。 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率先建立了观光采摘园,带动了京郊各区县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1998年,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活、看农家风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华夏城乡旅游的发展。农场旅游;
1999年启动“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规模化经营阶段(2000年-今年)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正处于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人们对多元化、体验式旅游的需求增强。 游客通过参与农业活动,亲近自然; 将旅游与环保结合起来,休闲活动的发展更加绿色; 深入挖掘当地农业文化内涵,深度体验农业文化科技之美; 政府逐步重视休闲农业并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其更加科学化; 休闲农业逐步发展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对比两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大陆在阶段性上逐渐赶上台湾地区,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但同样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脱离农业内涵经营行为等串串行为。
经过初期的市场培育和中期的规模化经营,当前休闲农业已进入第三个成长阶段,即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以多元化内容设计为爆发点,比拼服务水平,注重质量,实现利润增长。 粗暴管理已经过时,定制化、细分化是各行业的共同趋势。
休闲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是专业化。
即利用好资源,结合农业与乡村文化,塑造农场特色。 这是休闲农场领先起跑线的关键。 尤其是乡村文化资源的结合,可以塑造休闲农庄独有的特色。
【案件】
位于桃园观音乡的“青林农场”,终年种植向日葵,免费向游客开放。 还有一家“博氏农场”,专门种植肉食植物,比如猪笼草、捕蝇草、毯苔、瓶子草等,很多农场光看名字就知道农场的特色,比如以药草为主的“仙芝园”、以奶牛为主的“飞牛牧场”、以兰花为主的“宾郎蝴蝶兰观光农场”。 “花开农场”种植了大量名贵木材和奇花异草。
第二是经验性的。
台湾的体验经济已经起步,休闲农业就是体验经济在农业上的实践。 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内容丰富、有趣、人性化的体验活动,让游客融入情境,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让他们产生美好的感受和难忘的回忆。 这将是未来休闲农场成功的关键。
【案件】
青春修养、亲子活动等是目前最热门的体验项目。 太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场的宗旨是专注于自然生态教育。 这里有亚洲最大的蝴蝶生态馆、甲虫生态馆、压花生命馆、亲子戏水区、浪漫花屋、可爱动物区、度假木屋、景观花园及各类生态标本区等。特别的是农场里的“花神庙”。 寺庙旁边还有一座“花神许愿池”,来这里的人们可以在这里许愿。 如果愿望成功,花仙子会给你一个小惊喜。
三是区域化。
即以区域为范围,充分发挥区域品牌优势。 在指定区域内,统筹规划、资源互补、体验特色各异、运营互助、联合营销、共同规划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游览绿线。
写在最后
本周,飞白将对休闲农业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从“时间、趋势、方法、技术、工具”五个方面进行解读。 欢迎大家提出您的看法或问题。 我们会在周末汇总大家的问题,进行投票,选出大家最关心的重大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今天的问题是:以旅游为主、观光等农业为理念,以农业生产为主,旅游为辅助创收项目的休闲农业两种模式,各自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