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成都如何以片区规划引领和谐乡村建设 | 村庄规划

日期: 2023-09-25 17:06:00|浏览: 698|编号: 2439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看成都如何以片区规划引领和谐乡村建设 | 村庄规划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立足“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典型特征,遵循城乡一体化发展区规划理念,正确处理“人、村、山水”的关系。 、产业”等,统筹推进以区域为单位的乡镇土地资源编制。 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

成都市崇州市白头镇大峪村幸福里林盘

目前,全市已完成51个镇级区域、161个村级区域的规划编制。 力争今年12月底前完成村级区域规划,探索形成凸显公园城市乡村特色的规划编制方式和实施路径。

创新“民村”新理念

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城乡统筹试验区改革实施以来,成都市围绕“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土地如何管、如何塑”等问题积极开展一系列探索。 ”,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过程。 在“一体化”三个阶段,规划理念实现了“三个集中-四个原则-产村融合-小组团发展-片区联动-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完善,适应人口城镇化、产业化规模和服务便利化和治理现代化趋势。

成都重点确定规模、边界、类型、中心,实施全区分区、全市规划。 全市划分为62个镇级区、428个村级区,划定31个中心镇、375个中心村。 在此基础上,以片区规划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总体牵引和主抓手,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放大区域中心辐射带动效益,引导公共资源精准投入和市场要素高效配置。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 为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

成都“乡村规划师+”开放规划

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村民向成都市城区和乡镇聚集。 2010年至2020年,超过50%的农村居民进城务工。 平均每年约有3.8%的农村常住人口转移到城镇。 城镇街道平均老龄化率达到2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1%)。 人口流失、老龄化现象突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粗放等问题并存。

对此,成都市综合考虑乡村功能复杂多样、要素分布非均质、村庄集聚于轴带的空间特征,构建了“乡村振兴廊道+城乡一体化发展区”的空间模型。统筹土地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强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配套方式。 例如,崇州市按照“总量不变、面积均衡”的原则,实施“精增长+精收缩”,重点做大做强中心镇,压缩区内其他城镇规模。白头都市农业区面积增加0.54平方公里。 白头场镇规模扩大至1.23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片区发展核心。

打造“人山水”新景象

凸显天府树乡地域特色

按照构建山、河、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景观系统的总体思路,成都以特色小镇为节点,14万块川西森林板块总面积​​6.87万公顷为载体,以天府绿道为纽带,整合各类特色资源,整合山水、森林、田野、湖泊、草、沙、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资源,推动国土景观重构。 同时,通过业态、生态、文化风貌、业态等方面引导,打造旅游、商务、文创、博览、社区等五类共168个优质示范林,结合数十个数千公里的绿道网络连接森林、公园、水网等功能节点,推动打造“可达、可参与、全覆盖、可共享”的充满活力的乡村景象。 例如,邛崃市临江区充分挖掘夹关地区茶文化,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全球征集活动和川西临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成果,在夹关最美茶乡林盘打造特色民宿、文化、酒店集群。 融合旅游、凸显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体验产品。

随着农村居民的不断迁移和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行政区划、标准化”的公共服务支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为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闲置、缺失问题,成都市在前几年“1+8+N”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村配套体系,以15分钟农村社区生活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圆圈。 以服务半径为基础,以区为单位统筹布局公共服务配套资源,通过统筹增撤一批公共服务设施,盘活全市100个建制镇闲置资源。 同时,突出中心镇、中心村发展带动作用,推动公共资源集中布局和精准投入,加强全覆盖、平等多元、共享的城乡公共服务建设体系,着力打造凸显公园城市特色、定义幸福的公园城市。 美好生活,适应现代治理需要的品质现代社区,推动乡村空间形态、功能布局、生活内涵、治理体系发生系统性变革。

打造“人居”新业态

构建村庄规划标准体系

针对一些农村地区规划缺乏科学依据、建设缺乏约束、缺乏鲜明特色等问题,成都市建立了“技术规程+编制方法+规划导则”的村庄规划标准体系“加强规划引领农村高质量发展。 在规划编制方面,要对接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制定市、镇、村三级规划编制办法,明确精细化要求,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规划实施管理方面,通过“条例+指南”,从生产生活习惯、自然地理特征、空间聚落格局三个维度识别和量化地方特色,明确居住建筑、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项目、设施农业、道路、市政六类设施建设要素管控指导要求,适应农村小规模、多样化、灵活化建设需求,形成属地化管控方式尊重居民、协调风格、延续文化。 与此同时,成都加强特色风貌塑造。 通过《公园城乡形态规划设计导则》、《城市现代农业景观一体化规划设计导则》等一系列政策,有效引导建筑、庭院、公共空间布局,强化公园城乡建设。塑造“青瓦长檐”。 穿过白墙、庭院通天井、倚竹廊,川西民居形态凸显公园城市和乡村的特色。

成都根据各地区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发展意愿,运用“集体经济+土地流转”等措施,加速城乡劳动力等要素流动,打破城乡之间的政策壁垒,促进农村产业集聚协作。 形成“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科普教育、传统文化、健康养生、素质开发、休闲体育等深度有机融合。 例如,天府新经济综合服务区通过探索农地置换、闲置土地租赁转包、股份合作、集体商业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为保障乡村产业项目高效落地,成都市以乡村规划师为纽带,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最后一公里”。 成都市探索“乡村规划师+”开放规划模式,构建了围绕村庄规划建设全过程的乡村规划师选拔、培训、管理、考核机制,以及镇、村两级工作机制。机制,规范农村规划人员参与编制过程。 实行全过程审批、实施、监督,系统解决村庄规划建设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建设实施扭曲等突出问题,填补农村基层管理体系空白,助力乡村振兴。乡村项目的高质量呈现。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