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失序时,跑步如何帮助我们恢复节奏

日期: 2023-10-09 05:00:55|浏览: 412|编号: 2499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当生活失序时,跑步如何帮助我们恢复节奏

后疫情时代的跑步趋势

炎热的夏天,当有人不断感叹“生活因空调而生”时,也有人在营地搭起帐篷,在草坪上追逐飞盘,或在安静的地方在坚硬的地面上练习路冲。 。 有句话说,2020年被称为中国新户外年。 露营以其“一晚乌托邦”的诉求构建了新的社区生活。 进入后疫情时代,户外潮流不断吸纳各种主流或小众的生活方式。 《惊喜》中的飞盘和陆地冲刺与露营有着相似的品质——一个开放的空间和一些特定的设备。 它们不仅是一种与自然相处的浪漫状态,更是一种自由的表达。

这些户外运动试图在“空间挤压”的条件下、对健康意识更加渴望的情况下,更加亲近自然,重塑自己与外界的关系。 于是,那些从健身房跑步机上“撤离”的人,就跑到了任何可以用作跑道的道路上。

从健身房跑步机“撤离”的人们来到户外亲近大自然

《2021年公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指出,公众最常参与的运动是跑步,尤其是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跑步悄然流行起来。 在中国,马拉松赛事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像张朝阳这样的企业家就经常出现在运动场上。 为什么他要累得满头大汗呢? 一位荷兰学者曾“开玩笑”,“与体力劳动、职业追求、商业交易相比,在体育运动中,追求卓越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与利益无关的爱好。” 确实如此,还有什么? 比完成自我挑战后平静的样子更迷人。 热潮中,2017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增速达到83%,各类跑步APP、智能手环纷纷涌现。

疫情过后,跑步的人越来越多。 新加入的主要人群是普通劳动人民。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学会取悦自己、放飞自我。 运动自律很难,身体焦虑太严酷。 跑步不用花时间和金钱去健身房训练腹肌,跑步可以让人发泄,而且很少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如果说之前的跑步浪潮将“跑步”这项运动贴上了“中产”的标签,那么后疫情时代的跑步浪潮则更贴近运动的本质。 大自然会用血清素和内啡肽等快乐荷尔蒙奖励跑步者。 同时,这也有点像简单的人生道理——别想太多,跑就行。

3公里、5公里、10公里

穿上跑鞋,设置好手表等智能设备,来到路边,立即开始跑步。 无论你是跑步新手,还是跑过马拉松的老手,刚开始都会有一段时间无法跑太长的距离。 二十分钟,不到半小时,你就会气喘吁吁,双腿发抖。 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就能主动接受跑步,呼吸节律会变得稳定,跑步姿势也会形成。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就是这样。 对他来说,跑步“就像一日三餐、睡眠、家务和工作一样,被组织成生命的循环”。 由于他对跑步的热爱,他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书。 如今,说到跑步,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书《当我谈论跑步时我谈论什么》。

“每一把剃须刀都有自己的哲学”,大概就是说,无论一个动作有多么琐碎,只要每天坚持,总会从中浮现出类似概念的东西。 对于许多跑步者来说,跑步也是如此。 从0到3公里是身体适应这个过程,从3到5公里就像在调试这个过程,从5到10公里更像是身体在适应并开始享受这个过程。 随着耳边的风声与身体对话​​,5到10公里甚至更长的跑步体验让人更容易达到“心流”的状态。

5到10公里甚至更长时间的跑步体验,可以轻松达到“心流”的状态

“心流”的概念来源于积极心理学。 当你特别专注地做某件事,有明确的目标,有挑战,而你的能力正好可以应对这个挑战时,你就会进入这种状态,或者说触及它。 幸福。 据很多体验过心流的人描述,他们可以忘记时间的流逝,屏蔽日常琐事和噪音,在完全遗忘的体验中获得内心的秩序感和平静感。

但“治愈自己”的最终目标是后来的事情。 从跑步中获得的第一件事就是缓解压力和自我满足。 “让身体消耗更多,这样你才能从最深刻的、身体上的认识重新认识自己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弱者。” 用村上春树的话说,如果你生气了,就把怒气发泄到身上;如果你感到烦恼,就用烦恼来磨炼自己。 村上春树喜欢长跑,无意与别人竞争。 相反,他更关心的是自己能否达到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标准。

大热天的时候他会想到炎热,难过的时候他会想到悲伤。 “这些潜入我跑步精神的想法或想法只不过是空白的附属物。 它们并不满足,只是以空白为基本轴,逐渐兴起。 那升起的念头……很像天上的云朵,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他们来了又去,但天空还是天空,不变。”这种不需要跟任何人说话,不需要听任何人说话的时候,只需要看看周围的风景,凝视着在自己珍贵的时刻,这是很多人选择跑步时的共同点,尤其是面对生活的无序,在运动中建立自我秩序的心理诉求尤为强烈。

即使你追求跑步中的精神体验,你也必须认识到,从5公里到10公里甚至更长距离的进步,既是心理上的,也是身体上的,更是技术上的。 一个错误的动作看似微不足道,但一旦重复数千次,对关节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损害就不容小觑。 幸运的是,这些问题在辅助行走设备的设计中得到了最大化的解决。 正如安踏专为中国国家队5-10公里跑步训练打造的奥运冠军跑鞋一样,其性能也得到了针对性的提升。

运动题材动漫《强风吹》里说,最享受的事情就是一点一点重新掌控身体。

如果还有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还有人在精疲力尽、可能会感到疼痛的情况下坚持这种坚忍的受虐行为呢? 体育题材动画《强风》给出了答案。 最令人愉悦的是身体一点一点重新获得控制权; 每个人无论有天赋与否,都可以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跑步的快乐是一样的

一直以来,奥运冠军们不断用行动践行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精神。 她们也树立了榜样,美丽不是单一的东西,也可以是赛场上流下的汗水,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范可欣被认为是天道酬勤的代表。 她以“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作为她的座右铭。 2008年,范可欣被诊断出贫血,训练时差点晕倒。 幸运的是,她和她的教练都没有放弃。 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她重新回归训练。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袭击她了。 面对索契冬奥会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半决赛的意外失利以及平昌冬奥会再次无缘金牌,范可欣选择继续坚持,终于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如愿以偿。奥运会。 国家队时隔12年夺得冬奥会金牌。 当他赛后回到冰场中央亲吻冰面的那一刻,观众被这位征服“命运”的挑战者深深感动。

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持续的跑步训练正在为实现奥运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人们看到的只是运动员在赛场上实现梦想的曲折,却看不到他们多年的努力。 跑步是职业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跑步训练中,5至10公里的时间较短,往往不会经历核心力量和心理的“疲劳期”。 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 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持续的跑步训练正在为实现奥运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证他们在跑步训练中的每一次起起落落都能达到更好的运动状态和表现,安踏与华为运动健康联合验证了冠军跑鞋。 “我们邀请了范可欣、刘玲玲、赵帅等奥运冠军来到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和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通过双方不同的测试设备,收集了更多关于他们跑步姿势的数据,完成了联合验证。” 安踏品牌副总裁兼CMO朱辰野说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纵观竞技体育发展史,技术的帮助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自从第一双向鞋内注入空气起到缓冲减震作用的跑鞋发明以来,运动装备的“科技含量”就成为了新的争论点。 经过三年的研发,30多位安踏运动专家,联合数百位奥运冠军,提炼出了跑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由于5至10公里跑步者的身体负荷集中在膝盖和脚踝上,缓冲性能的提高将减轻这些部位在落地时的受力,从而降低这些部位受伤的风险。 奥运冠军跑鞋与同类产品性能对比重点提升缓震和稳定性:国家队搭载同款氮气技术中底,缓震性能提升26%; 碳管悬挂系统稳定性提高23%。

运动装备的“科技含量”成为新的争论点

“冬奥会结束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安踏在品牌推广和产品研发上的投入给安踏留下了什么?品牌在长期发展中可以传承什么。” 朱辰野认为,“大众运动”提供了一个答案,“如何将提供给奥运冠军的技术转化为普通消费者日常运动中可以佩戴的产品,提升每个人的运动体验,我认为是安踏的使命之一。”职业运动员和普通跑者,在跑步中获得的快乐是一样的,这款为职业运动员打造的装备,也适合有规律跑步习惯和训练安排的大众跑者,数字时代给了跑者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便利。科技赋能运动,跑步迈出了新方向。

可量化的运动

无法量化的突破

后疫情时代的跑步热情,释放了对运动装备的广泛需求。 安踏一直在加大对跑鞋研发的投入。 2005年,安踏成立了行业内第一个国家级研发中心。 随着2009年与中国奥委会的合作,安踏开始帮助中国奥运代表团提供科技装备。 在此期间,安踏与清华大学、东华大学及相关研发机构紧密合作,希望通过全球运动装备创新大赛等前瞻性方式为中国体育注入活力。 朱辰晔表示,“在创新研发过程中,安踏承诺到2030年投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安踏投入巨资,推出了与国家队装备相同的氮气技术、碳管悬挂系统等核心技术。 安踏帮助奥运会运动员在冬奥会上夺得奖牌的氮气技术应用于运动鞋中,显着提高了弹性、舒适度和耐受力,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供给。 当国内众多运动品牌专注于碳板跑鞋时,安踏创新性地推出了双碳管的形式。 泡沫材料中间嵌入超轻中空独立碳棒,防止中足过度弯曲和塌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稳定性,有效解决部分跑步者的足底外翻问题。

安踏推出与国家队装备相同的氮气技术和碳管悬挂系统等核心技术的跑鞋

从氮气技术、碳管悬挂系统,到更符合中国人脚型的中式鞋楦、外底橡胶参数化设计的龙鳞外底,以及鞋面内部的龙骨支撑,这些设计考量都是基于数百位奥运冠军的对 7,700 名跑步者进行的样本研究。 奥运冠军跑鞋的初衷是用科技帮助更多专业国家队运动员通过日常训练取得好成绩。 对于大众跑步者来说,一双缓震、稳定、舒适的跑鞋让跑步体验更加轻松。 当跑步带来更愉悦的体验和提升的表现时,锻炼自然会变得更容易。

相比其他运动,跑步确实更容易获得正反馈,也是一项可以自我量化和调节的运动。 得益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开始科学跑步。 通过手表或手环,跑步者可以轻松获取心率、配速、踏频等准确数据信息。 这种通过数据调整跑步习惯的方式,与之前大众对于跑步目标的理解不同。

通过数据调整跑步习惯,让跑步自我调控、量化

以前,人们总是想着先跑半个小时或者几公里再跑步。 只考虑时间和公里这两个指标,很容易导致运动强度过大,甚至危害健康。 例如,不正确的跑步姿势在增加训练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足底筋膜炎。 跑步时如果迈出过大的步子,脚底就会承受过大的压力,导致肌肉长期过度紧张,加剧疼痛。

根据一些研究,跑步是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运动之一。 正确的跑步姿势可以让跑步更有效率。 为此,安踏与华为运动健康共同验证了冠军跑鞋。 “除了大学和研发机构之外,安踏也一直在寻找科技品牌的联手。” 朱辰野表示,“即使冠军跑鞋有国家队运动员的‘亲自测试评价’,安踏仍然希望有一些第三方力量来验证跑鞋的性能,所以我们想到了华为运动健康。”

7.5克重的S-TAG,可搭配跑鞋使用,采用强化复合纤维材料制成,轻若无物。 搭载多种运动算法,可在运动过程中监测3个腰部跑步姿势数据和10个脚部跑步姿势数据。 数据。

这些数据如何指导更科学的跑步? 以步频为例,杰克丹尼尔斯博士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每天观察并计算了运动员的步频。 经过研究,他发现180步/分钟的步频可以有效减少落地时的冲击力。 另一方面,脚落地的时间间隔越长,脚部承受的压力越大,落地时间间隔越短,脚部承受的压力越小。 这样,180步/分钟的步频和触地空气比对于跑步者来说就具有参考意义。

安踏奥运冠军跑鞋

“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可以监测健康指标了。当你运动时,它正在帮助你计算心率来衡量你的身体指标。S-TAG还可以检测你是否外翻或侧手翻,并提醒你应该付出什么跑步时注意什么?它有智能教练的经验。因此,我们在智能运动方面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在朱辰野看来,未来,中国体育产业必须适应更多年轻人的新兴体育运动。 ,就像今天的飞盘和滑板。 滑板运动已经成为2024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希望共同验证的产品不是耸人听闻的,而是能够真正解决消费者痛点的智能设备。”

正如《阿甘正传》中所说:“我的妈妈总是说,你必须把过去抛在身后,才能继续前进。我想这就是我跑步的意义。” 不断前行,也是智能赋能运动的方向。

规划| 三联。

制片人丨张驰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熊庆

作者丨达达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 安踏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