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利川市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日期: 2023-11-11 13:01:11|浏览: 299|编号: 2654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利川市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农业兴则百业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农村问题始终把农民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第一位。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为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利川是山区传统农业城市,农业现代化之路漫长而艰巨。

一、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产条件。 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21亿元,同比增长0.9%;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40亿元,同比增长0.7%,占GDP的比重为21.8%。 全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15.32万亩,粮食总产量31.34万吨,占全州粮食总产量的21.7%。 蔬菜产量77.58万吨,占全州蔬菜总产量的28.9%; 茶叶产量2.14万吨,占全州总产量的17.5%。 园林水果产量4.76万吨,油料产量1.49万吨。 利川农业体量大,农业总产值居全州第一,高出第二名恩施市11.12亿元,也远高于其他县市。

(二)农业生产条件。 利川属云贵高原东北延伸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河谷、平原相互交织。 海拔800米以下低山面积占7%; 海拔800-1200米的两座高山面积占41%; 海拔1200米以上高山面积占52%。 总体地势高于周边县市。 利川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并存。 低山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7摄氏度,适宜油菜、玉米等喜温经济作物和林木生长。 两处高山地区,春末秋初,湿润多雨,阴天多雾,日照少,无高温危害,是茶树、烟叶的优质高产区。 高寒地带冬长夏短,适宜种植林木、中药材、马铃薯等。 山区特色鲜明,为发展现代立体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利川市耕地面积11.1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4.1%。 其中水田、旱地面积分别为3.359万公顷、7.751万公顷,高标准农田3.361万公顷,俗称“八山半水半田”。

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利川市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因地制宜。 各乡镇依托当地特色农业产业,为农村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图1 利川市特色产业地图

(1)茶。 茶叶是典型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茶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生态产业。 2020年末,全市茶园面积16514公顷。 2020年茶叶产量2.14万吨,占全州茶叶产量的17.5%,其中绿茶9600吨,红茶1.18万吨,占全州茶叶产量的49.1%。 已形成毛坝镇和中路镇两大茶叶产区。 主要品种有鹅茶10号、鹅茶1号、龙井长叶及地方优良品种毛坝早一、冷猴混、中鲁小叶等。 拥有“利川红”、“乌东”、“临江”等湖北省著名商标,被誉为“中国第一利川红村”、“星斗山红茶谷”、“余江画廊茶产业带” 。 全市已有22家茶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标志,145个茶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标志。 中路镇杨家坡村建设的“种植甘露”茶园获得德米特转化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德米特认证的有机茶园。 截至2021年10月,全市共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96家,其中规模以上茶叶企业8家,实现总产值2.21亿元。

图2 2016-2020年茶叶产量

(2)中药材。 中药材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川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拔优势,素有“中药图书馆”之称。 全市种植的主要药材有黄连、大黄、贝母、厚朴、瓜蒌、杜仲、黄柏、虎杖、党参、白术、天麻等30余种。 2020年面积15559公顷,2020年全市中药材总产量3.42万吨。 大黄、黄连、贝母占据前三名,分别为1.56万吨、0.73吨、3600吨。 中药材农业总产值16.38亿元,其中黄连、大黄、贝母分别实现产值882、375、1.8亿元。 大黄已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黄连经济效益潜力巨大,农业总产值超过中药材产值的一半。

图3 主要中药材产量占比

目前全市有农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16个,种植面积1103公顷。 全市从事中药材加工的规模以上企业6家。 截至2021年10月,已实现总产值1.53亿元。

元宝乡以传统中药材产业为主导,依托荸荠大黄、贝母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大黄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34.6%。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秦龙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拥有良种繁育基地共368亩,辐射周边种植3.8万亩,市内合作种植7.5万亩。 与太极集团、云南白药集团、贵州百灵、仁和药业等大型药厂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稳定的“企业+基地”生产销售模式。 其大黄销量占全州总销量的70%以上。

剑南镇以黄连产业为主导,被誉为“中国黄连第一镇”。 黄连产量占全市总产值3.83亿元的43.4%。 发展黄连种植企业3个、黄连家庭农场10个、黄连种植专业合作社6个、黄连加工厂3个。 创建了“西芹莲”黄连花茶商标品牌,建成黄连烘焙场、黄连科普馆、黄连交易市场。 黄连科研团队不断开发黄连整株植物的价值,黄连深加工不断深化。 目前,黄连花已开发为黄连茶,黄连叶已开发为黄连养生香,黄连根、茎已开发为黄连菌柄,提取黄连有效成分开发黄连牙膏,黄连面膜、黄连洗发水等生活用品。

(3)高山蔬菜。 利川市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3%。 高山隔离条件好,病虫害少,昼夜温差大。 发展生态高山蔬菜具有先天优势。 202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6880公顷,实现产量77.58万吨,占全州的28.9%。 其中,以白萝卜为主的根茎类作物、甘蓝类作物、以白菜为主的甘蓝类作物、茄果类作物产量分别为26.52吨、18.22吨、162.2吨和8.97万吨,分别占蔬菜总产量的34.2%和23.5%。 %、20.9%、11.6%。 现已形成以白萝卜、白菜、卷心菜、辣椒、茄子等五大产品为主,多品种上市的局面。 天上坪白菜、白萝卜荣获地理标志商标; 5家农业合作社和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利川山药、大白菜、辣椒、硒薯、白萝卜、茄子、番茄、白菜等8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标志。 销售网络日趋稳定。 公司以湖北韩婆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生产。 订单辐射南北,蔬菜直达武汉、重庆、成都、深圳、上海等地。

(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 全市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小镇1个、省级旅游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18个。 全市实施旅游扶贫“四个一”工程和“十村、百万企业、万户”乡村民宿旅游建设。 围绕“乡愁”、“生态”、“民俗”等特色主题,形成了覆盖80多个村庄的民宿旅游产业。 经营户近1700户,其中星级民宿29户。 全市大力实施“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战略,包括白雀山民宿小镇、谋道养生小镇、南屏田园综合体、北纬30度·十八民宿童话小镇、望影山江农业、白雀山河农业。 阳寒池度假营、良屋北邑城等应运而生。

元宝医药与旅游融合、毛坝与中鲁茶旅游融合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采摘吸引人,带来财富,成本低,利润高,是休闲农业园区吸引游客、盈利的起点。 农业采摘园遍地开花,主要种植葡萄、草莓、李子、桃子等水果,辅以农业休闲旅游,让瓜果一年四季香浓。 其中,阳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新都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葡萄、南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草莓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三、规模优势指标分析

(1)规模优势指标的概念。 规模优势指数SAI(Scale)是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种植制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可以从外延的角度反映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的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程度。 一般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只要有相当的规模,就意味着有市场需求,有市场需求就意味着有经济效益。 因此,规模优势指数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 计算公式为:SAIij=(GSij / GSi)/(GSj / GS),其中SAIij为规模优势指数; GSij为i区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 GSi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GSj为整个地区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 GS是整个地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SAIij >1表明j区农作物生产与整个区域水平相比具有规模优势; SAIij <1表明j区农作物生产处于劣势; SAIij的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2)规模优势指标分析。 通过对恩施州和利川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并带入规模优势指数计算公式,得到以下结果。 白菜、白萝卜、红茶的规模优势指数均大于1,其中白菜、红茶的规模优势指数分别达到2.26和2.81,说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利川市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卷心菜、白萝卜和红茶。 ,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规模优势品类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都比较高。 虽然利川市中药材、绿茶、茄子、辣椒等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由于中药材种植面积有限,上述蔬菜品种或种植面积相比处于劣势相对于恩施州其他地区,表现不具备较高的规模优势。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

(一)抓好传统农业,夯实产业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关键。 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 立足“富硒”、绿色等优势,借助乡村振兴利好政策,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 如硒马铃薯、富硒大豆、利川山药、莼菜、干豆芽、高山蔬菜等。合理规划团堡镇蔬菜产业基地,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高产能和质量高山蔬菜。 二是依靠科技提高质量。 加大与农业科研单位、高效生态研究院、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等单位的合作,通过培育优良品种、优化种植养殖,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 以湖北大学利川生态产业研究院、利川(常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推动产学研企、学校、地方、企业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共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支持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增设农产品加工、加工装备、信息化等相关专业,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举办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充实基层农业人才队伍,多措并举保障人才要素。

(二)做大做强加工农业,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围绕争创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积极培育茶叶、中药材、水稻等优势经济作物加工龙头企业。 政府扶持资金进一步向龙头企业倾斜,以点带面推动飞强茶业、乌东茶、香莲药业、沁龙中药材合作社、远志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发展医药公司、八月香米业、伊犁香米业、金珠农业、汇川农业等。二是推动农产品加工向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 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利用东西部对口帮扶机遇,引进东部先进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帮助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部转型升级——向高端产业迈进。 三是积极引进优质项目。 考察区位、气候条件相似的中西部地区高山地区,因地制宜引进优质农产品加工项目,持续挖掘农业发展潜力。

(三)细化提升休闲农业,实现农旅融合

利川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潜力无限。 一是发展特色休闲农业。 积极开发围绕特色农产品的观光-采摘-品尝-民宿等旅游体验“旅游+”项目。 以团堡、梁屋、王营、中路现有采摘园、休闲农场、乡村民宿等为基础,打造特色农产品项目。 休闲农业为主题。 二是发展度假、康养旅游产业。 依托凉城气候和中药材产业优势,着力打造适合四季的养生养生目的地,使利川旅游从浅薄的“打卡游”转变为慢节奏、深度体验的度假和健康旅游。 旅游景区可以通过销售套票、赠送特色农产品和中医药衍生品等方式宣传景点和农产品,延伸游客当地消费链。 三是大力推进茶旅融合。 推广“茶产业+旅游+文化体验”的生态观光茶园模式,通过茶文化旅游节将茶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以茶交友,以茶招商,将茶与旅游结合起来,让茶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利川茶香四溢。

(四)深化实施创新农业,建设数字经济

一是打造新农村IP。 农村产销一体化模式的建立成为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风点”。 利用视频拍摄的方式,将乡村生活展示在网络上,并通过网络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文化共鸣。 通过这种文化共鸣,可以树立文化品牌,销售相关农副产品,实现品牌经济效益。 例如,白杨坝镇“村花来带货”利用抖音、快手、淘宝等平台销售白杨豆腐干、紫山药、茶叶、冬桃、李子、腊肉、大米、党参等当地特产打造区域品牌知名度。 。 二是打造特色村庄。 将土家族、苗族村寨的民族文化融入乡村艺术和地方文化,让历史文化资源焕发光彩。 比如良屋北邑城、沙溪张高村、白洋大水井、团宝野猫水民宿、中路老屋基金会等都是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璀璨明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