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群众体育行为报告解读:经常锻炼的人数不断增长,体育消费出现突破
2022年以来,在政策激励和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下,体育消费潜力正在全方位释放,体育产业新机遇、新生态不断涌现。 但与此同时,疫情的反复,也对行业造成持续冲击。 公共健身场所、商业健身房、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等相关场所和企业都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整个行业迫切需要风向标的指引,也需要一份权威的数据和具有参考意义的调查报告,为政府和企业下一步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在此背景下,为了给体育产业提供全面、多维度的大众体育消费报告,中国体育用品工业联合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联合撰写了市场监测与数据分析报告。尼尔森公司进行市场调查。 《2022年公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22年11月18日正式发布。这也是联合会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
【报告发布】:
《报告》全文共分五章,从参与、消费、场景与装备、消费热点、政策与趋势等维度对大众体育行为与消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的调查期间为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除特别说明外,本报告中的“全民健身”特指城镇居民体育活动。
今天,让我们用详实的数据来探讨一下体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消费新趋势。
运动行为趋势:
轻运动人群明显增多,需养成规划习惯
《报告》调查显示,2022年每周锻炼1-2次或以上的运动人群总比例为98%,较2021年略有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轻度锻炼的人数正在呈现显着增长:2022年,每周轻度运动1-2次的人比例将达到20%,而2021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3%。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运动健康观念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每周进行规律的轻度运动。 同时,体育科技的不断升级,促进了体育场景和社区的丰富。 技术的更新推动体育运动向全渠道、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线上线下技术的联动也为运动提供了多元化的场景选择。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群众体育,但调查显示,受访城镇居民在体育运动中制定详细锻炼计划的比例为45%。 数据还表明,群众体育有计划的习惯仍需养成。 进一步的发展。
事实上,制定运动计划可以保证运动更加系统、科学,让运动员更容易提高体能和成绩,并检验运动的效果。 它还可以促进体育参与并培养终身运动员。 受访者中,51%的运动员经常锻炼但没有详细的锻炼计划。 可见,未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普及教育和体育技术,鼓励运动员制定锻炼计划,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人口的稳定增长。
此外,在体育运动方面,跑步、步行、羽毛球、游泳是公众参与项目的“第一梯队”。 在今年的调查中,参与乒乓球运动的受访者比例首次超过30%。 据公共体育设施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室内外乒乓球场地数量大幅增长330%。因此,大力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对于丰富体育场景、提升体育水平将产生长期而显着的效果。有效促进群众体育参与。
体育消费趋势:
运动鞋服、装备消费增加,社会体育赛事成为突破口
据《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调查公报》显示,2014年至2020年,我国体育消费稳步增长,从人均926元增至1330元。 但从近两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近一年来人均体育消费也出现小幅下降。
《报告》的大部分受访者体育消费意愿较高,体育消费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从消费变化来看,2022年所有受访者人均群众体育支出为4709元,而2021年人均支出为5670元,同比下降16.9%。 这种消费降级趋势普遍体现在各个城市层面、各个年龄段、各个收入阶层。
不同性别群体的消费行为存在差异。 女性群体大众体育消费大幅下降,男性群体大众体育消费小幅增长。
人均大众体育消费的下降还体现在实物商品、服务和活动的消费上。 三类体育消费的购买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购买体育服务的人数下降了10个百分点,客户流失最为显着。
从具体消费类别来看,受线下场景波动影响,申请健身卡、报名健身课程、购买健身课程、购买广场舞、舞蹈、健身班的运动器材和音响设备的人群占比大幅下降。 从服务消费来看,办理健身卡、聘请私人教练、报名运动培训班仍是服务性体育消费中人均消费最高的品类,但消费同比有所下降。 不难看出,线下场景的体育消费下降与疫情的再次出现不无关系。
购买运动服、鞋帽等运动鞋服和运动眼镜、户外装备等运动装备的人群比例逆势成为波动期的稳定器发展体育消费。 此外,场馆租赁消费年人均消费水平从702元提升至737元,这也体现了新兴体育运动的崛起给场馆使用带来的新变化。
此外,受访者今年在会员费、社交活动、参加活动等方面的消费水平基本一致,单次消费在800元左右。 这与以往活动费用远远大于社交费用的情况不同。 如今,人们的社交媒体常常被各种体育运动占据。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运动俱乐部和运动社区开始流行,越来越多的运动品牌开始利用社区和俱乐部与大众建立联系,开辟新的风格。 这一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值得行业企业思考。
运动偏好趋势:
回归专业场馆趋势深化,运动场景延伸至户外
总体来看,群众体育呈现出多种新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社区健身中心、体育公园、体育综合体、大型体育场馆等专业体育锻炼场景占比有所增加,这从消费端说明了近一年来我国群众体育基础设施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商业场景利用率下降,社区健身中心等免费或低收费场景利用率大幅提升,值得健身房/健身俱乐部等相关企业高度关注。
在运动场景选择上,社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体育综合体、大型体育场馆等专业体育锻炼场景占比提升,社区全民健身等免费或低成本场景使用率提高中心数量显着增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增速达到7个百分点。 其中,选择体育公园经常锻炼的人群比例从去年的35%上升至42%。 增长势头明显。 这与《关于推广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不谋而合。这也表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消费者对户外运动的兴趣日益浓厚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在锻炼的同时直接接触大自然。
对于去体育公园锻炼的运动人士来说,其硬件设施的好坏以及是否免费是关键。 同时,体育公园内四类体育器材的使用比例普遍较高,这从用户端表明,一年来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效益明显提升。 其中,“良好的硬件设施”也是选择三大运动训练场景时普遍关注的因素。 可见,随着体育设施的不断更新升级,运动员对硬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也给专业体育场景相关企业创造了新的命题。
在商业健身场景中,有氧、力量训练器械的使用率较高,瑜伽、运动课等社交属性较强的运动方式也受到运动员的青睐。 此外,我们发现需要专业技能的运动类型,如普拉提、拳击/跆拳道/散打等的比例也略有上升。 不难看出,商业健身领域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一方面,运动类型不再局限于器械,而是注入了团体运动、社交互动等新因素。 随着运动员需求的变化,健身方式也变得更加细分和丰富。 ; 另一方面,专业健身运动选择比例进一步提升,商业健身不断向专业化、纵深发展。 这些重大趋势值得行业公司考虑。
聚焦家庭健身场景,小型健身器材最受家庭锻炼者欢迎,是购买比例和使用频率的主要选择,而商业领域较为常见的有氧健身器材和力量健身器材,都处于辅助位置。 其中,以健身镜为代表的智能互动健身设备呈现出增长潜力,受访者使用率为11.2%。 未来,相关企业可在产品种类丰富、功能多元化方面挖掘潜力。
未来的趋势:
智慧服务日益普及,“双减”助力青少年运动持续普及
从近两年的消费趋势来看,智能健身器材无疑正在成为重要的消费热点。 疫情期间,在线健身平台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快速增长。 智能健身器材作为连接线下健身和线上服务的载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运动爱好者的青睐。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最常使用的三类智能健身在线服务分别是“保存运动记录、分析运动表现以提供自动定制的运动健康处方”(65.6%)、“通过智能体能评估来评估自己”健康。” ”(64.1%)和“观看健身视频”(45.8%)。 与此同时,记录运动数据的智能运动手环、集成人体检测仪器的智能跑步机、嵌入运动教学视频的智能健身镜等设备也将成为体育消费热点。
同时,智能健康管理是大众最常用的健身器材智能服务。 超过64%的受访者使用设备提供的科学锻炼计划、体能评估等健康管理服务,这与智能健身在线应用的比例较为一致。 数据还显示,与在线应用相比,能够监测和识别运动也是智能健身设备受到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功能。
综上所述,智能健身在线应用提供的运动记录、健康管理、视频教学等服务,对群众体育产生了广泛影响,增加了运动的乐趣,对体育起到了显着的促进作用。 同时,智能健身在线应用也让大众更容易从运动社区获取更专业、个性化的信息,提高锻炼效率。
另一个显着的发展趋势是“双减”政策带动下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持续普及。 这背后是未来巨大的潜在体育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4岁及以下人口高达2.5亿,占全国人口的17.95%,其中数千万儿童参加体育训练。 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双减”下,体教融合进入快速落实阶段。
从家长为孩子报读运动训练班的动机来看,排在前四位的是“增强体质”(45.3%)、“丰富孩子的课余时间”(42.7%)、“培养孩子的品格,包括耐力” 、毅力、团队合作、抗挫折能力、竞争力等。” (35.9%)和“激发孩子对运动的兴趣”(33.1%)。 可见,追求身心健康是青少年体育消费的最重要原因。
政策层面,“双减”带来更多的课余时间,为体育训练发展提供客观条件; 同时,只有2.9%的家长为孩子报读体育培训班是为了备考,这说明“体育中考”政策并没有扭曲市场行为,可能对促进体育形成有积极作用。青少年终生锻炼习惯的影响。
连续三年发布权威数据,报告力求向行业传递信心。
总体来看,线上线下体育融合正在加速,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体育产业正在焕发新活力,整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国家和企业积极推动体育机构社区化和线上模式的推广实施,助力体育产业进一步向智能化、个性化升级,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服务。
但不可否认的是,疫情的再次出现给中小体育服务企业带来了困难,也造成了消费者对体育行业信心的波动。 短期内,我国大众体育消费增长势头或将受到挑战。
危机往往蕴藏着新的机遇。 通过这份重磅报告,我们看到,在完善的政策引导和配套基础设施支持下,体育产业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力,体育消费需求随着人均增长而增加。 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推动,进而推动大众体育消费蓬勃发展。
(本文列出的图表数据均来源于《2022年公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
如您有兴趣获取报告全文,请关注“中国体育用品工业联合会”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2022体育报告”,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