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星李占哲:不是所有跑者都和公交车赛过
2015年芝加哥马拉松比赛中的李占哲。
资料图片
2015年10月12日,对于62岁的马拉松爱好者李占哲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他以3小时48分钟完成了芝加哥马拉松,也实现了自己在世界马拉松赛上的“六大满贯”。
李占哲在北京业余跑步圈里是出了名的:他不服老,已经62岁了,但他不喜欢被别人视为老人; 他实力强,年轻时曾代表北京参加过全运会,但他并不想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 他热爱跑步,三年多的时间他完成了马拉松“六大满贯”,但跑步在他的人生中仅排名第三。
他从小就是“常胜将军”,曾与公交车赛跑。
2012年东京马拉松,时年59岁的李战哲迈出了“六大满贯”征程的第一步。 此后,2013年的波士顿和纽约,2014年的柏林,再到2015年的伦敦和芝加哥,短短三年时间,他完成了世界六大马拉松,实现了无数跑步者的毕生梦想。 这些成绩都源于李占哲从小对跑步的热爱。
20世纪50、60年代,北京北太平庄的铁道部大院里记录了李占哲童年的每一个细节。 在那个连玩具都稀缺的时代,赛车对于院子里的小伙伴来说成了一种乐趣。 “当时我是全院子里跑得最快的,所以大家都给我起了个‘驴腿’的绰号。”李占哲说。 “我非常喜欢像风一样奔跑的感觉,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跑步。”
或许是觉得当“常胜将军”没意思,李战哲给自己找了一个新的对手——公交车。 “在北太平庄22路公交车站,我和大工同时出发,有时四五百米外就能追到半站。”李占哲回忆道。 “站台上的乘客就像我的观众。感觉就像我在表演。”
16岁参军的李占哲曾获得南京军区800米和1500米冠军。 1976年复员,到铁道部通信办公室工作。 连续11年获得海淀区区冬季越野长跑冠军。 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上,业余运动员李占哲代表北京队参加马拉松比赛,在北京运动员中名列第三。
由于工作繁忙,李战哲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参加马拉松比赛。 直到2007年,随着工作变得越来越悠闲,他才再次踏上马拉松跑道。
特别注重科学训练,这是北京业余跑圈公认的技术标准。
“今天天气晴朗,气温10度,下午1点45分开始跑18公里,用时1小时33分32秒。最快1公里4分51秒,最快1公里4分51秒。”最慢的1公里是5分20秒,跑完后我就洗澡了,还用冰块敷膝盖15分钟。” 每天跑步结束后,李占哲都会仔细写下当天的训练日志,从科学的训练方法到正确的跑步姿势。 这种重视学习也一直是他的习惯。
“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女生叫沈佳,她是学校女子中长跑冠军,跑得非常漂亮,长得也漂亮,是我们学校的校花,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中,我每天都练习模仿她的动作。” 用通俗的话来说,“女神”可以算是李战哲的第一位“教练”。
复员后,李占哲很难找到更多的跑步时间,但这并不妨碍他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术。 “当时我找到了八一田径队,当兵的经历也让我更容易向老师学习,让他们给我指导。” 此后,在专业运动员的指导下,李战哲丰富了自己的训练。 “周末不工作的时候,我开始每周做几次针对性跑、速度跑、间歇跑,这对提高速度很有帮助。”
李占哲年轻时的好学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北京的业余跑步界都认识到我的技术相当不错,我的手臂摆动和步态都很标准。”李占哲说。
在李占哲心目中,家庭和事业一直是排在前两位的。
年轻时的李战哲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准。 作为业余选手,他还于1988年代表北京参加日本东京越野比赛并获得第五名; 1983年,获得第五届全国冠军。 他在比赛中跑出了2小时34分钟,这并不逊色于当今国内职业马拉松选手。
成绩这么好,为什么不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呢?
在李战哲的心目中,家庭和事业一直稳居前两位,跑步只能“靠边站”。 “从哲学角度讲,你要知道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李占哲说。 为了家庭和事业上的成功,他在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减少了马拉松跑步和训练的次数。 之后,他每天推着自行车跑步上下班作为锻炼,直到退休才重新参加马拉松比赛。
“在北京业余跑圈子里,有的人成绩确实不错,但有的人离婚了,有的人工作表现不佳,跑得好马拉松有什么用呢?” 李占哲说,“照顾好家人,工作和跑步的关系对于业余跑者来说是最重要的。”
李战哲把家庭和事业放在重要位置,并获得了回报。 他的雇主为他最初的几次大满贯之旅提供了资金,他的家人也支持他跑马拉松的爱好。 “我老婆从小就在那里,小时候他养活了我,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一个人月工资39元,两人加起来还不到80元。” “那时候,我老婆生活省吃,给我买了鸡蛋、酸奶,什么家务活都不做,就让我来做吧。”李占哲说,“如果家庭和睦,万事兴旺,如果家庭不和,就让我来做。”和谐了,跑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