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总结(二)
国外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以下是国际上较为成熟的9种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英国模式:环保旅游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农业旅游的先行国家。 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城镇化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目标市场。 作为世界上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 由于城市人口长期远离自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走进乡村,亲近自然,缓解心理压力,参加户外活动。 尤其是城市孩子,对农村、对农业非常陌生,更渴望体验乡村生活。 另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催生了农业旅游。 人民可支配收入显着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私家车保有量增加,消费需求水平提高。 多种因素导致了英国农业旅游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1992年,英国有186个农场景点、81个葡萄园和209个郊野公园,占英国人造景点的十分之一。 目前,英国近四分之一的农场直接从事农业旅游。 绝大多数农业旅游经营者是农民。 每个农家景点都为游客提供了参与乡村生产生活、体验农家风光和氛围的机会。 农场一般设有农业展览馆,配有导游和解说,介绍农业工作、农场特色手工艺品以及餐饮住宿服务。 大多数景点都有儿童娱乐节目。
虽然农业旅游的收入可能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削弱,农业旅游一直是农场经营多元化的一个方面。 各景区根据农场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率和市场需求特点,坚持小规模经营定位和私营化经营方式。 由于农业游客90%以上是本地区居民,各景区普遍采用本地化市场策略拓展市场,以求利润最大化。 最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让游客在欣赏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的同时,领略几千年历史积累的民族文化。
2、德国模式:社交生活功能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同时倡导环境保护。 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场和公民农场。
公民农场使用城市或邻近地区的农业用地,并将其规划成小块土地出租给公民。 承租人可以在农田上种植花、草、蔬菜、果树等或从事家庭农业。 通过亲手种田,让市民享受回归自然、田园生活。 种植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
休闲农场主要建在林区或草原地区。 这里的森林不仅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的环境功能,而且还发挥着科普和环境教育的作用。 学校和幼儿园经常带孩子来这里,大人也来这里参加森林休闲游。 在护林员的带领下,他们可以接触、认识、了解森林。 一些企业还将团队精神培训、创造力培训等项目从公司封闭的会议室搬到了开阔的森林,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在慕尼黑郊区,当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开设了一个治疗性骑行项目。 在这片松软宽阔的草原上长大的马,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而且性格沉稳坚定,受到外界刺激不会惊慌、愤怒。 农民将这些优秀的马匹出租给马术爱好者,他们可以在马背上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 同时,可以将枯燥的医疗、手术治疗和心理治疗融入到骑马休闲活动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我也会给人们带来独特的体验。 慕尼黑郊区也因其独特的“治疗骑行计划”和“绿带计划”实施的一系列行动计划而成为热门的休息场所。
3、荷兰模式:高科技创汇型
在荷兰,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是高科技、创汇型。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洼国家。 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位于海平面以下,人均耕地面积仅一亩多。 相对较差的农业条件促使荷兰在农业上不断创新,走上创意农业之路,成为世界领先的农业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法国,位居世界第三。
荷兰创意农业科技含量全球领先。 以发达的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基础,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拥有完整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 荷兰花卉业举世闻名。 根本原因在于花卉产业的科研开发非常突出。 花卉产业发展战略以科技为核心,强调适度规模经营、高度集约化管理,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占领技术制高点。
荷兰创意农业创汇经济功能突出。 荷兰多种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西红柿、土豆、干洋葱等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 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蘑菇生产国、乳制品出口国、禽蛋出口国和花卉生产国。 全球花卉进出口贸易的67%来自荷兰。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每年农产品净出口值保持在130亿美元以上,约占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份额的10%。 荷兰的人均农产品出口收入位居世界第一。
4、日本模式:政府支持型
政府支持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过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对农业旅游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日本政府支持绿色旅游农业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日本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贵,人力贵,农业生产先天优势不足。 农民退耕还林的情况十分突出。 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农业发展。 日本农业旅游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4年制定实施《农渔村休闲活动法》,为绿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提供软硬件保障; 1995年,颁布《农渔村住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了《促进农村住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完善的办法》和《实现农村健康生活的措施》发展农林渔业体验民宿产业”。 在政府立法的支持下,日本绿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 全国有绿色旅游设施5000多个,每年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
政府支持模式依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业旅游实施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以良好的农业旅游法律法规环境为基础。 从制度层面、涵盖发展布局上,为农业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融资、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等。其本质是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重点实现区位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从而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整体效益。
5、法国模式:NGO型
NGO模式是指通过以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社区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组织对农业旅游进行行业自律和规范化管理。 法国农村发展之初,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就应运而生。 协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促进行业自律,实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1954年,联邦国有旅馆联合会就赞助了“法国农舍网络”。 此后,各种农业旅游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渔业协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农业商会、全国农民联合会、法国国际旅游促进会)纷纷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旅游经验交流、信息传播和人才培养。 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渐发挥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从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 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截至2005年,法国有17700名农民从事农业旅游,5800多名农民加入国家联合经营组织; 2007年,乡村休闲旅游2.92亿人次,占全国旅游人数的33.4%; 农业旅游收入约为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法国农业部,2010)。
6. 澳大利亚模式:产业协作
产业协同模式是指依托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农业,发展农业旅游产品组合,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功能,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为典型。 澳大利亚的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商业葡萄酒的生产和销售始于1810年。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00万升,出口量为714.17亿升,成为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生产国世界上的生产商。 葡萄酒出口大国(李家贵等,2010)。 澳大利亚以葡萄园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食品、酿酒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景点,开发体验式旅游、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组合。 通过成立维多利亚州葡萄酒产业和旅游委员会和南澳大利亚州葡萄酒产业和旅游委员会,促进了葡萄酒产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王运才,2002),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打造了产业链。经济乘数效应。 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48.9亿澳元(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2010)。
产业协同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农兴旅、以游兴农”,是建立在国家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的。 产业协同模式适合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着的地区。 以特色农业的生产景观、加工技术、产品体验为旅游景点,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 其他产业的延伸将产生强大的产业和经济协同效益。
7.新加坡模式:以技术为基础
科技模式是指利用科研开发和推广优势,推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农业旅游的发展。 新加坡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加坡的耕地面积仅有5900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5%。 科技农业已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 园内建有生态廊道、蔬菜园、花卉园、热作物园、鳄鱼养殖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如今,新加坡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 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人次游客。
科技型模式以农业科技研发为特色旅游资源,在市中心或郊区因地制宜、场地布局,结合农业生产,以科技园的形式展示现代农业技术、科普基地、博物馆、展览中心等景点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的独特作用。 科技型模式的主体一般是技术科研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8、美国模式:民间节日型
民俗节日模式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祝活动中。 通过农业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会展、商贸、文化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创造社会文化价值。 美国南瓜节、草莓节、樱桃节是民间节庆农业旅游的典型例子。 旧金山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是世界著名的农业旅游节庆之一。 每年接待数十万游客,拥有约250个与南瓜和万圣节相关的艺术摊位,为当地带来约1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北卡罗来纳州草莓节、田纳西州草莓节、加州草莓节、佛罗里达州草莓节等节庆旅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草莓采摘品尝、副产品加工生产、草莓小姐选举以及专门设计的娱乐项目等对于儿童和残疾人士。 。 农场、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娱乐企业紧密合作,结成战略联盟,带动草莓加工销售,拉动农民就业,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提高地区旅游知名度。
民俗节日模式挖掘当地农业农村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市场运作,开展以传统节日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活动,开展农业旅游主题展示、广告策划、公共关系等传播活动。和网络营销,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增值,发挥农业旅游的产业倍增效应。 该模式适合农业旅游人力资源丰富、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运用现代营销管理技术推动农业旅游创新发展。
9. 印尼模式:居民参与
居民参与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村文化素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位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马戈乌托莫农业度假村成立于1976年。经典旅游项目包括参观碧桂园辣椒、小豆蔻、咖啡、雪茄等热带作物的种植和加工,以及参观海滩晚上。 观看海龟产卵等。 马戈乌托酒店拥有近百名服务人员,其中大部分是当地村民。 村民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收入,而且通过与游客的互动传播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提高了当地社区的福利水平。
居民参与模式多见于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 以乡村生态景观和生活场景为特色旅游资源,通过农业旅游度假村开发、乡村纪念品加工销售、农家餐饮住宿经营等方式,为乡村居民创造机会。 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基于创意休闲农业的内涵和上述创意休闲农业的9种发展模式,我国在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研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促进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大发展。 发展繁荣。
国内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根据不同的农村农业资源和社会环境,创意农业的发展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总结和研究国内外创意农业发展案例后,我们梳理出创意农业五大发展模式:
1 概念主导模型
概念引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依靠创意理念,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时尚元素,赋予农业农村鲜明的发展主题。
理念引领模式需要及时把握社会流行元素,如新生活、生态理念的吸收和实践,进而发挥区域示范作用。
该模式还要求项目区具备相关农业品牌基础和理念文化基础; 从区位上看,大多位于大都市的郊区,这样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市场基础。 其优秀开发案例包括武汉市“伊托邦生态健康休闲区”项目。 该项目延伸“”理念,以“多彩.休闲绿立方”为品牌形象,打造新时代创意农业和创意乡村发展模式。
2 文化创意模式
该模式要求项目区具有一项或多项优秀的农业文明和民俗文化积淀。 以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提炼核心要素,对接社会发展趋势,瞄准区域市场需求,以休闲旅游为依托,发展以民俗文化、休闲为发展形式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很多地区都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创意发展的选择很多,但并不是都适合。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观念和消费者需求的文化元素才是更好的资源。 对于资源,我们不应盲目复古和模仿,而应坚持“创造未来遗产”的理念,优化和改进,达到创新和传承的目标。
文创型适合文化传统优秀的农村地区。 从位置上来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 大多是乡土文化遗产地或农业科技示范点。 北京蓝调庄园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前身是北京的一个蓝莓种植基地。 以蓝莓种植农业科技为基础,提出“蓝调与浪漫”的文化主题创新,带动蓝莓种植融入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等多元业态。 现在蓝调庄园已经成为北京最著名的乡村。 旅游体验基地。
3 产品导向模式
该模式注重特色农产品的创意开发。 通过产品设计和营销创意,保留农产品自然生态的优良品质,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对接健康、品质的流行消费趋势。 双提升原创农副产品品质和品牌,赋能农产品。 新时代荣誉标签与乡村地理挂钩,形成“特色产地特产”的坚实品牌,实现创意农业效益最大化。 产品导向要求应具有区域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或者是规模优势、先发优势、品牌优势。 从地理位置来看,大部分位于郊区。 北京平谷大涛、大兴西瓜等案例就是此类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4 市场拓展模式
市场化的创意农业是由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的。 这类创意农业对传统农业基础没有一定要求。 更多以区域市场为导向,把握市场动向,开发受市场欢迎的特定农村农产品或相关乡村休闲活动。 市场拓展模式摆脱资源消耗型价格战的“红海战略”,以增加消费者剩余来拓展休闲市场空间,从而实现农民与消费者双赢的“蓝海战略”。
此类开发模式市场定位明确,创意点突出,多位于大城市郊区。 典型案例是北京怀柔的“百里山水画廊”,利用郊区的区位优势,形成创意农业的空间集聚,形成统一的品牌和独特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5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导向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农业产业基础,延伸发展,选择合适的二、三产业主体,提升原有农业产业水平,延伸原有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演进和产业升级。创造力。 发展。 此类模式在第二产业中突出生态加工,在第三产业中突出休闲度假产业,从而形成集创意农业种植、生态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主导模式需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产业延伸突破口; 同时要求区域交通便捷、可达性强。
典型案例如张裕“爱妃宝酒庄”,集第一产业种植(葡萄种植)、第二产业加工(葡萄酒加工)、第三产业服务业(休闲度假)为一体。 通过产业整合,产品附加值不断升级。 价值空间,从而放大利润,从三产业融合中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