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如何“问”水

日期: 2024-01-09 09:01:21|浏览: 395|编号: 2933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都江堰如何“问”水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记者 卢春阳 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 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头。

9月21日,在都江堰市石羊镇七里石乡稻麦轮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来自江苏的专业农机操作员余义勇驾驶着收割机缓缓驶入稻田,收获了饱满的稻穗。 ,留下二十到三十厘米高的米堆。

约30公里外,汹涌澎湃的岷江经都江堰鱼口流入宝瓶口。 沿着层层运河形成的发达运河系统,日夜奔腾,滋养着天府之国千里沃野。

水是万物之源。 都江堰市作为都江堰灌区渠首所在地,因水而兴,因堰而闻名。 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产城市”之一。 这也使得这座城市的发展始终与“水”交织在一起。

古今中外,这座城市始终以水为灵魂,不断从“水”中汲取力量和灵感,赋予其新的内涵,以水为媒介,走向高质量发展。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都江堰,探寻都江堰的“问”水之道。

代代相传的“治水”“护水”使命

9月21日,不是节假日,都江堰风景区依然挤满了游客。

景区解说员岳福岩每天的工作就是向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始于2200多年前的治水故事:“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它的修建让暴虐的人们得以生存。”岷江终于向前迈进了。” 驯服了,成都平原的‘水患’解除了,天府之国诞生了。”

纵观历史,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水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都江堰在三大工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运河之首,突破了千百年来“滋润成都平原”的局面。

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都江堰灌区遍及岷江、沱江、涪江流域,灌溉面积1133.2万亩,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1/4。四川。 都江堰灌区已扩展到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覆盖7个市、40个县(市、区),规模居全国第一。 运河总长46261公里,成为新时期“天府粮仓”的主战场。 2021年都江堰灌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形成了“统一指挥、一体化运行、统管放权一体化、制度高效”的管理机制。 灌区供水与供水联系更加紧密,调度更加高效,管理更加完善,全力支持灌区。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都江堰市作为运河源头所在地,最先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王国平介绍,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都江堰市已逐步发展成为连接成都平原和西部藏州县的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北部有甘肃(苏)、青(海)。 是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命脉、民族走廊、文化纽带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但同时,如何保护好“天府之源”也成为了几代都江堰人的共同责任。

责任体现在“天地”的防护网中。

2200米全封闭脉冲电子围栏、19套移动电子围栏、210套视频监控设备、3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都江堰饮用水源地视频监控中心,调研组了解到,这些设施和设备实现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分级管控和全区域的实时覆盖。

线上有“天眼”实时掌控水源信息,线下有专人全天候定期巡检。

为全面保护水源,都江堰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河长+河巡护卫+河警”协同管护机制。 今年1月至8月,全市470名河长开展河道巡查3.06万次,主动发现、报告问题416起,移送处理4起,整改取消412起,问题整改率99%。

秦水东流,滋润天府两千载。 1-8月,全市重要河道出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继续保持100%,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并不断改进。

责任体现在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的发展布局上。

调研组了解到,都江堰市坚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85%自然生态环境区、15%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划分,严格控制占9.85%的城市用地规模占城市总面积。 严格落实城乡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水体绿线、蓝线、文物紫线、基础设施黄线的“三区四线”管控,细化和明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灌溉水源沟渠等国家生态红线区域,形成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城市绿地等多层次生态空间格局。

生态优先下的发展令人瞩目:近年来,都江堰市不仅位居“中国净水百强县市”榜首,还荣获“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连续4年中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地理念的践行者。

“天丰之源”的“粮食与经济复合”之路

位于石羊镇广益社区粮食烘干仓储石羊中心,13米高的粮食烘干机正在不停地旋转。 该中心负责人张虎荣和工人们随时监控机器上的数据:“一批大米进入烘干机,需要经过20个小时的烘干过程。” 张胡荣说,从9月下旬到国庆节,收获季节开始,每天晒的稻谷都多了。 超过150吨。

源源不断的大米被运到这里晒干,其中大部分来自天马镇。 在天马镇金盛粮果联动智慧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里,联合收割机穿梭于田野间,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机内,返回仓库。 天马镇副镇长黄长学满脸笑容地说:“灌区供水有保障,今年光热条件充足,水稻长势良好。”

天马镇是都江堰市粮食主产镇,耕地面积4.32万亩。 是“天府粮仓精准灌溉区”核心示范区。

“聚焦粮食,统筹粮食经济”。 都江堰市重点建设“天府粮仓精灌区”,形成“一轴一区八园”发展格局。 其中,“一轴”是打造“天府粮仓精准灌溉区”全景轴; “一片”,就是打造十万亩粮食经济复合高效示范膜; “八园”就是打造八星级万亩粮食经济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

天马镇如何实现“粮经一体化”? “水稻收割后,地里就种油菜、莲藕、萝卜、菜花等,年底就可以收割了。” 黄长学说,除了大米和蔬菜外,这里还盛产猕猴桃。

由于水资源丰富,都江堰市已有43年的猕猴桃种植历史。 在都江堰猕猴桃核心基地,都江堰猕猴桃协会会长颜志强和工人们正忙着打包。 “出口订单不断,预计今年出口总量在2000吨左右,比往年增长40%左右。” 严志强表示,早熟品种将于8月中旬上市,首批出口泰国、印尼的450吨猕猴桃已于9月初发货。

“猕猴桃上市后,我们就开始种植豆类和土豆。” 颜志强表示,都江堰市部分猕猴桃果园实行豆类和土豆间作,有效实现“粮果联动”,帮助种植户增产增收。

都江堰市位于灌区的前端。 “运河源头第一个灌溉站是聚源镇。” 都江堰市聚源镇农牧站站长高燕带领调研组来到1115灌区稻香公园。 田野里的两色稻谷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结合10万亩粮食经济复合高效示范区建设,都江堰实施了全市五级运河体系(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总渠)的连通和完善)提高渠系灌溉保障率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 稻田里,宽约50厘米的灌溉渠——毛渠,两侧都已硬化。 “这使得田间的清洁、灌溉和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它利用水来控制田地并提高产量。” 高岩说道。

都江堰的水还滋养着水产养殖业。 当调研组来到聚源镇桂桥社区大闸蟹养殖基地时,正值捕捞季节。基地工人刘长秀站在竹筏上,抬起池塘里的地笼,数十只大闸蟹滑入水中。螃蟹桶。 分拣、称重、捆扎、装箱……当天中午,养殖场就运送了500多只大闸蟹。

基地养殖池面积约150亩。 水来自不远处的闽江支流白母河,蟹苗是从江苏空运来的。 该基地负责人刘波介绍,他从2017年开始养殖大闸蟹,今年放流蟹苗18万尾。 他们现在正在逐渐成熟。 预计亩产100公斤至150公斤。 今年基地产值将突破400万元。

在刘波的带领下,桂桥社区的村民开始养殖大闸蟹。 “我五年前开始养螃蟹,去年收入至少有40万元。” 村民李久健笑得合不拢嘴。

粮食经济综合体保障了“米袋子”,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 如何实现粮食与经济复合效益最大化?

都江堰市通过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在都江堰川芎、茶叶、猕猴桃等主要特产生产基地设置传感器节点。 通过系统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决策。 调研组在都江堰精华灌区智慧农业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各区域水量、虫情、湿度等数据的统计分析一目了然。 农业专家可以在这里远程咨询,直接“开药”,省钱。 是时候去现场了。

从“天府好水”到“经济活水”

一江春水铺丰收图,好水筑巢引凤凰栖。

元气森林都江堰工厂里,机器轰鸣,一瓶瓶电解水有序地从生产线上滚下。 生产线上只有几个工人。 “我们引进了世界领先技术的Log6全自动无菌碳酸生产线,产品现已实现西南市场的深度覆盖。” 元气森林(四川)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正义表示,自去年4月投产以来,工厂已累计实现产值3.58亿元。

元气森林都江堰工厂位于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天府好水”工业园区。 在同园区的都江堰喜悦饮料有限公司,一箱箱果汁汽水从包装车间运出装车。 总经理陈军电话不断:“都江堰山清水秀,自有交通。公司只投产三个月,产品已家喻户晓。好几个订单都是来自外省的。” ”。

依托水资源优势,都江堰市抢占新赛道,工业巨头纷纷聚集。 今年1月17日,农夫山泉与都江堰市签约,投资11亿元,在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建设生产基地。 产品为天然饮用水和饮料。 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以上。

“农夫山泉的落户,得益于都江堰市的优质水资源。” 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党工委副书记、濮阳街道办事处主任龙涛表示,都江堰市水资源丰富,境内水域面积约7.44平方公里,年过境流量144.3亿立方米。 3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蕴藏着13亿立方米的水资源。 水清澈透明,味甜,呈天然弱碱性。 目前,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已列出农夫山泉项目93项任务,正在逐项加快推进。

“天府好水”产业腾飞:截至目前,“天府好水”产业园已入驻涉水食品饮料项目32个,总投资52.8亿元,其中重点项目3个投资金额超过10亿元。

以水兴城,以水引领都江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建设“五新城”,高质量推动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在研究过程中,这一理念被很多受访者反复提及。

目前,都江堰市正在加快建设世界遗产文化和旅游主轴,培育世界遗产文化和旅游产品矩阵,聚焦大遗产、大熊猫、大冰雪“五大IP” 、大庆城、大关区,文化旅游市场快速升温。

都江堰青城山-都江堰旅游风景区管理局局长张忠胜透露,今年1-8月,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接待游客761.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944.81万元,增长20.36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6.06%和26.06%。

中秋节和国庆假期即将到来。 据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2日,全市100余家精品民宿度假预订率已超过65%。

美丽的山水、风景也吸引着众多投资者抢占文化旅游市场。 在聚源镇桂桥社区大闸蟹养殖基地旁,江苏南通人王代军试营业了一家新民宿; 巴中人白平投资的青城湾湿地庄园,位于石羊镇已有17年,“年均销量1万公斤”。 川芎,今年游客已经预订了15万公斤青城山腊肉。”白平说。

农业与旅游融合,风景独特。 丰收季节的都江堰,粮果蔬菜、粮油药材连片,铺就了多姿多彩的农业景观。 花香米香、世界遗产景观等“九条优质乡村旅游线路”吸引了无数游客。 川西临盘打造的三个示范,植入“稻田咖啡”、“星空夜市”等新消费场景,形成“百米内看风景、消费可消费”的乡村旅游消费圈。一英里之内就能找到”。

“都江堰将不断优化强化‘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功能、‘世界遗产景观安义城’基础功能以及‘天府国际接待大厅’、‘天府粮仓精灌区’、‘天府好水利枢纽”“特色功能将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和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成为成都特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都江堰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记者李鹏、王怀、阮长安、陈浩、姜俊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