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正在经历三场比赛,每场比赛都惊心动魄。
3)第三次分屏事件发生在4月底。 教育培训机构学而思培优在广州发起了“点赞换优惠券”活动。 当晚,广州家长的朋友圈集体崩溃。
有家长感叹:“整个朋友圈瞬间就被某个培训机构淹没了,我才发现很多朋友都加入了这个组织,感觉家人一点都不努力。”
而就在去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疯狂学习思考、疯狂校外培训》的调查报道,引发全国谴责。 这家培训机构每节课收费200多元,付费的大部分是80后的中产家长。
这三起中产阶层的刷屏事件,其实都与一个关键词有关——焦虑。
他们为头顶上的金融危机焦虑,为无休止的加班焦虑,为下一代的教育焦虑。
2016年7月,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在专题报道中表示,“中国的中产阶级是世界上最焦虑的一群人”。
无独有偶,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1/3的新兴中产人群经常感到焦虑,可能不小心患上抑郁症,而这一比例的人群中,有1/3的新兴中产人群经常感到焦虑,可能不小心患上抑郁症,而这一比例则高达1/3。经常焦虑或偶尔焦虑的比例更高。 高达95%。
焦虑已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集体表现。
中产阶级在这三个赛道上残酷驰骋
焦虑的产生是因为当前的状态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 当现实与期望的距离越来越远时,人们的焦虑感也会随之增加。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局促的现实与平静的想象之间的巨大张力让他们感到更加焦虑。
其实,中产阶级想要的生活很简单:高薪工作、宽敞的房子、幸福的家庭、汽车和温顺的宠物狗。
简而言之,他们既有钱又有闲。 当然,他们的下一代也可以在班级竞争中保持领先,继续过上有钱有闲的生活。
然而,愿望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在“金融、时间、教育”三大赛道上,中国中产阶级正在经历一场“落后或被淘汰”的残酷赛跑。 他们三线作战,疲惫不堪,焦急地等待着黎明。
1.“财富跑道”
我们把中产阶级的第一条跑道称为“财富跑道”。 当前,中产阶级的财富保卫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场对抗通胀的正面战斗。
有人在网上抱怨:反映物价的CPI每年只上涨两三个点。 我的工资每年可以增长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以上,但为什么我感觉自己越来越买不起房子了?
货币贬值是中产阶级最关心的问题。 《报告》的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一点:在新兴中产阶级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通胀位居首位,其次是食品安全和限购。 调查结果还显示,工资占中产阶级收入的93%。
一方面是房价快速上涨,另一方面是低于预期的工资增长(平均每年10%的工资增长是相当可观的)。 可以说,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赛:“通胀”靠的是房价的增长。 洪荒之力飞速前进,而依靠工资的中产阶级只能像蜗牛一样爬行。 赛道上的任何人都会感到焦虑。
从全球范围来看,通胀问题同样困扰着国外的中产阶级。 以美国中产阶级为例,美国中产阶级年均收入从1985年的2万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5.6万美元,增长了280%。 但如果计入通货膨胀因素,1985年中产阶级的平均年收入达到4.8万美元。 也就是说,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在过去三十年基本保持不变。
通货膨胀正在困扰全球中产阶级,而中国中产阶级的特殊性在于,作为他们的燃眉之急,房价比其他消费品上涨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在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处于泡沫之中。 在“财富轨道”上,不能如愿以偿的焦虑感更加强烈。
2.《时光跑道》
我们称第二跑道为“时间跑道”。 加班已经成为新中产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没有时间看电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没有时间学习和锻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休止的加班。
这是一场时间争夺战,能否晋升“有闲阶层”是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显然困难重重。
《报告》发现,加班现象在中产阶级中很常见。 从年薪5万到500万,不加班的比例不超过50%。 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中产阶级将加班视为一种常态。
尽管报告显示,90%以上的中产阶级渴望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40%的人甚至认为生活更重要,但很明显,在加班的挤压下,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挤压。
身处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和知名企业并不能阻止中产阶级加班。 相反,这可能意味着工作和生活之间的不平衡越来越严重。
关于加班,有一个经典笑话:
有一年的小米年会上,主持人宣布进入圆梦会。 雷军将员工写下的愿望画在抽奖箱里,宣读出来并承诺实现。 结果,雷军连续三度获得“希望明年不要加班”的注解。 员工们默默地看着他们,场面极其尴尬。 直到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尴尬的局面才得到缓解。
不管这个笑话是真是假,中产阶级加班的痛苦,都清晰地写在纸条上。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最重要的是财富和时间。 实现财务自由还意味着释放您的时间。
但现阶段,在这条“时间轨道”上,中产阶级很难改变被动的态度。 为了保住工作,他们需要加班; 为了加薪,他们需要加班。
《报告》揭示了一个悖论:工资越高的人加班时间越少。 因此,要想从加班的打工中产转变为“休闲”中产,就只能拼命地继续加班,以提高自己的薪资和职位。 至此终于告别加班了。
这就是中产阶级的无奈和希望。 成为“时间赛道”上的胜利者是一个漫长的旅程。
3.“教育跑道”
中产阶级所在的第三条跑道可以称为“教育跑道”。 如果要选出一个比通胀更受中产阶级关心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孩子的教育。
去年7月的一篇新闻报道称,上海一位80后妈妈为即将升一年级的孩子列了一份学期清单。 暑期活动和课外学习费用达到32万元。 除了各种学习用品和夏令营外,还有总共20个课外兴趣班。
在南京,一所民办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面试中,5086名孩子竞争了216个名额,录取比例超过23:1。 该校的受欢迎得益于其定制的留学教育项目。
在这条竞争激烈的“教育赛道”上,中产家长正在努力为下一代提前提供弹药。 他们知道,这场竞赛真正的对手并不是其他孩子,而是加速的阶级固化。 毕竟,相比于社会上流社会,他们的孩子是输不起的。
如果你不能跳到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那么你至少必须保持你的中产阶级地位。 这是底线,千万不能跌到谷底。 正是这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让中产家长不敢掉以轻心,投入大量资金。
《报告》显示,中产阶级日常支出前三名分别是还贷、购物和子女教育。 也就是说,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中产阶级的钱包主要奉献给了孩子。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中产阶级更愿意投资于孩子的教育。 47%的新兴中产阶层(年薪10万-50万元)将子女教育列为前三大支出,而年收入1-500万元的高收入群体比例则占36%。
这种差异很有趣。 说明在阶层巩固趋势下,新兴中产阶层对下一代教育的紧迫感更强。 他们本能地希望教育能够让下一代保持自己的阶级甚至实现阶级跃升。
社会学家布迪厄表示,文凭只是“一种疲软的货币”。 然而,面对经济资本和社会权力,中国中产阶级的孩子除了考高考、出国留学之外,没有太多选择。
事实上,在同一条“教育轨道”上,美国的中产家长同样心累。
曾担任百事公司和大通银行副总裁的著名企业家纽鲍尔曾警告说:“除非上大学,否则你不会走上人生的上升曲线;在当今的美国,教育是成功的关键。”
“名校效应”在美国可能比在中国更显着。 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排名第25名的名牌大学,其毕业生的收入仍然比哈佛和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低近40%。
名校是班级流动的跳板。 为了让下一代能上名校,美国的中产家长也是绞尽脑汁。 第三区位于华盛顿市中心西北部,是联邦政府高级行政人员聚集的地方。 他们都是典型的高薪中产阶级。 然而,他们仍将60%的可支配收入花在孩子的私立学校上。 纽约高端私人家教的每小时学费为600美元,半天的家教费用超过大多数上班族半个月的工资。 即便如此,美国的中产阶级父母仍然愿意买单。
“这只是一个漫长过程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富裕但不耐烦的父母寻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其他著名大学的机会。”
美国社会学家卡拉贝尔对美国中产阶级的解读同样适用于中国中产阶级。
时代变迁
财富跑道、时间跑道、教育跑道,这三条跑道构成了焦虑中产阶级的生存根本。 三个跑道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环环相扣,有两种流通的可能。
最好的结果是良性循环,财务自由、时间自由、下一代教育自由同时解放; 而最坏的结果是恶性循环,工资涨不起来,房子买不起,整天忙忙碌碌。 加班,无暇思考更长远的问题,又不得不面对学区房高昂的房价。
负循环是忙碌穷人的典型困境: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现在中产阶级最担心的就是陷入这种恶性循环。
你是否会落入这个陷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财富跑道”上的表现。 然而,货币过度发行和房价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就像普通中产阶级无法抵御的史前力量。
中产阶级之所以变得越来越焦虑、挣扎,是因为他们的财富积累速度和技能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 这个时代同时发生的三大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
1.从工资时代到食利时代
经济增长放缓加上货币持续大规模超发,必然导致财富爆炸和大量食利阶级的出现,而工人阶级将日益面临困境。 十多年前,普通白领在北上广深打拼,依然有很好的买房机会。 但现在,这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奢侈。 从稳定工资时代到资本掠夺者主导的食利时代,中产阶级将需要更多的牺牲和运气才能在“财富轨道”上实现超越。
2、从阶级流动时代到阶级固化时代
《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一书的作者、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发现,在人类财富分配的历史上,资本和劳动力分化的强烈趋势从未真正减弱。 除了爆发战争之外,大国的不平等程度正在稳步、更快地加剧。 皮凯蒂还专门研究过中国。 据他观察,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明显有利于收入最高的10%人群。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社会正在加速发展。 阶级流动的大门正在缩小。 为了让下一代拥有一张向上流动的门票,在“教育赛道”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中产阶级几乎成了唯一的希望。
3、从半自动时代到智能时代
由于社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人力必然会越来越便宜,谁拥有资本、技术、创造力这三宝,谁就拥有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 对于普通中产阶级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果及时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观念,或许你的事业会有新的突破。 但如果受限于旧的知识结构,重复低附加值的工作,你要么被淘汰,要么成为“时间轨道”上的失败者。
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国先进科技产业重组过程中,许多中产阶级失去了原来的白领工作,从制造业、金融、媒体、房地产等行业的高薪工作转向零售业、餐饮、旅游等低薪蓝领工作。 他们的工资不仅减少了,而且距离“有闲阶层”也越来越远。 今天,类似的悲剧很可能再次发生。
这是中产阶级无法逃脱的时代的三种变体。 这一趋势的演变加剧了阶层分化的马太效应。 在当今时代,中产阶级的处境相当尴尬,上不去,下不下。 它无力向前冲,不愿倒下。 因此,在恐惧和迷茫中,维持现状,在焦虑中寻找机会。
最后的赢家:押注未来的人
尽管我们看到中产阶级脸上挂着忧虑,但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乐观的态度。
《报告》中,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已经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正在追求更高水平的个人发展”。 这种自我认知包括对个人命运和社会进化的乐观态度。 焦虑之下的进取态度,其实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
虽然北深深房价不断上涨,但真正的人才还是能找到立足之地; 尽管阶层流动的大门在缩小,但名牌大学的文凭仍然是有效的敲门砖; 尽管职场竞争令人痛苦,但新行业的繁荣也提供了许多可能性。
虽然时代大势无法逆转,但个体突破仍有空间。
这个时候,还在赛道上的人需要的不是努力,而是改变思维,改变打法,从投资外物转向投资自己,花更多的钱在个人训练和学习上,并花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技能和业务,发现并提高自己的价值。
没有什么投资产品比人本身的潜力更大。 在这场中产与时代的交锋中,最后的胜利者必定是押注未来的人。 (作者:严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