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振兴画卷】重庆沙坪坝:解锁文旅融合发展密码
城乡统筹发展网络-乡村振兴杂志社记者 李文平 王继平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战略。 中央明确设计了2020年、2035年、2050年的发展路线图和阶段性规划,最终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农村全面振兴。
如何在蓬勃乡村建设中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
▲ 凤凰花海花开,景色美得让游人如痴如醉。唐红子 摄
近年来,重庆沙坪坝区推进高水平、顶层设计,结合丰富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扎实的农业基础,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统筹推进旅游旅游。农村“三化”改革,着力打造良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硬仗,必须加快弘扬文明乡风,形成用文化的生动榜样和示范旅游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一路环阁生态园
用文化塑造旅游深化供给侧改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土地撂荒日益严重,生产效率持续低下,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村庄成为“空心村”、“空壳村”。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压力的急剧增加,人们也开始渴望回归自然,向往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日益增加。
一方面,乡村发展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乡村休闲度假的需求不断增长。 如何找到突破点?
“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沙坪坝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第六产业”,与健康养生、休闲娱乐、文艺创作等密切相关。 、手工业发展等紧密结合,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乡村度假需求。 还能有效延伸产业链,形成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
沙坪坝区作为重庆市的科教文卫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留下了磁器口古镇、白公馆、渣滓洞等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以川渝茶马古道为代表的石园村传统商业文化遗址。 还有以普照寺、云峰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遗址,还有独特的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古村落文化等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沙坪坝文化旅游的顶层设计还体现在与“农”的融合上。 该地区多次出台休闲农业、三产融合、农业基金管理、农业项目管理等政策,重点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 七彩祥云欢乐农场
经过多年发展,沙坪坝乡村文化旅游格局已初具规模——
一、歌乐山森林公园→一路黄阁生态公园→海石公园→七彩祥云欢乐农场→泰斯雅森林公园→荷花池月色→普地生态农业园→桑黛蓝莓露营园→永宁生态公园 一场世外桃源之旅。
二是红岭谷休闲生态农业园→彩悦农业休闲观光园→凤凰花海原生态乡村风情游。
三是“远山有窑”创意工作室→“萤火谷”文创农场→金泉陶瓷文创基地→镜蓝染及蓝染工艺品特色中心→文化大院→山明水秀竹隐→石园乡村体验之旅。
每年春天,一麓环阁生态园赏花节开幕。 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春天盛开的桃花、梨花、梅花、油菜花等,还可以享受“汉服巡游、汉服快闪、汉服游园、创意市集”等传统文化活动,以“欢聚·国风·艺秀”为特色主题。 每年夏天,在永宁寺村荷塘月色景区,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娇艳欲滴的荷花,还可以看到艺术化的荷兰文化标语和招牌,体验荷兰文化和慢文化带来的无尽乐趣。
不同的农业文化旅游项目纷纷落户沙坪坝。 沙坪坝逐渐成为主城的“文化栖息地”和“天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日益明确,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的各项配套政策逐步细化,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 荷塘之美
改革是激活发展源泉的出路
如果说旅游是振兴乡村、富民的“新动力”,那么“三化”改革就是撬动乡村旅游的“齿轮箱”。
走进七彩祥云欢乐农场,人们可以了解蓑衣、斗笠、石磨等农具,学习农业科普知识,体验犁地等农事活动。 快乐农场成功的背后,是流转500余亩土地,引导近50户农民开办农家乐、特色餐厅、停车场等经营项目,带动当地427户家庭增收。
这是沙坪坝“三改”改革的纲要。 全区围绕3条旅游景区线路,探索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农业载体、人文景观、特色休闲产品等资源,对集体建设用地、废弃学校企业、农民宅基地、农民工将林权等资源资产以及资金(金融资本股改)投入乡村旅游项目,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份、农民变股东”,充分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潜力。
在中梁镇,村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农业,引入新的市场主体,发展股份合作社、股份发展联盟等模式,形成了大花园、荷塘彩、花田梦等农业项目。 、兰香园、普地农业。 该综合体将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从单一的农家乐、采摘园模式向综合性、品质化的农耕文化体验园、主题文化农场、度假村聚落、民俗大院等的升级。
不仅如此,每年中梁镇还举办赏花、采果、品尝美食、农民丰收节等各类节庆活动,同时融合当地文艺表演、传统工艺体验、乡村特色餐食住宿和创意定制农业全面融入旅游服务,推动文化、农业和旅游深度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三化”改革以来,丰文街道三河村清理核实集体资源资产,确权入股,村民入股,成立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对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管理。 全村以文化创意项目为重点,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农舍,形成都市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体验、文化创意产业协调推进、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村民罗文树万万没想到,村里发展了旅游业,好事竟然“从天上掉下来”。 闲置多年的猪圈房居然被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租下来,改造成简约时尚的书店和咖啡店,有效增加了她的资产收入。
改革是路,旅游是魂。 沙坪坝区正用改革创新,让乡村风情、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焕发活力,打造优质农业文旅旅游线路,让乡村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 三河村文化庭院
利用当地土地,实现美丽生产力
“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 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乡村旅游最生动的载体。
为此,实现闲置资源资产、人居环境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转变,是沙坪坝区探索乡村旅游的重点。
丰文街道以三河村为核心,以“人富物丰、文化有根”的理念为指导,按照“文化旅游新城”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和谐美丽之街”打造产业繁荣、生态宜居,大美三河乡村文明城市,建设了文化大院、金泉燃烧、南芝林雪生态园、远山幽瑶等众多文创项目、远山茶社、萤火谷农场等,并走出了一条艺术之路、农业与旅游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远山有窑”是三河村农业、文化、旅游融合的起点。 将当地一处20世纪80年代的土窑改造成休闲与体验土陶技艺的复合空间。 所有材料就地取材,利用旧物,为“土窑”增添了神秘的艺术气质。 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粘土窑生产和休闲娱乐,也能体验到传统材料与建筑美学有效融合的视觉体验。
“远山窑”开业后,迅速成为大学城附近的热门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 随后,艺术、乡村、旅游的融合不断被复制——
“文化大院”以拆毁废弃宅基地为基础进行改造,以“远山有源”为主题。 其设计遵循主题讲故事、故事情境化、艺术本土化,分为三江之源和发展之源。 “民俗起源”、“劳动起源”等多个板块呈现三河村、丰文街、沙坪坝的发展创新; “金泉烧”以陶瓷为载体,复兴历史窑口,挖掘地方特产。 以传播巴渝文化为己任,用创新思维将城市文化、历史特产与陶瓷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萤火谷农场使用源自活细菌和益生菌的酶,为萤火虫创造独特的环境。 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以“自然生态与生态农业劳动”为主题的科研营地; “南植林雪”发展生态蔬菜、水果采摘,打造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基地...
据沙坪坝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河村已有文化创意产业15个、农业旅游产业4个、配套产业6个。 近年来,该村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近3200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把美丽进行到底,三河村坚持以村庄规划引领环境整治,提供园林绿地、垃圾收运、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改水、改厕、改厨房; 以“清洁、秩序、美化”为目标,在道路两侧、房屋前后种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家园,规范棚舍、柴棚改造,消除家庭杂物。垃圾、白色垃圾、建筑垃圾,让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成为村里的一道新风景。 。
在中梁镇,这种变化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中梁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中梁·城中村”。 “农房改造”工程已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墙壁用石头装饰,屋顶是全新的木头,屋前屋后布置花坛,周围青山绿水,大道色彩缤纷。 该村呈现出生态宜居的现代乡村风貌。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推进,沙坪坝越来越多这样的村庄变得美丽起来。 随之而来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 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文明乡风迈上新台阶。
深化供给侧改革,释放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美丽宜居,沙坪坝推动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弥补乡村振兴过程中诸多欠债,形成新发展优势、新增长点。
下一步,沙坪坝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将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沙坪坝区党的十三大精神,统筹大局、统筹区域、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协调发展和保障,推动全区“长架子、长肌肉、长颜值”,推动沙坪坝城乡一体化,在保增长的同时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含金量、新内容、绿色含量发展内容,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质量、人文质量、生态质量、生活质量;推动沙坪坝“创新、变革、做强”,努力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加快创建歌乐山·磁器口国家5A景区,联动红岩链接,持续打造渣滓洞-白公关等红色IP,系统升级古镇名片“千年磁器口·时代新磁场”,精心打造绣出诗意田园《远山的邀请》,持续推进重庆文化旅游城、融汇温泉城等升级改造,推动红色旅游、古镇游、乡村游、城市游全面融合发展。深度融合,打造“让游客放慢脚步、静下心来、驻足停留”的城市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