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你知道吗?

日期: 2024-05-17 06:05:10|浏览: 121|编号: 5022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唐天宝元年(742年),长期闲在家中的诗人李白接到唐玄宗的命令,“入宫觐见”。 ” 他十几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42岁的李白欣喜若狂,写下了《南岭送别童子进京》这首诗,其中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我们不是蓬蒿人”最为精彩。著名的。

后世很多人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都会用“仰天大笑出门,何为蓬蒿人”作为励志之言。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李白其实并没有那么豁达和乐观,他的大半生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洒脱、自由、不羁。

在写《南陵送别童子进京》之前,李白已是中年男子,未能参加科举考试,经常受到排挤。 他白白度过了十几年。 他每天都被妻子嘲笑,因为他一事无成,连为自己辩护的资格都没有。 这就是李白在诗中留下这样一句话的原因:“会稽愚妇轻买臣,辞家西去秦”。 李白坚信,自己将成为唐朝的朱买臣,位列殿堂,成为将军、成为侯爵只是时间问题。

写下《南陵送儿进京》后,李白虽然如愿进入长安,甚至还受到了唐玄宗的高级待遇,驾着战车前来迎接,用勺子舀汤。自己动手了,他没有等到展现拳头的机会,而是像金丝小鸟一样被关进了笼子里,然后又给了钱才放了他。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进寺庙了。

盛唐对李白是残酷的,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剥夺了李白的科举资格; 但李白始终对盛唐充满热情。 他的生活很沮丧,但他尽力保持开放的心态。 ,以一人之力,闪耀整个盛唐。

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帝国的命运被一位史无前例的女皇帝所掌控。 虽然此时国家已无外患,但随着武则天步入晚年,帝国内部各路势力开始准备行动,朝野间掀起“归正正朔”之潮。

同年,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出生了。 他就是后来的青莲诗人李白。 李白长大后虽然没能实现像传统儒家那样踏实出世的终极梦想,但他以新的方式开辟了唐诗的新时代,成为了一位前无古人的诗人。

李白的身世一直是个谜。 甚至在正史《新唐书》、《旧唐书》,或者《唐代才子传》等史书中,对于李白的出身也有不同的版本。 如果有的话,李白是李唐家族的后裔,但他的祖先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 有人说李白是商人的儿子等等,就连李白本人也似乎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以至于至今没有统一的解释。

不过,从后人的角度来看,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并不影响李白的伟大。 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李白没有考上科举,才得以在江湖寺庙之间来往自如,也才让他写出了那么多不朽的诗篇。

十五岁之前,李白基本上可以按照唐代正常少年的人生轨迹成长。 虽然没能参加科举考试,但李白仍然博览群书,十五岁时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使他在当时名声大噪。 很多明星都对它赞不绝口。

由于错过了科举考试,李白如果想成为一名官员,只能走名人推荐的道路。 毕竟,哪怕有千百个理由不让李白参加考试,只要他能得到大人物的高度赞扬,名利财富自然就唾手可得。 于是从开元三年(715年)开始,十五岁的李白就开始解决立国问题。 致敬强者之路。

不要怀疑十五岁的李白怎么敢独自离开。 如果你是李白同时代的人,你绝不会问这么蠢的问题。 因为如果在狭路上遇到绿林土匪,该害怕的不是十五岁的李白,而是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绿林土匪。

因为与一般年轻人佩剑只是为了炫酷不同,李白确实会剑术,是剑术高手。

李白的铁杆粉丝、诗人韦浩曾在其作品《李翰林集》的序言中用“少年英雄,一手可杀多人”七个字,印证了一个事实:他的偶像曾经是一个热血青年; 就连李白本人在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追忆往事,赠江阳再录雕》中,也提到过往事,一个人挑战一帮当地的流氓。 仔细想想,如果李白没有两把刷子,他怎么敢和当地的流氓起争执呢? ?

“我年少风流,游历京洛,腰佩燕灵剑,玉带珍珠袍,曾为斗鸡弟子,甚至燕武灵豪,请来素人。”大臣组织,我把他交给江阳受苦。” ——《追忆往事,赠江洋在》《大陆刁》

而几千年后,透过史书上的“少任侠”、“乐于击剑”四个字,一个右手执剑、左手拎酒的男子悠闲地行走在江湖之中,每每他嘴里说出的话,充满了爆炸性的文章。 那个年轻人的形象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历历在目了。

开元三年(715年)至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几乎走遍了川蜀。 十八岁之后,终于成年的李白再也无法抑制持剑游历天涯海角的欲望,进入了“携剑下江山”的人生新阶段。一剑,离开亲人,远行”。

如果你有幸看到李白的朋友圈,一定会眼红。 毕竟从十八岁开始就在外流浪的李白,过着很多人都不愿意的生活。

从川渝到扬州,从汝州到安陆,在那个出行全靠步行的时代,李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穿越了相当于今天五个行政区的地方(四川省、重庆市、江苏省、河南省、湖北省),一路上写诗饮酒,还结识了当时文坛的许多大人物。

最值得关注的是李白与孟浩然的相遇。 他们在襄阳初次见面时,李白还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新人,而当时隐居隐居的孟浩然,已经是闻名于世的诗人了。 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成了死党。

见面后,他们仍然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两年后,两人在江夏黄鹤楼再次相遇,创造了诗坛传奇。 你还记得《广陵送别孟浩然》这首歌吗? 这是李白和孟浩然第二次分别时说的。 “远方孤帆影已远去蓝天,只见长江在天上流”表达了李白对大哥孟浩然的不舍。

其实,读完有关李白的相关记载后,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与其说李白“执剑出国,辞亲远行”主要是为了求功名利,最好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好玩。 毕竟这位亲爱的男人十几年来与强者交往的记录少之又少。 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奔波,过着幸福的生活。

直到开元十八年(730年),三十岁的李白才开始认真地向权贵名士推荐自己,大概是因为妻儿,以求获得认可。 从此,安逸越来越少,坎坷越来越多。 。

李白并不是不努力。 在安陆期间,他不止一次向当地刺史自荐,甚至写下了《上安府裴常史》等充满委屈和谦卑的忏悔书,但仍然没有得到回应。

从开元十八年(730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这五年时间里,史书留给我们的是李白为了做官而四处奔波,广交朋友。 他思想不开放,也不随意。 有些只是浪费和混乱。

李白并非没有选择。 他找到了当时的学者领袖张说和唐玄宗的御姐玉真公主。 他甚至向唐玄宗献上两件贡品:《明堂赋》和《大学赋》。 文章。 但无论李白如何努力,他的事业仍然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在评价李白时,我用了“尽力豁达”四个字,因为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李白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无情的乐天派。 他会感到极度的沮丧和失望。 想要这样堕落,甚至想“躺下”,隐居。

于是,在绝望的五年里,我们看到李白在长安城里过着贫困的生活,与城里的无赖们喝酒玩乐,不止一次地想像他的朋友单秋生一样隐居山林。 ,并用余生修仙修道。

然而,在仕途毫无进展的五年里,李白的名声却随着他的精彩篇章而广为人知。 跌跌撞撞中坚持下来的李白终于等到了久违的高光时刻。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落魄的李白在常去的酒肆里遇见了人生贵人——贺知章。 好酒的贺知章和酒量大的李白一拍即合,两人在喝酒中很快结下了“革命友谊”。 。

酒足饭饱后,李白拿出诗来请贺知章品尝。 半醉的贺知章读完《蜀道难》和《吴七曲》后大为惊讶。 李白非凡的散文和瑰丽的想象力,让诗坛大佬贺知章惊呼:“大众非人,岂不是太白星灵?”

喜爱“谪仙”称号的李白一直等到了胜利的曙光。 他的才华和名声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背书下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 他爱不释手,于是写下了一道圣旨,解决了李白几十年来未能解决的建制问题。

去长安的那天,李白一定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了期待。 他渴望在这样一个极其华丽的帝国里实现自己的野心。 无论是坐在中央,成为拥护国家的宰相,还是驰骋疆场,成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将军,自信满满的李白都觉得自己似乎能够轻松应对。 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仕途在眼前。

是的,我用了“似乎”和“好像”。

我想,唐玄宗一定是认为李白是一位难得的天才,否则他不会“降车迎来”,更不会“亲手舀汤”。

然而,从他要求李白“侍奉翰林”、每次宴席都请李白赋诗的事实来看,可以看出,唐玄宗心中的李白只是一个纯粹用来“丰富精神”的文士。和文明生活”,对帮助国家没有任何作用。 他没有宰相的才华,更没有战场上将军的才华。

“不如意”的李白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在是“诗歌天才”的同时,也是个“政治白痴”。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奢侈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宴饮不断。 身处繁华梦境的李白,基本处于宿醉旧病复发的状态。

但就是这样一个迷茫的李白,走路基本都是靠侍卫搀扶的,居然还说出了“云思衣花思面,春风吹门槛露浓”的千古名言。 ” 而生活在几千年前的杨玉环,也因为这首诗,给后人留下了更多无尽的挥之不去的想象。

李白是幸运的,毕竟出生在唐朝,即使忤逆皇帝,也不会丢掉脑袋; 但他也是不幸的,因为他的事业被他的狂放行为彻底毁掉了。

李白喝醉了,请杨贵妃学墨,并请高力士脱掉靴子。 这一系列的自杀式行动,让朝廷内的叛徒抓住了机会。 无数的诽谤和谩骂铺天盖地而来,瞬间压倒了李白。

与此同时,一向以自己的才华为傲的李白已经厌倦了文人的生活。 由于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他递交了辞呈,“辞去工作,重出江湖”。 唐玄宗也自然给了李白一个职位。 有尊严地离开——给钱然后归还。

这笔在很多人看来的巨大财富来得如此匆忙。 李白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事业和经济,但却成为了一位现象级的民族诗人。 世界很大,有很多李白没有去过的地方,有很多他没有见过的人,但不认识李白的人却很少。

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游历洛阳,结识了同样失意的诗人杜甫,无意间完成了唐代诗坛最难忘的邂逅之一。 这是李杜的第一次相遇,也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伟大交融。

对于李白来说,杜甫是他的朋友;对于李白来说,杜甫是他的朋友;对于李白来说,杜甫是他的朋友。 但对于杜甫来说,李白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他们两年三见,一同游历江湖,求仙问话的幸福岁月,让杜甫多年后仍念念不忘。 他写下了许多思念李白的诗文。 包括但不限于《春忆李白》、《冬拥李白》、《梦李白诗二首》、《李白二十韵》、《送孔子朝父病返江东》还有《献给李白》、《苏端雪府宴与雪花醉歌》……但“冷酷”的李白基本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因为李白很忙,所以他有很多朋友。 每到一处,他都会邀请好友陪同,醉酒后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他游历四川、蜀地,写下了《蜀道难》的故事,其中的一句“蜀道难如登天”,让多少人为之颤抖; 他游历桃花潭,写下真挚热情的《赠王伦》,有“蜀道难如登天”之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赠我深”,让后人为友谊举杯; 他游历蕲州,写下侠客行侠的《侠客行》,一句“十步杀人,千里不留痕迹”勾起了无数人的侠义情结……

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这十年间,李白仿佛消失在史书中。 史书上唯一留下的就是他趁着明月光去见了好友崔宗植。 从采石矶出发前往金陵的记录。

李白穿着皇帝赐予的皇袍,坐在船上显得格格不入,而他自己却仿佛忘记了一切,沉浸在月色中无法自拔……

白福飘来飘去,与崔宗植乘船去金陵采石,穿着宫锦袍坐在船上,仿佛周围没有其他人。 ——《新唐书》

如果李白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他也像他的偶像孟浩然一样淡出尘世,享乐山林,隐居隐居,那么这位大诗人的一生也就算是圆满了。

但历史的长河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就像如果唐玄宗听了张九龄的建议,杀了安禄山,也许安史之乱就不会爆发了。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皇帝出逃,九州陷落,盛唐之梦破灭。

战争爆发后,李白携家人南逃,足迹遍布各地。 直到唐肃宗二年(757年),57岁的李白才在乱世安定的雍王宠幸下安定下来。 确实值得称赞,但李白不知道的是,这份工作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

雍王之乱是安史之乱的一个插曲。 虽然几年后赵雪被查出冤假错案,但对于曾在雍王麾下效力并受到牵连入狱的李白来说,已经为时已晚。

当时负责“平叛”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天宝三年(744年)随李白、杜甫游历梁宋的高适。 雍王兵败被杀,李白被囚禁。 不知道当时李高和李有没有对视过。 一个已经是一位有权有势的将军,一个却成了落魄的阶下囚。 太令人困惑了。 人们。

李白的朋友很多,所以在宋若思、崔焕等人的屡次营救下,原本被判处死刑的李白逃了出来,被判处流放为夜郎。

直到两年后,乾元二年(759年),疲惫不堪的李白才等到了大赦的消息。 诗人的浪漫在长期的漂泊之后几乎耗尽,但大赦却像久旱逢甘霖一样重新点燃了它。 因为李白的豁达乐观,他创作了《白帝城早行》这首歌:朝辞白帝彩云,万里河山一日归; 两岸猿猴哭声止不住,轻舟已过万山。

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59岁的李白没有流放的限制,但他不得不继续一生漂泊,从江夏到洞庭,再到宣城,再到金陵。 ……最终,他身患重病,只得去找当涂县令的叔叔李阳丙。

李白临终时是因病还是醉酒而死,无从得知。 但后人面对这位浪漫了一生的诗人时,实在不忍心以一死了之,于是就有了与李白的死法完全一致的死法。

那是唐宗宝历元年(762年)的一个夜晚。 62岁的李白在当涂河上泛舟饮酒。 月光如银洒在河面上,河风在河面上泛起涟漪。 醉得入骨的李白,对着月亮举起酒杯,继续喝酒。 突然,他看到河里倒映着月亮。 李白伸手去捞月。 然后他的肉身落入河中,月亮也消失了。

我想,如果可以选择,李白一定会爱死这个结局。

没有寺庙的纷争,没有江湖的纠葛,只有诗酒月光,就足以慰藉我的一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