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风格的欧化
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转型时期。 外文译文数量日益增多,欧化翻译方式受到翻译界的青睐。 例如,郑译泰诗《鸟集》就采用了欧化翻译方法。 当时翻译界主张语言欧洲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白话文的不足。 傅斯年在1919年说,“我们的民族语言极其直白、枯燥……缺乏回味,不适合文学”。 汉语“只有简单的句子,复杂的句子很少,而且非常浅薄”,“组织很简单”,很难很好地表达思想。 他指出,“要想避免白话的贫困,就只能效仿它——只能将它欧化”,即“直接使用文体、语法、词汇、句法、构成、词支……一切修辞手段”。借鉴西方语言的方法,创造出一种优于现有民族语言的民族语言,即欧洲化的民族语言,从而实现欧洲化的民族语言文学。” 鲁迅也谈到语言的欧化,“中国人的文字或言语的方法实在是太不精确了”。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外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介绍给中国人,而且是将外国人的语言,即产生这种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介绍给中国”。
郑振铎主张汉语欧洲化。 他明确表示“老中式太陈旧、陈词滥调了,很多好的思想和情感都受到旧式的束缚,无法尽可能巧妙地表达出来”。 “所以为了文学艺术的提高,我坚决支持口语写作的欧洲化。” 他进一步指出“口语写作的欧洲化是提高文学艺术的一条途径”。 文学艺术包括构成文学的许多要素,而不仅仅是“语法”或“形式”。 然而,如果文学的“形式”或“语法”不加以改造,再好的想象也无法充分表达。 他认为白话文有一定程度的欧化,即“虽然不像中国人一直写的白话文,但也不是中国人看不懂的东西”。
2.《飞鸟》语言风格的欧化
从《飞鸟》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振铎对欧化语言翻译方法的倡导和实践。 郑氏欧化语言在诗集中的表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2.1 句序的变化
“世界啊,请用我的话留下你的名字。” “世界啊,请用我的话留下你的名字。”
郑振铎在翻译这首诗时,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句序,采用了英语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他像英语一样,将地点状语“in my Words”放在句末,准确地传达了诗人泰戈尔的思想,并在“请留下你的脚印”之后放置了“in my Words”,突出了一种不舍的表达。情感。
2.2 主语从句承担句子的主语成分
“我的存在就是生命。” “我的存在就是生命。”
英文原文采用主语从句的形式作为句子的主语成分。 郑振铎在翻译时沿袭了英语句子结构,采用了主语从句的形式,即“我存在”作为句子的主语成分,这是语言欧洲化的体现。
2.3 名词前的长修饰语
“这是为那些在黑暗中、但在白天有感觉的人准备的。”
英文原文使用定语从句来修饰名词“the one”。 郑振铎在翻译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用从句修饰“人”,导致名词前面有较长的修饰语,这是语言风格欧化的体现。
2.4 第三人称表达的丰富
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前,男女的第三人称表达方式只有“他”和“他们”,表达力较低。 英语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有丰富的第三人称表达方式和精细的分类,如“she”代表女性he,“he”代表男性he,“it”代表植物和动物等。 中国译者认为有必要从外语中引入如此丰富的表达方式,以提高白话文的表达力。 郑振铎也这么做了。 例如:“薄雾就像大地的薄雾。它遮住了她哭泣的太阳。” “浓浓的雾气似乎是大地的愿望,它遮住了太阳,而太阳就是她哭泣的东西。”
2.5 被动应用范围扩展
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前,“被”字多用于表达被动意思,但“被”句的含义通常是不好的、消极的。 五四白话文运动期间,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逐渐增多,大多数译者认为“被”是表达英语被动语态最接近、最合适的词。 因此,随着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被”句的含义逐渐拓宽,一些中性的事物,或者好的、积极的事物也用“被”句表达。
例如:“今天,大地在阳光下对我嗡嗡作响,就像一个女人在 ,有时在 。” “今天,大地在阳光下对我嗡嗡作响,就像一个女人有时在……”。
2.6 动词短语的并列结构
“我告诉你为什么这颗心在。它需要它从不问,或知道或……” “我说不清为什么这颗心会如此默默地压抑。 那个小小的需要,他从不问,从不知道,从不记得。”
英文原文使用了三个平行的动词短语,“never , or”,翻译是相同的,“never , , never ”。 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是语言风格欧化的体现。
三、结论
语言的欧化不仅忠实地表达了原作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还为中国白话文输入了必要的养分,吸收了外语的长处,将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语言结构、新的表达方式引入汉语,弥补了白话文的不足,丰富了白话文的表达功能,使翻译时更容易表达思想,对促进白话文的发展和成熟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补充。 郑振铎的欧化翻译观点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对于推动白话文运动、提高白话文语言、实现汉语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树立我国新文学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
[1] 傅斯年. 白话文怎么写。 新趋势,1919.1(2)。
[2] 张彦群. 五四运动时期欧化翻译的动因及意义[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9.35(5)。
[3] 徐军. 翻译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郑振铎文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5]王阳. 从泰戈尔诗歌汉译看五四运动新诗歌语言的发展[D]. 苏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