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是今天的传承,新的韵律是今天的新韵律,郸城的刺绣艺术保留了羌族风格。”
1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湟源丹格尔古城的湟源皮绣展示馆。这里展示的皮绣展品浓缩了湟源皮绣技艺的发展历史。从古羌族先民皮袍上的装饰,到如今服饰、饰品、生活用品上的锦上添花,皮绣艺术随处可见。这是对古老技艺的一种传承,这是对古老技艺的一种发展。
传承皮革刺绣技艺 创新发展
穿过展厅,我们来到温馨的羌云皮绣工作坊,各民族的绣娘们有说有笑地坐在一起,手中的针线在柔软的牛羊皮上来回穿梭。随着针的移动,连绵起伏的山脉、彪悍的牛羊、敏捷的藏羚羊、翩翩起舞的各民族人物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最终形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皮绣艺术品。
“湟源是古代羌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早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羌族先民就开始用羊毛、皮绳等材料,在皮衣、靴帽、箭筒等物品上绣上简朴、原始的图腾符号,作为装饰品或祭祀之物。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各民族、各文化的交流,皮绣逐渐融合了南北各地的刺绣方法和技艺……”在工坊这个偌大的培训室里,每次皮绣非遗传承讲座都挤满了前来学艺的绣娘们。湟源县皮绣县级传承人冯海萍讲起皮绣的起源,总是从皮绣的起源说起。
采访中,冯海平告诉记者,只有不断了解皮绣历史,才能更加珍惜,传承好这门古老的艺术。“我们皮绣的历史非常辉煌,值得每一位篁源人的骄傲!虽然一度濒临失传,但随着近几年的普及推广,我们绣娘们把篁源皮绣带入了新的辉煌,融入到了我们现代的生活,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皮绣。”冯海平自豪地说。
彩丝交织,共创美好生活
与冯海萍一起走上皮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之路的齐勤芳,正坐在绣架前,设计、绣制一幅代表民族团结、家国情怀的主题皮绣作品。她说,皮绣是凝聚多元文化的艺术杰作,要展现高原特色,自然要有各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团结一心、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场景。
一团团粗粗的绣花线穿过绣工的针线。一段线分成几段,经过无数次的穿线,浅绿色的小草由浅到深,色彩交替,构成一幅无尽的画面,看上去十分真实。绣品上闪闪发亮的动物皮毛、人物身上华丽的衣着、光影的变化、生动的表情等等,都是在这些色彩斑斓的丝线、棉线、毛线中交替完成的。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物件、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要求,运用各种针法、选择不同色彩的绣线,形成各种美丽的图像和图案,并虚实结合、明暗对比,以增强物件的真实感和立体感。”齐勤芳一边和记者交谈,一边指导绣工绣法。她是一位严师,要求绣工绣得针脚均匀流畅,线条疏密适宜。“不能因为绣得不好,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齐勤芳说。
经过多年的创新和研发,冯海萍姐妹创办的青海省强云刺绣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如今已有皮绣作品200余件,从大型挂画到精美的皮绣挂件、皮绣排灯、皮绣钱包、皮绣娃娃、皮绣香包、皮绣香囊、皮绣项链、皮绣耳环、皮绣戒指、皮绣手链等等,而且她们的各种皮绣工艺品还在不断翻新,令参观者大饱眼福。
“1000件饰品3秒内售罄”
真正打开篁园皮绣销售大门的,是一场电商直播。
“当时县里选了我们的一款皮绣吊坠,和另外三款网红产品一起直播卖,没想到1000个吊坠3秒就卖光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撼!然后我们又预售了一批1000个吊坠,没有经验,没有库存,靠着培训绣工、赶工,我们完成了订单,这对我们打击很大,打开了销售渠道,开阔了眼界。”冯海平看到了这次直播卖货的潜力,对其他省份的皮绣市场也充满信心。
通过上门找订单,冯海平成功引来多个外省纺织客商的订单。此次皮绣工艺与家纺合作,精美的皮绣再次赢得市场青睐。现在,强云公司每天都会接到来自不同省市的订单,快递员随时上门取货、送货。
在最新展出的皮绣展品中,记者看到不少为迎接2024年龙年而专门制作的以中国龙为形象的台灯、灯笼、摆龙等皮绣工艺品。这个新年,湟源古城丹格尔街头将弥漫着皮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热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