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儿童为何如此难寻?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许“出生证明”就是答案。《出生医学证明》被称为人生第一张证件,是孩子身份认定、落户的重要凭证。然而,现在有人利用它为来历不明的孩子甚至被拐儿童“洗白”。经过一个多月的暗访,记者联系到一位倒卖出生证明的中间人。对方称,只需9.6万元,就能为孩子办理真实可查的《出生医学证明》,可以先落户后付款。
若不是有媒体暗访的视频证据,很多人都难以相信。然而,记者在中间人的帮助下,来到湖北襄阳笕桥医院,仅提供了婴儿姓名等相关信息,婴儿本人甚至未到场,在医院叶院长的亲自参与下,就为一个“虚拟”婴儿顺利开具了真正的《出生医学证明》,甚至连“伪造”的母亲的病历、婴儿的疫苗接种记录都顺利在医院备案。
这是令人震惊又愤怒的一幕。众所周知,医学出生证明是新生儿出生登记、户籍登记的原始凭证和合法医学文书,也是法律认定亲子关系的重要依据。其管理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口贩卖的“成功率”。医院明码标价出售“正品”出生证明,无异于协助人口贩卖。
针对此事,湖北卫健委在通报发布当晚就发布公告,并联合多部门介入调查,反应迅速。但考虑到视频中医院工作人员的娴熟操作,这一黑色产业可能已在地下运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相应的管理真空不容忽视。更值得追问的是,医院伪造的各类新生儿信息,在相关平台上都能顺利查询到,相关部门为何看不到?到底是谁在购买虚假出生信息,其中又有多少是贩卖儿童的?希望这份监管报告掀开的盖子,能将那些非法贩卖出生证明、配合伪造出生证明的责任人“一网打尽”。
事实上,买卖出生医学证明的行为近年来已被媒体多次报道。例如,2016年,湖南汝城县吉隆乡卫生院院长邓文友因倒卖出生证明被查处;2019年,媒体报道四川射洪医院、河北涿鹿医院工作人员伪造、贩卖出生证明;2022年,河南商丘市妇幼保健院4885张出生证明被盗案也引发广泛关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实中非法买卖医学证明的行为恐怕还难以根除。要彻底杜绝这一恶行,不能单靠媒体暗访曝光、逐案调查,而必须借助常态化管理规范,从源头上压缩出生证明造假的空间。
此外,早在2020年底,国家卫健委与公安部就联合发文明确,出生医学证明签发机构应通过妇幼卫生信息系统接入全国一体化平台。在签发出生医学证明时,可通过一体化平台实人认证(人脸识别)功能,通过“刷脸”比对新生儿父母的身份证件,加强身份识别核实,确保“人”与“证”相符,防止拐卖、非法收养儿童的犯罪分子冒充出生医学证明。那么,2023年的今天,为何仍有医院能轻易为“虚拟”婴儿签发真实的出生医学证明?是医院未能落实“人证一致”,还是制度本身存在漏洞?这一案例或许值得相关部门审视。
近年来打击和控制人口贩卖犯罪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医院倒卖出生证明的恶行仍然存在,或许提醒我们,相关治理中还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一些不容忽视的漏洞必须尽快堵上。(朱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