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世界艺术界一致认为他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
——评析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的非凡艺术成就
向太阳
1. 杰出成就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是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作品充满青春活力、热情、乐观、明晰和魅力。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十五年间,他旅居国外,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演奏和指挥自己的作品,享有世界声誉。回国后,他选择爱国主义题材,把苏联现实人物放在创作的首位。他获得过崇高的荣誉:劳动红旗勋章、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六次斯大林奖、六次苏维埃国家奖、1957年列宁奖(追授)。他是许多著名外国音乐组织的成员。 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篝火》、清唱剧《保卫和平》、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等,歌剧《战争与和平》、《三个橘子的爱情》、《真正的男人》等。其中《战争与和平》是一部融抒情心理与民族史诗于一体的爱国主义名作,被公认为普罗科菲耶夫歌剧创作的巅峰之作。共创作了7部歌剧、7部芭蕾舞剧、7部交响曲、5部合唱曲、9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2部小提琴协奏曲、2部大提琴协奏曲、3部弦乐四重奏、多部电影配乐和多部声乐作品。 代表作品:交响童话《彼得与狼》、D大调第一“古典主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
艺术生涯
1.童年
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出生于乌克兰顿巴斯地区松佐夫卡村,父亲是农学家,管理地主的庄园,他受大学同学迪米特里·松佐夫雇佣管理土地,母亲擅长钢琴,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由于他在音乐上特别早熟,从小就跟随母亲、格利埃和塔尼耶夫学习音乐。普罗科菲耶夫5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并尝试创作第一首钢琴曲,6岁创作了一首进行曲、一首圆舞曲和一首回旋曲,8岁完成一部完整的歌剧《巨人》。随后,他创作了一系列歌剧、钢琴曲等童年作品。他最早的作品是5岁时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是母亲为他写下的,最初没有标题,是一首没有降B音的F大调曲子。 至于为什么这首曲子没有用降B调(即缺少A大调的fa音),作曲家后来在自传中说:“并不是说我偏爱利底亚调式,而是我不喜欢处理钢琴上的黑键。”这首曲子记谱后,立刻被冠以“印度式加洛普”的名字。这是因为当时的报纸上刊登了印度发生大饥荒的消息,所以就编了一个与印度有关的歌名。
在父母的悉心栽培下,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发展。1900年1月,他第一次随父母来到莫斯科,观看了古歌剧《浮士德》、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大开眼界。次年,再次来到莫斯科时,普罗科菲耶夫在俄国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1856-1915)面前自信地演奏了自己的歌剧《无人岛》的序曲。塔涅耶夫对此颇为得意。后来,经塔涅耶夫介绍,普罗科菲耶夫从1902年开始跟随格里耶尔(1875-1956)学习了两年作曲和钢琴。当时,普罗科菲耶夫只有十一二岁,格里耶尔二十八九岁。 后来成为基辅音乐学院院长的格里耶尔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好的启蒙老师。四十年后,普罗科菲耶夫说:“每一个跟随格里兹曼学习过的人都对他怀有美好的回忆。他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能够抓住学生内心的深处。他不会强迫学生学习枯燥的科目。他清楚地知道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并一步步引导他们,把他们引向正确的方向。”他们从第一次见面起就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2. 青春期
1904年,普罗科菲耶夫报考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带了两箱自己的作品,包括4部歌剧、2部奏鸣曲、1部交响曲和相当数量的钢琴曲。当时的考试委员会主席、大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见到他后说:“我看上这个学生了。”经过长时间的考试,普罗科菲耶夫被录取了。
此后,普罗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十年,师从K.利亚多夫(作曲)、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配器)、H.A.叶西波娃(钢琴)、H.H.切列普宁(指挥)。1909年,他完成了作曲系的课程,并毕业于作曲班。在校期间,他是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1950)的同班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博学的米亚斯科夫斯基视他为“一个体现我们所有人音乐精神的人”,而普罗科菲耶夫从比他大十多岁的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对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拉威尔、马克斯·雷加的音乐产生了兴趣。
1914年,他毕业于NN·齐尔平(1877-1945)的指挥班和叶西波娃的钢琴班。在毕业音乐会的竞赛中,他演奏了两年前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巴赫的一首赋格曲,获得一等奖,并因此获得了鲁宾斯坦奖,奖品是一架三角钢琴。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为普罗科菲耶夫的作曲和钢琴技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并不满足于传统作曲技巧的学习,开始着迷于对当代最新音乐风格和音乐理念的探索。同年6月,他出国伦敦,观看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火鸟》和拉威尔的《达芙妮与克洛伊》等芭蕾舞剧。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以及戏剧、绘画和诗歌方面的一些新潮流。
在当地,俄罗斯芭蕾舞团的组织者听了普罗科菲耶夫演奏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后,迪亚特列夫对他的音乐天赋感到惊讶。同年,他还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创作了独唱曲《丑小鸭》。次年,普罗科菲耶夫去了罗马。回国后,下半年,他完成了迪亚特列夫委托创作的芭蕾舞剧《丑角》,并开始创作歌剧《赌徒》。
1916年1月29日,普罗科菲耶夫亲自指挥首演《斯基耶夫组曲》,反响强烈,观众分成两拨,热闹非凡。普罗科菲耶夫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使他在此后的岁月里,写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名曲。
1917年初,普罗科菲耶夫险些成为克伦斯基临时政府(1917年7月游行后成立的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克伦斯基为总理)的征兵对象,在刚认识的高尔基的帮助下才得以保全。他的钢琴曲集《瞬间的幻影》(共20首)中的第19首,表达了俄国二月革命时期群众的激昂情绪。
那年春天,他在圣彼得堡郊外的一个村庄里逗留,完成了一首钢琴奏鸣曲,并开始创作著名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初稿。秋天,他陪同母亲前往高加索,因为母亲想在这里接受温泉治疗。次年春天,他来到彼得格勒(1924年改名为列宁格勒),并于4月21日亲自指挥了《古典交响曲》的首演。时任教育人民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出席了音乐会。几天后,高尔基把普罗科菲耶夫带到了冬宫,并把他介绍给了卢那察尔斯基。两人见面后,普罗科菲耶夫提出了去美国的想法。卢那察尔斯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很忙,所以想呼吸新鲜空气。”“那你不觉得我们现在这里充满了新鲜空气吗?” “不,我想是的。不过我想呼吸一下海洋外面的空气。”卢那察尔斯基想了一会儿,高兴地说:“你是音乐上的革命者,我们是现实生活中的革命者,我们应该一起努力把事情做好。不过,如果你坚持要去美国,我也不拦着你。”
后来,普罗科菲耶夫得到了护照和无限期的出国通知,上面写着他“出国从事艺术工作和恢复健康”。显然,这是卢那察尔斯基出于对未来的信念和对普罗科菲耶夫的了解而采取的远见态度,相信他有一天会“回到祖国”。后来的事实证明,卢那察尔斯基是远见卓识的。
3. 居住在国外
1918年5月,普罗科菲耶夫离开苏联彼得格勒,周游世界。据说,当他办理出国护照时,主管教育的人民委员对他说:“你们在音乐上的革命,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的革命一样,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但是,如果你要离开,我们就不再和你合作了。”普罗科菲耶夫还是决定离开。为了办理美国的入境手续,他在日本逗留了两个月。8月2日晚,他从横滨登上一艘开往美国的荷兰轮船。抵达旧金山后,他在外国看守所被拘留了三天,遭到移民官员的严厉审问。结果,被认为没有携带炸弹或禁书,在受到警告后才被允许上岸。他身无分文,不得不向船上几个熟人借了三百美元。 9月19日他抵达纽约。在美国,他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出现。由于他具有现代观念,被公众视为音乐界罕见的才子。《纽约时报》当天刊登的新闻说:“自斯特拉文斯基以来最有前途的俄罗斯作曲家来到了美国。”
然而,既无资金又无背景的普罗科菲耶夫很快意识到在美国开展音乐活动十分困难。当时美国观众对新音乐几乎不感兴趣,对演出的要求也相对保守,同行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好不容易才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
但他很少有机会演奏自己的作品,音乐会结束前,他只能演奏几首自己年轻时创作的曲子,如《魔鬼的暗示》(Op.4)或《加沃特舞曲》(Op.12 No.2)。1919年,他接受芝加哥歌剧公司的邀请,创作了一部歌剧《三个橘子的爱情》。后来,他又创作了六重奏《希伯来主题序曲》(由四弦琴、单簧管和钢琴演奏)。这部歌剧直到1921年12月底才在芝加哥首次演出。著名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于12月在芝加哥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演奏钢琴,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不过,这两部作品都是在中国构思的。
1922年3月,普罗科菲耶夫离开美国,这让他很失望。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我在美国度过的这个季节毫无成果,结局悲惨。当我离开时,我口袋里只剩下一千美元,脑子里还萦绕着嘈杂的声音,还有迫切想找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的愿望。”虽然他后来七次访问美国,但他再也没有安定下来。
普罗科菲耶夫先是带着患有心脏病和眼病的母亲和妻子丽娜住在德国南部的农村。1923年10月,全家搬到了巴黎。一年后的冬天,母亲因病去世。对于普罗科菲耶夫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普罗科菲耶夫开始了他在巴黎的十年定居。这期间,除了前面提到的两部歌剧,他还创作了舞台音乐,包括歌剧《火天使》和《赌徒》(修订版)、芭蕾舞剧《丑角》(修订版)、《钢铁飞跃》、《浪子回头》、《在第聂伯河上》、《秋千》等。交响音乐包括三部交响曲和许多根据他创作的歌剧和芭蕾舞剧的音乐改编的交响组曲。三部钢琴协奏曲。许多室内乐和钢琴曲。 此外还有《五首无词歌》及其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五首旋律》等。
他的一些优秀作品并没有立即被国外接受。例如,出国后完成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纽约演出时受到冷遇。1923年秋,《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巴黎首演时,许多小提琴家拒绝演奏独奏部分。后来,乐团第一小提琴家达里乌斯演奏了独奏部分,演出后受到批评。1924年春,约瑟夫·西盖蒂看到这首乐曲的乐谱后,大为惊叹。同年6月1日,他在布拉格现代音乐节上演奏了这首乐曲,随后又带着它到柏林、日内瓦、伦敦、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布达佩斯、华沙、莫斯科、列宁格勒演出,使这首作品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当今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他的许多钢琴作品最初都是只有他自己演奏的。 1924年左右,吉塞欣、霍洛维茨、鲁宾斯坦等许多钢琴家听过他的演奏后,便开始将其纳入自己的演奏曲目中。
在国外十余年的时间里,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力量、最独特、最有煽动性的作曲家。他的祖国也没有忘记他,苏联报刊上不断刊登有关他作品的文章,他的作品也由国家出版局印刷出版,苏联评论家一直称赞他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普罗科菲耶夫作为世界乐坛上一流作曲家和最杰出的音乐大师之一的坚实地位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得到了认可。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回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回国的条件也逐渐成熟。1926年2月18日,歌剧《三只橘子之恋》在列宁格勒国立歌剧舞剧院上演,由他的老同学多拉尼西科夫指挥。同年3月起,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成为莫斯科音乐会的演出节目。
3月26日,普罗科菲耶夫写信给他的老同学、著名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1884—1949):“十年来,我一直期盼着我的歌剧能在马林斯基剧院上演。然而,当这个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却在地球的反方向。”大约在同一时间,卢那察尔斯基在欢迎钢琴家埃里森举行独奏音乐会的致辞中说,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难得的天才,应该回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的才华。这篇致辞后来发表在1926年第22期《艺术生活》杂志上。不久之后,普罗科菲耶夫夫妇在意大利各地演出,在索伦托与高尔基共进午餐,并亲切交谈至晚间。回到巴黎后,普罗科菲耶夫会见了从苏联来到巴黎的朋友、著名编舞家梅耶尔·霍利多。他仔细询问了国内近况。
1927年1月,夫妇俩踏上回国的旅程。1月19日,他们抵达莫斯科车站,见到了从列宁格勒远道而来的阿萨菲耶夫、米亚斯科夫斯基、萨尔吉耶夫、迪尔加诺夫斯基等亲友。随后,从当月24日起,举行了8场管弦乐和协奏曲音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用当时《现代音乐》杂志的话:“这不是一场音乐会,而是一个重大事件。”他在列宁格勒受到的欢迎甚至比在莫斯科还要热烈。同年,普罗科菲耶夫回到苏联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英雄般的接待。不久,他在苏联音乐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地位他保持了十六年。正如尼古拉斯·斯洛宁斯基()所说,他的音乐“也许是苏联音乐中最伟大和独特的力量”。
此外,他还在基辅、哈尔科夫和敖德萨举行了两场钢琴独奏音乐会。3月18日黄昏,他告别老友,动身前往蒙特卡洛,在那里排练芭蕾舞剧《钢铁飞跃》。此后,普罗科菲耶夫多次回国,在伦敦、柏林、纽约、波士顿、哈瓦那、苏黎世、蒙特卡洛、米兰和罗马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在此期间,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巴西作曲家维拉-罗伯斯和西班牙作曲家法雅都曾到巴黎拜访普罗科菲耶夫,寻求建议。
1931年,在巴黎学习工作的中国作曲家冼星海,曾与普罗科菲耶夫一起学习了几个月的小提琴,并请他修改自己的作品。当时,他们住在同一套公寓里,冼星海就住在七楼。1940年,冼星海去苏联后,遇到了回国的老师。
4. 回到祖国
1933年4月,普罗科菲耶夫第四次从国外回到莫斯科,完成了《黄濑中尉》。这是他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配乐。同年秋天,他参与了杜申纳耶夫斯基(1900-1955)指挥的电影配乐的录制。随后,他又到罗马指挥了自己的《第三交响曲》。接着,他在巴黎为话剧《埃及之夜》谱写了配乐。这部由莫斯科艺术剧院在巴黎上演的剧作,是普希金同名剧作、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库列奥巴图尔》和萧伯纳的《凯撒与库列奥巴图尔》的结合体。但用普罗科菲耶夫的话来说,“老莎士比亚挤走了萧伯纳”。10月,普罗科菲耶夫随莫斯科艺术剧院返回莫斯科。途中,他结识了大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成为亲密的朋友。
从10月21日起,他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同时满怀热情地阅读列宁著作《该怎么办》,并做笔记。他开始构思引用列宁的话,创作一部大型作品。12月,应人民教育委员会的邀请,他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参观,做讲座,聆听哈恰图良(1903—1978)等人的作品。在读过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草稿后,他说:“写协奏曲是十分困难的,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我的建议是:你应该先把浮现出来的音乐想法立刻全部记录下来,不要等到整体完成后再做这项工作。不要纠结于顺序,先把个别的乐句和有趣的节奏记录下来,然后再用这些‘片段’组成整体。”看来,这些话反映了他自己的创作经历。 此后数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兼职任教,教授高级班作曲。虽然他的家人于1935年7月回国定居莫斯科。此前,他经常出国履行合同上的音乐活动,但实际上此时他已经回到祖国。他曾说:“我的耳朵必须听到俄语。我必须与我的血肉之躯同胞交谈。只有他们才能帮助我重新获得我在这里得不到的东西:我自己的歌曲,我的歌。”
回国后的二十年间,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写出了许多独具特色、受到上层和群众赞赏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的民族色彩愈发鲜明,其音乐表现尤为感人。从1934年开始,他开始创作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年完成《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在马德里首演。次年,他为儿童创作了交响童话剧《彼得与狼》。以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蓝本创作的两部组曲分别于同年和次年首演。1937年,他还为庆祝十月革命20周年创作了大合唱。1938年,他为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创作音乐,次年将其改编成大合唱,完成了现代题材歌剧《谢苗·科德科》。 他于1941年创作的《斯基耶夫组曲》以其不和谐的音色,立刻使他成为俄国乐坛的“神童”形象。其作品在随后的几年中陆续演出和出版,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俄国乐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的歌剧《战争与和平》成为卫国战争时期的重要作品。其重要作品有《第五交响曲》、《第七“青年”交响曲》、《协奏曲交响曲》、芭蕾舞剧《灰姑娘》、《宝石花》及其交响组曲、最后几首钢琴奏鸣曲和其他奏鸣曲、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篝火》、清唱剧《保卫和平》、电影《伊凡雷帝》配乐、歌剧《真正的男人》等。
以上可见,普罗科菲耶夫的人生经历有两个转折点。一是出国(1918年春),二是回国(1932年)。这两个转折点把他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如果将这三个时期的思想和创作倾向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很早就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精力旺盛,意志顽强,对探索音乐的新表现方式始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在这方面的早期成就集中在《古典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和一些钢琴作品中。在国外生活的十几年中,他仍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最后几年创作热情有所减退。他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离开祖国太久,与人民的生活脱节了。回国二十年后,他的创作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他成为当时苏联音乐文化的建设者。 他给自己提出了既站在时代前列又面向人民的新任务。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合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歌剧《战争与和平》等丰硕的成果表明,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出色地解决了这一新任务,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他以一位风格独特、表达方式自成体系的创新作曲家的身份被载入世界文化史册。他那些富有个性和民本性的优秀作品,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财富,对国内外作曲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歌剧《战争与和平》
5. 恢复身份
普罗科菲耶夫始终认为作曲就是履行一种社会职能。这种信念可以从他简化和声、写出清晰织体的行为中看出。他大量使用俄国民间音乐,创作出不难而又通俗易懂的音乐。此外,他坚持调性,注重使用复调音乐。二战期间,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变得更加尖锐辛辣,招致了苏共的指责:1948年2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发布公开决议,谴责苏联作曲家领导层“腐朽的形式主义”或“脑瘫”。委员会认为,俄国作曲家受到了西方音乐思潮的感染,创作出复杂、不协调、破坏传统观念和习惯的音乐,远离了群众。这次攻击的主要对象是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舍巴林、穆拉杰里和波波夫。这项决议的谴责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它认为这些作曲家有如下特点:“他们否定古典音乐的基本原则;他们宣扬无调性、不和谐音和不协和音,好像这些都是音乐生长或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发明’,就是所谓旋律;混乱的热情,神经质的组合,导致噪音和无序的音堆积。……许多苏联作曲家,一味追求虚伪的幻想创作,脱离了苏联人民的需要和艺术利益,把自己锁在专家的小圈子里,闭关锁国,贬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伟大作用,而局限于只满足审美个人主义者的扭曲的审美。”
在受到这样的谴责后,苏联作曲家们马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自己刚刚看清了真相,愿意悔改改过。 以下是普罗科菲耶夫写给赫连尼科夫的一封表示悔意的信:“形式主义在我的音乐中很突出。我知道它在十五、二十年前就存在了。显然,这是由于我接触了西方思想。当肖斯塔科维奇歌剧《麦克白夫人》中形式主义的错误被揭露出来时,我对自己的创作方法进行了一番思考,最后发现这种方法是错误的。于是我开始寻求一种更清晰、更有意义的语言……我某些作品中形式主义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我某种自满情绪和对群众所憎恨的东西了解不够所致。决议动摇了我们作曲家的社会意识基础。它也明确指出了群众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根除形式主义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我采用了当前的苏联主题,并想在我的新歌剧《一个真实的人的故事》(《A tale of a real 》)中使用它。这是波尔沃伊的原作。我非常感谢决议指出复节奏的‘和谐’,尤其是在合唱和齐唱中……在上面提到的歌剧中,我想引入以对位法发展的三重奏、二重奏和合唱,在这里我使用了一些有趣的北俄民歌。那种流畅的旋律和尽可能简单的和声语言是我在这部歌剧中想要使用的基本点。”
但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过于务实的创新艺术家,一位过于独立的音乐家,他不会突然将自己的音乐限制在某些规则和规定中。1948 年在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举行的《一个真正的男人的故事》音乐会并没有按计划进行;事实上,这部作品仍然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自己的风格。后来,在 1948 年 12 月 29 日苏联作曲家联盟为期九天的会议上,普罗科菲耶夫再次受到攻击,赫连尼科夫总结道:“全体会议认为这些作曲家在改变创作方向方面非常缓慢,他们的音乐表现出形式主义的毒性,这种毒性尚未消除。事实上,形式主义仍然存在于苏联作曲家的作品中,正如普罗科菲耶夫的新歌剧《一个真正的男人的故事》所表明的那样。”
后来,不管怎样,他终于在苏联恢复了地位。他创作了清唱剧《保卫和平》和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篝火》,采用了当时新美学观点所要求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悦耳的旋律。这些作品使普罗科菲耶夫在1951年初获得了斯大林奖。同年3月23日,为庆祝作曲家60岁生日,举办了普罗科菲耶夫专场音乐会。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会
3. 创作阶段
1. 早期(1902-1918)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风格上不断探索和大变革。从童稚的钢琴童话和加沃特舞曲到强烈的结构主义(如钢琴曲《托卡塔》1912年);从莫扎特式的古典主义(《交响曲》1909年,1915年修订)到粗犷的野蛮主义(《斯基夫组曲》,1915年;康塔塔《他们七人》,1918年);从早期浪漫主义的传统风格(作品9)到音乐化散文的音调实验(音乐童话《丑小鸭》,1914年;抒情心理歌剧《赌徒》,1916年,1927年修订)。他反对当时流行的软弱感伤的艺术风格和习惯性的“美”的标准,主张刚劲有力、甚至强烈到刺激感官的艺术效果。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常常迸发出节奏力量,充满活力、热情和奇思妙想;由于运用了复调式和色彩和声,调性范围被大胆地扩大;俄罗斯民间元素被赋予了新的面貌;钢琴创作方法也新颖。他的创新探索得到了圣彼得堡音乐学会“现代音乐协会”和一些人的支持,但也常常引起崇拜者和反对者激烈的意见冲突。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以下著名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年)、《第二钢琴协奏曲》(1913年)、《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16-1917年)、短命的钢琴小品组曲(1915-1917年)、《第一交响曲》(《古典交响曲》,1917年)。
2. 海外生活(1918-1933)
1918年春,普罗科菲耶夫离开祖国,旅居欧美15年。1919年,他为美国芝加哥剧院创作了童话喜歌剧《三个橘子的爱情》。这部以欢快乐观的风格与20年代的西方歌剧截然不同的作品,并未受到观众的欣赏。1920年,他的芭蕾舞剧《捉弄七个小丑的故事》(简称《小丑》,1915年,1920年修订)、管弦乐《斯基耶夫组曲》和康塔塔《他们七个》相继在巴黎和伦敦上演,开始赢得西欧舆论的认可。1921年完成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大受欢迎,它把俄罗斯长歌与饱满的动态和明亮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一时期,普罗科菲耶夫向法国“六人组”靠拢,进一步探索更为复杂的半音阶风格,创作了《第二交响曲》(1924年),将大都会主义的典型结构手法(几个“独立”的固定曲调生硬地叠加)与俄罗斯曲调及其巧妙的变奏相结合;以自己的歌剧《火天使》(1919—1927年)音乐为基础的《第三交响曲》(1928年),是一部音乐语言极其复杂的表现主义交响剧;以自己的芭蕾舞剧《浪子回头》(1928年)音乐为基础的《第四交响曲》(1930年),是作者对优美抒情性和清晰管弦乐质感的新探索。 此外,他还创作了芭蕾舞剧《钢铁的飞跃》(1926年)、《第聂伯河上》(1931年)、《第四钢琴协奏曲》(1931年)、《第五钢琴协奏曲》(1932年),以结构主义音乐表现“红色俄罗斯”。普罗科菲耶夫逐渐意识到与祖国分离对他的创作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于1933年返回苏联。
3.后期(1933-1953)
回到苏联后的20年是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作品中出现了新的主题和内容(祖国、祖国的历史、当代生活),现实主义和俄罗斯风格的艺术特征更加鲜明,音乐语言更加清晰和个性化,史诗般、抒情性的创作风格更加突出,传统调性手段和旋律结构与20世纪艺术风格的融合更加有机、自然。
这一时期,他在歌剧和芭蕾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他完成了四部歌剧:《谢苗·科特科》(1939年,根据卡塔耶夫的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创作)描写了乌克兰内战时期农村的斗争;《真实的人》(1947—1948年,根据波列沃伊的同名小说创作)描绘了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修道院的约会》(1941年,根据英国作家谢里丹的小说《少女的守护者》创作)是一部抒情喜歌剧;《战争与和平》(1942年,1953年修订,根据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创作)是一部融合了抒情心理和民族史诗的爱国主义名作,被公认为普罗科菲耶夫歌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这些歌剧的剧本都是作曲家自己创作或参与创作的。 除《修道院的婚约》外,其余均为摘录自原作文学作品的散文歌词。歌剧以连续发展为原则,很少采用单曲形式;声乐部分以旋律或朗诵为主(继承了“达尔戈梅日斯基”和“穆索尔斯基”的歌剧传统);管弦乐部分始终以复杂的交响发展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三部芭蕾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1936)、《灰姑娘》(1941)、《宝石花的传说》(1949-1953),在思想深度和艺术完善程度上都远远超越了他以前的同类作品,是对这一体裁的创造性贡献。
四、作品概况
他的第五交响曲(1944年)、第六交响曲(1947年)、第七交响曲(1952年)分别着重表现史诗、戏剧和抒情的音乐形象,它们的问世引起热烈反响,被视为苏联音乐的经典之作。特别是第七交响曲,以其极高的艺术魅力,对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生涯作了精彩的总结,并与歌剧、交响乐、电影音乐创作紧密联系,形成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康塔塔—清唱剧风格。他创作了康塔塔《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1936—1937年),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原著选段作为歌词,力图概括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9),以他的同名电影音乐为基础,描写了俄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祝福》(1939),以苏联民间诗歌为素材,描绘了当代农村生活的画卷;《伊凡雷帝》(1942-1945),由指挥家斯塔谢维奇于1961年根据他的同名电影音乐改编,反映了16世纪俄国的社会变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表现形式独特,大大拓展了这一体裁的艺术能量。在其他器乐体裁中,他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大提琴交响协奏曲》(1950-1952)以及一系列奏鸣曲都成为演奏家们的保留曲目。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此外,他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年)、组曲《冬日篝火》(1949年)等,都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刻画了苏联儿童纯洁的心灵,是献给儿童的艺术珍品。普罗科菲耶夫认为艺术家必须美化、赞美和捍卫人类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光明、乐观、充满活力的品质正是上述信念的体现。但他从不回避通过创作来嘲讽和抨击生活中阴暗丑陋的阴暗面。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艺术创新者,他并不特别偏爱某一现代流派,也不将自己局限于必须遵守的某一种作曲理论,他在自己独到的见解基础上广泛继承了西欧古典主义、印象派,特别是“新俄罗斯乐派”的传统,并融入了一些20世纪作曲技法上的新成果,巧妙地吸收和处理了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等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的音乐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5. 师父去世
1953年1月23日,普罗科菲耶夫给比利时伊丽莎白太后国际音乐比赛总导演居维叶写信,表示自己因病无法担任作曲比赛评委,这是他的最后一封信。
1953年2月,他患上了感冒。但他还是着手对芭蕾舞剧《宝石花》进行最后的修改,因为这部芭蕾舞剧的排练将于3月1日开始。3月5日,普罗科菲耶夫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下午,当芭蕾舞团导演拉夫罗夫斯基和乐团首席演奏家斯托切夫斯基来到他的公寓做客时,他依然精神抖擞。
舞剧《宝石花》
把《石花》中描写卡蒂琳娜和丹尼拉重逢的二重唱场景的乐谱交给他们后,他出门散步。下午6点,他突然脑溢血,呼吸困难。妻子立即通知医生,把他扶到床上,问他要不要读书给他听。普罗科菲耶夫点头,嘟囔了几句。妻子轻声朗诵着阿库萨科夫的《果戈理的回忆》。但死神来得太突然,医生及时赶到。普罗科菲耶夫以62岁的高龄离开了人世。晚上7点左右,住在同一套公寓的卡巴列若夫斯基脸色苍白地跑到作曲家协会,气喘吁吁地报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葬礼于1953年3月7日下午举行,卡巴列夫斯基担任葬礼委员会主席,费因伯格演奏巴赫乐曲,奥伊斯特拉赫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送葬队伍在风雪中缓慢前行,普罗科菲耶夫被安葬在他的好友阿萨菲耶夫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墓旁。
著名小提琴家西盖蒂在东京巡演演出时,听到了普罗科菲耶夫去世的消息。他说:“……那天早晨东京的天空乌云密布,我被一种失去不可替代的人的压抑感所淹没……我觉得很奇怪,人们充分认识到他的音乐充满了生命力、活力、怪异和幽默。然而,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所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童话般的倾向。”
《普罗科菲耶夫全集》共35卷,约50册,记录了这位为人类音乐宝库增添了丰富色彩的现代音乐家的劳动成果,其中的优秀作品至今仍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
六、综合评价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力图展现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同时也表现出对18世纪古典主义作曲家的偏爱,有时也体现出现代主义的倾向。他的作品充满青春、热情、乐观、明朗和魅力。普罗科菲耶夫称他的作品是四条基线合作的结果。
1、古典主义路线:一方面来自于他对古舞等历史元素的怀念,另一方面是他对传统的继承。不过新古典主义的作品只有一部,就是他的《古典交响曲》;
2、现代线:表现出他对大胆的和声、不和谐音以及新颖的和弦组合的偏爱,这些作品已经到达了调性的底线;
3、动感的线条:他的作品很多节奏紧凑,旋律粗犷;
4.抒情线条:普罗科菲耶夫能够将抒情、宁静的旋律一下子带入尖锐、强烈的情感冲击中。
此外,幽默和讽刺在他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普罗科菲耶夫的管弦乐有着独特的声音,这得益于其独特的编曲,例如一些小提琴和大号一起演奏。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并没有停止,但仍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俄国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他离开前创作的,以普罗科菲耶夫独特的旋律、尖锐的不协和音、讽刺的幽默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标志。虽然此时他已经明确地与欧洲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但他的风格仍未完全脱离传统,他创作的作品符合调性。这些作品也曾引起丑闻(如《斯堪的纳维亚组曲》)。在短暂的中断(1部小提琴协奏曲、3部钢琴协奏曲)之后,他的音乐语言进入了外国阶段的第二阶段(从1918年开始),此时他的音乐更加现代,第二条主线清晰。此时的普罗科菲耶夫开始忽视调性。集中的音色和突然爆发的旋律是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尽管如此,他的先锋派水平与一些同辈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1930年代他的风格开始转变,回到苏联后,他的新风格开始显现,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苏联阶段。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更加简单。他的晚期作品融合了多节奏、抒情的音调、平淡的隐退和浪漫的音色。当普罗科菲耶夫试图将音乐从文学、形而上学和魔法的联想中解放出来,使音乐成为真正的音乐而不是其他东西时,他的讽刺气质就变得出名了。但把他看作“只有一根弦的七弦琴”是错误的——他只是讽刺和幽默。事实上(尤其是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普罗科菲耶夫也能创作出具有戏剧效果、情感突出、沉思和宏伟想法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