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56个民族中,云南有52个民族。
在如此丰厚的民族文化的滋养下,
云南省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瑰宝。
培育了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滇红茶的制作工艺和彝族(撒尼)刺绣的故事吧!
彝族刺绣
昆明市石林县
彝族(撒尼)刺绣,又称“撒尼挑花”,彝语称“纳沃”,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的一种民间刺绣艺术。
撒尼刺绣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不断发展,撒尼刺绣艺术日臻完美。
撒尼刺绣顺着织物的经纬线,用斜向十字绣形成图案,绣法有单面绣、双面绣、纯色绣、彩色绣等多种,绣品多为背包、桌布、窗帘、花头巾、花围裙、衣服花边等日常生活用品。
撒尼刺绣针法精细,工艺精湛,图案巧妙,组织对称,色彩艳丽,充分显露了撒尼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2008年,彝族(撒尼)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彝族(撒尼)刺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该技艺的传承人是毕月英。
滇红茶制作技术
©紫禾
临沧市凤庆县
滇红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制成。
把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嫩茶叶放在通风透气的竹帘上,使其水分散失,这个过程叫萎凋,当茶叶水分散失到一定程度,萎凋时,再放入有脊揉捻机揉捻,挤出茶汁,使茶叶成条。
将揉好的茶叶放在木盘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茶叶逐渐变红,散发出苹果香味,此时再将茶叶放入烘干机中,即可捏成粉末,红茶就制作成功了。
这四个工序是红茶制作中最关键、也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工序,茶叶在此过程中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成为色泽红亮、口感醇厚的红茶。
2014年,滇红制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云南滇红集团有限公司获得“滇红制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责任编辑: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