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假冒犯罪,同时,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但仍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逃避查处,故意打着“磨”、“切”的幌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商品上贴附的防伪码、追踪码、二维码、条形码、商品识别码等标签,是商品服务商对商品具体信息的标注,公众可以通过标签、商标准确辨别、判断商品来源,追溯商品信息。一些商家在网络上销售品牌服装、化妆品、保健品、汽车轮胎等商品时,常常声称需要“剪标”、“去码”或“刮码”,并解释称供应商不允许该商品进入网购渠道或控制价格。“剪标”、“去码”、“刮码”是为了防止厂家通过相应的商品识别码或追踪码追溯信息,惩罚不法代理商。
但事实上,很多商家为了掩盖售假本质,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却将其冒充正品进行销售,由于产品标签已损毁,消费者无法根据商品识别码查询商品真伪,无法辨别所购商品的真伪、品质及来源。
轮胎是汽车重要的安全部件,每年都有大量因轮胎问题引发的交通事故,不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果买到磨损的轮胎,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很大,而且售后也没办法索赔。
轮胎企业每天都会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次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有良心的企业会把标识磨掉,禁止其流入正品市场。但还是有漏网之鱼,以“每条几元”或“每吨几元”的价格包装加工,然后以略低于正品的价格出售,这可是暴利。没有关系,根本就买不到这样的轮胎,人人都垂涎。“以次充好”的次品,所谓次品,就是动平衡、X光检查或者轮胎外观有轻微瑕疵的产品。国家对机油、轮胎等产品都有明确的技术标准,这些产品虽然不符合轮胎的技术标准,但是没有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是无法识别的。
警方提示
很多消费者认为,只有“大品牌”的标签磨损或剪掉,购买这些产品很划算。事实上,商家宣称的“原装残次品”、“品牌剪标”等字眼背后往往是“高仿”、“A货”,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穿标、剪标往往是不法商家避免被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的常用手段,他们利用“穿标”、“剪标”等字眼吸引顾客,以提升店铺销量,赚取不法利润。
希望消费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购买商品时擦亮眼睛,认真查看店铺经营资质,根据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产地、生产者、检验资质等信息。希望商家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不要以假乱真、制假售假、以次充好,不要为了贪图小利而放弃未来巨大的商机。只有真正尊重市场、尊重知识产权,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