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娄启勤
超模吕燕创立的设计师品牌COMME MOI近日发律师函,指控深圳影儿时尚集团(下称影儿时尚)旗下多个品牌抄袭其品牌,并要求影儿时尚立即下架、销毁相关商品,并向品牌及经理吕燕道歉。
吕燕本人于4月26日、4月27日通过个人微博账号转发律师函全文,相关信件显示,吕燕委托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收集证据,并向影儿时尚发出了律师函。
律师函列举了包括COMME MOI连体裤、拼色西装、无袖拼色女装及半身裙等涉嫌抄袭的单品,并指出影儿时尚旗下“YINER”、“INSUN”、“Song of Song”、“”等品牌的部分产品与COMME MOI多款服饰单品高度相似。律师函最后提到,若影儿时尚未在规定期限内积极回应COMME MOI的诉求,COMME MOI将“随时启动包括诉讼在内的维权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截至发稿时,颖儿时尚尚未做出回应。
一个月前,颖儿时尚在个人微博上针对吕燕对集团及旗下品牌的非正式指控作出“严正声明”。
当时吕燕连发两条微博,称“如果这是赤裸裸的抄袭,卖300我也无所谓,但是这个价格我接受不了!”“颖儿集团就是一个抄袭集团……他们没有底线,三个品牌都在抄我的,一模一样的,而且卖的比我还贵!”
影儿时尚回应称,作为成立23年来中国服装行业第一代多品牌集团公司,影儿时尚始终是一家尊重知识产权、重视研发创新的时尚企业,目前研发团队有300人。同时强调,网络上关于抄袭的指责毫无法律依据,已给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要求相关人士澄清事实、删除言论,并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人士的法律责任。
在时尚界,抄袭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有商业品牌涉嫌抄袭设计师品牌、奢侈品牌,也有奢侈品牌涉嫌抄袭年轻设计师品牌。一些知名的案例包括Gucci起诉21侵犯其标志性红绿和红蓝条纹的使用权;母公司OTB起诉Zara母公司,称Zara相关产品抄袭牛仔裤和Marni凉鞋等。
吕燕个人品牌COMME MOI的多个设计也这两天被指抄袭多个国际知名设计师品牌。4月28日,吕燕在微博发布多项“证据”,澄清自己从设计时机、面料、版型开发流程等角度没有抄袭任何大品牌,并称自己在发布与颖儿时尚相关的内容后遭到“网红”陷害。
时尚行业抄袭丑闻的不断出现,与该行业本身的特殊性有关。
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整个行业都会围绕某些流行元素展开服装设计,而流行元素的流向一般都是从上到下——从奢侈品牌、参加各大国际时装周的知名设计师品牌,到小众设计师品牌、商业品牌。这使得很多品牌乍一看有很多雷同的外观。
快时尚品牌Zara的商业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行业特殊性,Zara是一个没有首席设计师或创意总监职位的时尚品牌,其遵循的逻辑是从其他品牌、电影、娱乐节目等各种渠道获取关键流行元素,进行二次设计,快速打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时尚产品。
另一方面,对于被抄袭的品牌来说,法律保护的成本和风险巨大,这实际上给抄袭者留下了生存的空间。
理论上,品牌可以通过版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商业秘密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来保护服装设计,但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以版权保护为例,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婷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由于服装的功能性,从版权角度对服装设计进行相关保护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
此外,他补充道,原告还可能因所谓的“诽谤”等原因遭到反诉。
之前提到的21与Gucci的官司,双方互相起诉,最终Gucci败诉,无法为其标志性条纹申请商标,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此外,法律维权需要一定的时间。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时尚行业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很多涉案设计在案件判决前就已下架。因此,对于原告而言,大多数情况下,选择法律诉讼在经济和时间成本上并不划算。
季节性也限制了服装品牌为设计申请专利的意愿,专利申请和审批也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可能足够让类似款式完成上架、销售、退市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在近些年的类似案件中,很多品牌在维权选择上,都倾向于诉诸道德谴责。因为相比于耗时的诉讼程序,“攻击对方的名誉权可能更直接、更高效,同时在中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下,赔偿金额也相对较低。”游云婷解释道。
如果想阅读更多不一样的时尚资讯,可以尝试关注微信公众号“穿T恤的女士(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