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板竞速跑鞋实战体验系列连载:亚瑟士跑鞋性能评测

日期: 2024-09-13 20:05:34|浏览: 40|编号: 6549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前言

我想把我穿着这双碳板竞速跑鞋的实际感受写下来,做成一个系列。

我只谈经过实战测试过的跑鞋,并根据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和个人感受进行陈述,力求客观,但不排除个人偏好。我一直认为,只有在用户能力边缘的数据才能体现跑鞋对人体的辅助效果,而身体可控范围内的体验可能会掩盖鞋子本身的性能。

性能是一个微妙的指标,它既包括材料的实验室物理性能,也包括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是鞋子的物理特性与使用者本体感受的统一。

目前来说NIKE的NEXT%应该是公认的碳板竞速鞋的优秀代表,我对碳板跑鞋的判断也是基于我个人的体感以及NEXT%的运动数据

那么,为什么我选择入手 ASICS Sky 呢?原因说​​起来简单,它是我最近在一场全程马拉松中穿的鞋。

拆箱

2021年3月,ASICS推出了第二代碳板跑鞋系列,其中包括第一款全掌碳板竞速跑鞋,也亮相国内马拉松赛道。

搭配ASICS自家的Peba泡棉材质,加厚中底以及全掌碳板设计,以及低落差和约190克的轻量化,应该算是ASICS首款顶级路跑竞速鞋。

⭕️定价

Sky官方建议零售价。

从定价来看,目前官方在售的所有碳板跑鞋中,除了NIKE NEXT%、李宁飞电.0定价在2000元以上外,Sky和NIKE的NEXT%2(1599)、Pro(1699)均处于第二价格段(1500-1999)。

⭕️ 重量

Sky的US9码(42.5/270mm)每只鞋重约192克,是目前在售的为数不多的US9码重量在200克以下的碳板跑鞋之一。NIKE同尺码的NEXT%鞋重约189克。

⭕️ 鞋带

鞋带够轻,每根约3.8克,是我用过最轻的鞋带。7孔设计,长度符合我的习惯。不过质感方面,过于粗糙的表面感觉配不上这个档次的鞋子。优点是系好之后,就算不特意收起来,也不会松散。

⭕️鞋面和配色

Sky 鞋款主体以红黑配色为主,鲜艳的红色覆盖了超过 70% 的面积。

鞋面为斜纹网布,薄而透明,几乎没有延展性,比较硬,鞋面静止时无塌陷现象。鞋面上的logo和字体都是印刷的。

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轻的尼龙面料鞋面。

后跟处没有额外的硬质补强材料,除了少量的泡沫外,全部采用加厚的鞋身材质,配合后跟的坡度,提供了足够的包裹性。

鞋垫采用胶水粘合中底,贴合紧密,厚度很薄,从手感来看应该是EVA材质,表面有摩擦感,搭配多双袜子穿着,防滑性能令人满意。

鞋舌为分离式设计,无一体式设计或松紧带,鞋面采用与鞋面同材质,鞋舌处附有一小块绒面革,鞋舌非常柔软,覆盖性好,稳定性好,脚踝处穿着舒适。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鞋子没有清洗就直接穿着,黑色麂皮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都会褪色并弄脏我的白色袜子。幸运的是,它基本上可以洗掉。

比赛环境是雨后,硬化路面,地面湿滑,但没有明显积水,鞋面也没有湿。

⭕️鞋子尺码标准化

ASICS 一直以鞋码和鞋楦的标准化而闻名,Sky 也不例外。

以我的脚型,日常竞速鞋适合US8.5或者US9,作为参考,我穿Nike的4%(配薄款压缩袜)可以穿US8.5码,但因为前掌形状和鞋面材质的限制,NEXT%需要US9码

我穿2号的鞋,搭配中厚的压缩袜,长度正好,前掌宽度充足,活动空间充足。

如果您将它与薄压力袜搭配,我个人认为您需要穿 0.5 码的鞋。

⭕️ 鞋子类型

根据官方数据:前掌28mm,后跟33mm,前掌与后跟相差5mm。

为了给人更直观的印象,使用Nike NEXT%进行了实物对比。

从外观长度上看,明显比NEXT%短一些,鞋面的倾斜角度也比NEXT%大一些。从测量的数据来看,后跟宽度、前掌中部外缘宽度与NEXT%相差不大,但前掌鞋面宽度比NEXT%宽了约6mm。

实际脚感方面,前掌接近2E的宽度,对于标准脚宽或者脚瘦的人来说,前掌空间比较大,对于脚胖的人来说很友好。

视觉上看,前掌厚度比NEXT%略厚,前掌弧度更大,脚尖更高,水平起点到脚尖的距离更短,脚尖空间的宽度和高度都有所保留。

鞋跟的厚度相比NEXT%要稍微薄一些,鞋跟的弧度明显更低更平,水平接触点与鞋跟的距离更短。

从我个人的审美角度来说,Sky和NEXT%的设计都不算好看,NEXT%外观比较激进,只适合运动场景;Sky则显得有些臃肿,对提升佩戴者的形象没有帮助。

⭕️ 中底

ASICS Blast Turbo 中底是ASICS迄今最轻、弹性最大的材质,也是Peba的一种,静态弹性和NEXT%差不多,但在硬度调节上,跑步时的主观感觉会比NEXT%略硬。

此图片来自网络

内置全掌碳板硬度较高,正常用力下无法弯曲,从切割图可以看出碳板的弯曲度。

⭕️ 外底

Sky的外底采用了ASICS GRIP材质,从整个前掌延伸到后跟外侧,加上后跟内侧的一小块。

前掌采用了大量圆孔,在减轻重量与耐用性之间做出了适当的权衡。

后跟覆盖比较特别,大底橡胶是嵌入中底材料中的,几乎是齐平的,不像其他跑鞋那样将后跟橡胶应用在中底材料上。对于我这种倾向于后跟着地的用户来说,后跟中底的耐磨性值得怀疑。使用约 100 公里后,后跟中间的标志几乎消失了,贴合边缘也出现了毛刺。

实际表现

一双竞速跑鞋好不好,主要体现在对跑者成绩有没有帮助。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任何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没有数据支撑的跑鞋评测都是值得怀疑的,尤其是碳板竞速跑鞋。

⭕️数据收集工具

上图是我用来采集运动数据的设备,包括高跟鞋手表+POD,手表+运动姿势心率带,还有传感器。鞋子的数据主要以传感器为主,还会用到其他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 测试数据

5月5日至5月16日累计跑步距离约160公里。

⭕️ 有效的数据样本

为了获得鞋子实际情况的有效数据,除了日常慢跑外,两周内,我还以目前最好成绩完成了一次全程马拉松,两次接近半程马拉松pb配速的5K速度跑,以及一次20公里逐渐加速跑。

所谓有效数据,是指使用者在接近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水平,完全依靠身体的本能去驱动鞋子完成目标距离和配速时所完成的数据,也体现了鞋子带给使用者的真实效果。

⭕️ 测试者基本信息

评估者信息:男性,身高174cm,体重69kg。近期体重数据如下:

近两年全程马拉松最好成绩为243.xx,半程马拉松最好成绩为118.xx,最佳全程马拉松鞋为李宁飞典,最佳半程马拉松鞋为耐克NEXT%。

上图为过去12个月的比赛成绩及有效摄氧量。

截至5月24日,数据预测全程最好成绩为2小时46分28秒,5月16日之前预测成绩在2小时49秒左右。4月份的徐州马拉松和5月份的密云马拉松前半程,我都跑进了1小时22分以内,但由于缺乏长距离训练、赛道条件、天气和心态等因素,最终成绩与预测成绩有一定差距。

结合目前三个月内的实际比赛和状态预测,实际获取的有效数据样本基本能体现出自己目前的最佳能力。

⭕️实战主观感受

1、中底够厚,碳板够强,前掌中底外扩结构配合我将近70kg的体重,当我以半马PB配速跑的时候,落地时路感几乎完全被隔离,双脚感觉就像是悬浮在路面平行的位置。

中底硬度的调整,不仅过滤了路感,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平衡感和稳定感。

2、ASICS GRIP大底的防滑性能非常出色,无论是密云马拉松雨后的湿滑路面,还是奥森清晨洒水的赛道,全程几乎没有出现打滑的情况,记忆中只有一次前掌落地碰到坚硬的减速带,出现了打滑现象。

3、在此之前,我更倾向于前后落差不低于8mm的跑鞋,但在实际测试中,无论是逐渐加速、速度跑还是全程比赛,Sky的5mm落差设计都有着极佳的落地过渡,尤其是在缓坡落地的后续动作中。

整个中底的缓冲和回弹性能即便是在长距离的后半段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衰减。

4、结合碳板的曲率和硬度以及中底的倾斜角度,在行走时有引导落地点向前的感觉。

脚跟着地的稳定性还能保证较小的外翻角度,有助于保持相对中立的落地姿势。

数据验证

根据ASICS官方ISS实验室与筑波大学的数据显示,在同一组受试者完成一场马拉松比赛时,Sky的步幅能够增加1.2%,相当于将一场全程马拉松的步数减少350步。

⭕️步幅经验数据

当我在同样的路线,以相似的身体感受,驾驶相似的踏频,完成同样量和距离的运动记录时,传感器记录结果显示,在踏频一致的情况下,相较于NEXT%,Sky确实实现了更大的步幅( )、更小的触地时间( Time )、更大的腾空时间比例( Ratio ),以及相对一致的触地平衡。

⭕️着陆影响数据

传感器记录结果显示,在同等重量和场景下,与NEXT%相比,Sky落地速度更快,垂直冲击(GS)值相近,刹车冲击(BRA KING GS)值更小,综合落地冲击(SHOCK)值更小。

⭕️ 着陆步态数据

根据历史数据,当我穿传统薄底跑鞋时,我的落地方式倾向于后脚跟落地(Type值小于6),而当我穿碳板跑鞋时,我的落地方式倾向于中足落地(Type值在7~8之间)。不同的碳板跑鞋的数值也有差异。

根据传感器记录结果显示,在步频一致的条件下,相较于NEXT%,Sky具有更大的(前倾)中足落地值、更小的外翻角度、以及更小的最大外翻率。

上述数据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的主观感受。

在我整个使用过程中,实际表现还是比较惊艳的,在主流碳板鞋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对于前掌较胖的速度跑者来说,应该比NEXT%和类似性能提供更舒适的感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