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民韩先生为了理财,下载了一款名为“XX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无缘无故被贷款。然而,当他到银行网点核实时,却被告知自己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版。记者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一些名字、图标相似的高仿APP让人难以辨别真假。
优质模仿应用设下陷阱
济南市民程东近日在手机应用商店尝试下载公安部推出的“交管12123”APP,以便网上办理交通罚单。搜索结果中第一个出现的是一款名为“12123”的软件,APP图标是一个“违章”字。下载使用后,他发现这款APP功能和页面极其简陋,是一款不仅不能办理违章,还充斥着大量广告的高仿APP。
记者在多个应用商店搜索发现,此类APP“山寨”屡见不鲜。比如,北京公共交通集团推出的“北京公交”APP,可通过扫码乘坐公交车。但在安智网、快安网等应用市场搜索“北京公交”,排名靠前的多为“北京实时公交”和“北京公交在线”APP,最高下载量达30.8万次。打开上述APP后,界面十分简洁,并不具备扫码乘坐公交车的功能,且含有大量广告。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仿APP还通过伪装成官方软件的方式窃取用户个人信息。
5万元就能造出“假货”
记者发现,不少高仿APP的开发者都是第三方公司。以“北京实时公交”为例,开发者是一家江苏的商贸公司,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该公司的经营范围为“化妆品、服饰、日用品销售”。此外,记者还发现,应用市场中的一些高仿应用甚至是个人开发的,更多的开发者信息在网上根本查不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高仿APP主要靠在应用内投放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盈利,而此类APP的开发难度并不大。记者联系到一家APP开发团队,向对方提出想开发一款图标、名称都模仿某学习应用的高仿APP。对方称,只要不要求“一模一样”,就可以实现。成本约5万元,开发周期约一个月。业内人士表示,应用市场在审核上架APP时,对于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
山寨APP涉嫌侵权
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一个月以来假冒主流购物APP数量已达近4000个,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申阔表示,仿冒正版应用涉嫌侵权,对用户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但在当前打击仿冒应用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流程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为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空间。
多位专家建议,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要联合执法,对造成用户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的高仿应用进行严厉处罚。吴申阔表示,各大应用市场作为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审核机制,履行法定和约定的审核、登记、检查、监控应用提交信息等义务,从源头上治理高仿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