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古代名门望族的地域标志与姓氏文化的重要特点

日期: 2024-09-26 19:03:24|浏览: 429|编号: 6845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郡望”一词由“郡”和“王”组合而成。“郡”是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王”是名门望族,指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郡望”合用,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名门望族,是家族发展壮大过程中一个著名的历史时期,为后世所敬仰,通常作为寻根的里程碑。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和迁徙,原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姓氏文化内涵逐渐淡化,以家族地域确定贵贱的内涵成为姓氏文化最显著的特征。“郡望”一词,是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各郡的望族。意思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某县,受当地人敬仰,以区别于其他同姓氏族人,因此多以地域地位论(如唐代刘昉《氏族论》、南朝刘孝标《世说新语》)。刻本《百家姓》也常在每个姓氏前注“县名”。如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县名”:范阳(今北京至河北保定)、鲁氏:清河(今河北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王氏。

郡县的威望与宗族制度息息相关

“郡”是从春秋至秦历经数百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境地区设立郡,并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期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立郡。郡的面积大于县的面积。战国时期,郡下设县,逐渐形成了县辖下的两级行政区划体系。秦朝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后来增加到四十余郡,郡下设县,郡、州官员由中央任免,成为专制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秦朝的郡制,从汉代一直延续到隋唐,但郡、州的具体划分已失传。州与县的名称可以互换,但在大多数时期都称“州”而不称“县”。到了宋代,“县”的行政区划已经废除。

但“郡望”作为指代某一地区某个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了下来,它与宗族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中长期沿用。郡望是指封建社会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和权威的家族。这些所谓的“望族”,一般都是由家族成员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极其显赫、威风。有时政府甚至会制定明确的规定,宣布某个家族为望族,甚至具体把家族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确定家族的次序,各家族的权益地位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家族制度。

世家世家制度始于西汉,汉刘王室引经据典,证明自己是帝尧后裔,具有高贵血统,自称天生就是王者、帝王。东汉时期,家族等级观念十分盛行,世家世家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员、名人的亲属往往身居高位,世代领受丰厚俸禄。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人四代担任三公之位,汝南汝阳袁氏五人四代担任三公之位,徐氏三人三代担任官职,成为当时百姓敬仰的名门望族。但通常以其中一郡为主,以分主仆、上下。

在宗法制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位较低、出身不太显赫的家庭相对于世家大族而言被称为“贫民之家”或“庶民之家”。即使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其世家成员也有机会进入官府,但总体而言,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受到极大的压迫,社会地位无法与世家大族相比。当时选拔官员的“九品制”正是这样的制度。所谓“九品制”,就是各地的“中正官”采纳当地百姓的意见,根据世家大族的出身、才华、品行、道德等,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选拔,以任命官员。

然而,以家族为主导的世家大族,很快就垄断了举荐人选的权力,结果,选拔官员只看门道,不看才华与品行。贫寒人家的子弟,即使才德高尚,也只能排在下等人,即使进入官府,也只能担任士绅不屑的职位,地位卑微,造成了“上无庶人,下无绅士”的局面。

世家大族不仅掌控地方大权,而且对政府也有影响。州法也明确规定世家大族享有诸多特权,如继承爵位、免服兵役等。世家大族与平民有严格区分,贵族自尊心极高,不与平民通婚。贵族若与平民通婚,或担任平民官职,则称为“外族通婚”,被视为奇耻大辱。>>你姓什么县?快来告诉我们吧

在宗法制度下,不仅士族与庶民的区分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之间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便是在同一姓氏的士族群体中,不同郡县、堂号的宗族之间,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地位有高低之分。《氏族论》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南北朝时期,“渡江者为移民”,以王、谢、袁、萧为多;东南之人为“吴”,以朱、张、顾、卢为多。山东各郡姓氏最为重要,以王、崔、卢、李、郑为多;关中各郡姓氏亦最为重要,以魏、裴、刘、薛、杨、杜为多;代北各郡姓氏为重,以上“乔姓、吴姓、郡姓、鲁姓”合称“四姓”,“选士、州主史、县功臣”的曹姓,只有四姓者才可入选。”

即便是上述“四姓”中,按照家世也有不同程度的等级划分:三代担任过最高职务的为“高梁”,有令、仆射(社)的为“化余”,有尚书、令、户以上的为“甲姓”,曾任九卿或方伯的为“乙姓”,曾任三旗常侍、太中大夫的为“丙姓”,曾任吏部正、副官的为“丁姓”。丁姓”。为了维护和发扬宗制,记录家谱、辨明宗族世系的家谱学十分盛行。南朝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中,就引述了数十种家谱家谱。这种区分贵贱、士族和庶民的宗族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十分盛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标准习俗。南宋郑樵在《宗族通史》中对此有很精辟的论述:“自隋唐以来,官有志,家有谱。选官必有志,家姻必有谱。”并设图谱局,由阆中吏部主事,聘用通晓古今、善于修撰族谱的儒生,以“贵者恒尊,贱者平权”。

郡望体现了这个宗族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实力。

封建社会中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氏,称为“国姓”。皇帝赐封“国姓”给有功的官员,以表扬,获姓者无不以此为荣。明文规定,凡姓刘者,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俸禄“六百石”的中级官员待遇。李唐王朝编纂的姓氏书,也明确规定了姓氏的顺序。1162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命编纂《宗室志》时,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将山东崔姓排在第一位,皇家李姓排在第二位。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预,予以更改。姓氏排在第一位,外人的姓氏排在第二位,崔姓被贬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曾编纂《姓氏志》,改吴姓为第一。唐朝时,陇西李氏、昭君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陆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合称为“五姓七族”,是最尊贵的家族。就连宰相李义府给儿子提亲,也被山东崔氏拒绝,因为他不是“五姓七族”中的显赫家族。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不同朝代管辖不同。先秦时期,郡下郡,秦朝时郡下郡,汉朝亦沿袭此制。魏晋以后,郡之上设郡,郡下设郡。隋唐以后,郡、县互通。宋元时设郡,明朝时废郡。清朝沿袭明制,郡有时为郡的别称,如杭州府称为杭府,绍兴府称为越府,但郡之义不变。因世世代代居住在某县,为当地所敬仰,故称“郡名”。因此,姓氏的县名不仅是姓氏发源地的象征,更是宗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的综合象征。一般来说,一个姓氏有一个或多个祖籍……。这些州名就成了郡名,如颍川郡(陈)、东海郡(徐)、太原郡(张)。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许多姓氏的“根”(县名)都在这里,可谓“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这些县名(县名)自然转化成了各姓氏的县名,如:

太原县:(以太原为堂号的姓氏有王、郭、郝、吴、廖、霍、颜、齐、傅、龙、尉迟等27个)

汝南县:周、尹、袁、蔡、吴、向、盛、梅、兰、沙、英等26个姓氏。

天水县:赵、姜、秦、颜、尹、桂、别、庄、皮、上官等20个姓氏。

颍川堂:陈、钟、徐、荀、于、韩等11姓。

荥阳堂:郑、潘、毛、杨、杨等7个姓氏。

龙溪堂:李、牛、董、艾、关、石、万等13个姓氏。

扶风堂:马、鲁、苏、班、窦、寇等11个姓氏。

京兆堂:宋、杜、段、韦、田、车、石、冯、李、兴、米、勇等34个姓氏。

县名让姓氏起源更加清晰

姓氏的起源十分复杂,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地区,往往有多个起源,如王姓出自周灵王的太子晋姬姓太原王,姬姓京兆王出自毕公高后裔的北海王,……虽然历史上王姓起源各异,重要祠堂多达21处,但近代以来,海内外王姓华人皆以“太原祠”为荣,视“太原祠”为自己姓氏的宗祠总祠号。

最能说明姓氏尊卑、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莫过于宋代编纂的《百家姓》。《百家姓》前八个姓氏分别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姓是国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是吴越王的姓氏,其余六个姓氏则是皇后外戚的姓氏。在宗法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乃至未来的命运。即便是在日常的交往和场合,座位顺序也是分得清清楚楚的。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一诗中对这种不合理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诗中说:“谷底松树茂密,山上草木稀疏。寸径一株,此一株荫长百尺。家传子孙高位,有才者贬下。地势使然,非一日之寒。金章己有旧业,七叶穿汉貂。冯公岂不伟大?”诗中的“金章”是指西汉宣帝年间权倾一时的金日石丹、张安世。他们的后代依靠祖先的传承,做了七代汉朝的达官贵人。而才华横溢、才华横溢的冯唐(诗中那位)冯公(又名“冯先生”),却出身寒微,一生只得屈居人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种以籍贯区分贵贱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是古代以族名区分贵贱传统的延续;列出姓氏的籍贯县,也使姓氏的发展繁衍有了更明确、更可靠的依据。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姓氏都有多个祖姓,也就是说,它们是从同一个或几个“根”在不同时期衍生出来的“枝”。

(蔡文星提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