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电商寺库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可以说是这个垂直赛道上难得的好消息。众所周知,华尔街投资者对于这个远渡重洋的故事并不太相信。上市首日,公司股价不幸跌破发行价。
9月22日,寺库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阿里巴巴上市以来首支中国奢侈品电商股、首支赴美上市的中国电商科技股。公开数据显示,寺库此次IPO共发行850万股美国存托股(ADS),发行价为每股13美元。 22日开盘价12.1美元,随后大幅跳水,跌幅达23.08%,最终收于10美元。
对于寺库来说,这显然不是一场漂亮的开场秀。
资料显示,寺库成立于2008年,最初从事二手奢侈品寄售业务,并从线下起步。 2011年,公司推出B2C网站,正式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同年,寺库获得IDG资本1000万美元投资。公司成立之初,业务主要集中于奢侈品线上销售、闲置奢侈品寄售、奢侈品鉴定、奢侈品维修服务等,目前主营业务已涉及寺库商务、寺库金融、寺库智能。三大核心板块。
当然,核心还是奢侈品的销售,其品类也从最初的箱包、手表、服装拓展到现在包括豪车、私人飞机、艺术品等各种高端消费品类。不过,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从2012年到2016年,寺库的单价实际上是下降的,从12510元下降到3638元,5年下降了70%。
寄售制曾经是寺库的一大特色。
据文章介绍,用户如果想将未使用过的奢侈品托运到寺库,需要出示相关证明文件,然后由寺库专业评估师对货物进行评估。在保证货物真实性的同时,根据鉴定等级、市场情况给出寄售价格,然后签订寄售合同。托运成功后,寺库将向托运人收取10%至15%的佣金。奢侈品寄售的平均价格约为商品原价的60%。即使是全新商品也会根据市场情况有20%至10%的折扣。当然,一些限量版产品的售价可能会高于原价。但2014年之后,平台上的二手寄售业务逐渐减弱。品牌新品占平台销量的大部分。
在招股书中,寺库援引Frost&的报告称,“以2016年交易总额(GMV)计算,寺库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奢侈品综合服务平台。”在中国,单价超过1500元。在高端消费市场,寺库占据25%的市场份额;在亚洲,寺库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高端消费和服务平台,市场份额达15%。
此外,招股书中的业务数据显示,
从GMV来看,寺库从2015年的25.726亿元人民币增至2016年的34.702亿元人民币(5.119亿美元),增长34.9%;
2015年净营收为17.431亿元人民币,2016年净营收为25.94亿元人民币,增长48.8%;
从订单数量来看,寺库从2015年的62.38万份增长到2016年的95.37万份。
2015年净亏损为人民币2.22亿元,2016年净亏损为人民币4,460万元。其中,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净亏损为人民币7,490万元,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净亏损为人民币7490万。六个月净利润为5230万元人民币(770万美元),这意味着2017年上半年,公司已基本实现盈利;
该平台共有注册用户1510万,2016年活跃用户数为30万。
按理说数据趋势向好,但为何美国投资者似乎并不看好呢?
尽管寺库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高端消费服务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奢侈品销售仍然是该平台的核心业务,这意味着在这个垂直赛道上,其仍然面临着电子商务的挑战。电子商务 巨头和奢侈品集团自建电商的双重压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在线上发力,打造了自己的电商: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就推出了线上平台,并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线上业务。其最独特的品牌是互联网。奢侈品牌Céline也表示将在年底推出网上购物平台; Dior曾尝试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销售包袋,Prada也于今年第三季度在其中文官方网站上开通了网上购物功能。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和京东也在加紧与各大奢侈品牌和海外奢侈品电商合作,受益于自身规模和流量优势,共享高端时尚资源。
这使得寺库的活跃用户数只有30万(一年累计),非常不足。此外,中国市场日益重要的地位也迫使品牌逐渐消除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价差并逐步缩小差距。这也会让像寺库这样“小而美”的垂直电商企业的商业前景看起来不会太美好。
事实上,寺库也预见到了这一点,因此平台正在尝试讲述“线上+线下”的“新零售”故事,甚至与碧桂园展开战略合作,在二三线城市下沉渠道,提供线下购买体验。然而,在投资者买单之前,可能需要更有说服力的商业数据来支持这个新故事。
此外,知乎上有人提到,曾经的中国垂直电商代表聚美优品在纳斯达克的表现给美股投资者留下了不利的印象,后来者寺库也必须“得到一些功劳”…… ..怎么说呢,或许也有一定的道理。
希望寺库能够尽快向投资者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