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新观察
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拓展新产业新业态。记者近日在农业大省江西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农业新现象,比如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博士农民”、蔬菜大棚装上“监控头”、小农产品进入“长尾市场”、房地产商人农业转型,农村干部开始招商引资。这些新现象表明,只要农业朝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发展,农业就会吸纳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就会有新的希望。即日起,本报将推出一套来自江西的“现代农业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刘健 郭元明 吴忠浩 郭强
肖文,51岁,武汉大学系统工程博士,曾任公务员、上市公司CEO。 51岁的小文经历丰富。但现在,这位“农民医生”整天在地里干活,皮肤晒黑了,看上去就像一个“老农民”。
两年前,肖文辞去上市公司董事长职务,并出售了部分股份。他来到距离南昌15分钟高铁车程的高安市,打算干一件大事——建设生态农业综合体。
一开始,在人们眼中,这位医生“疯了”——到2020年,他们将在这个名为“巴夫洛”的复杂项目中,在2万多亩分包土地上投资约30亿,包括现代农业生产和技术研发推广、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农村文化传承与展示、医疗健康、电子商务、冷链配送、创业孵化……五年内,年综合收入将达到200亿。
“一亩地产100万元!?从传统农业角度看,当然是吹牛。但我用新思维搞农业,用工业化流程做现代农业。”小文信心十足。
小文想要从这2万多亩土地上获得综合效益。比如,示范园种植的数千亩花卉,赚了三笔钱——一是“景观钱”,卖“樱花节”、“菊花节”的门票;二是“景观钱”,卖“樱花节”、“菊花节”的门票;三是“景观钱”。二是“住宅钱”,千亩鲜花赚到的钱将建设2000亩的退休社区和葡萄酒庄、房车露营地等,将农业与生态旅游、养老产业结合起来。三是“品牌钱”。示范园打着生态品牌,通过示范种植,将周边生态农产品聚集到自己旗下。 、深加工及销售。
“在国外,农业本身就有旅游、休闲、教育等功能,这些市场一旦开发出来,就能赚钱!”这位“农民博士”眼光独到。目前,他的生态综合体项目中,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农业小镇已建设,农产品电商项目也已启动。
在巴夫洛公司总部,60名员工中,近40名具有学士、硕士以上学历,并与高校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肖文告诉记者:“现代农业关键在于人才!”
沙文并不孤单。在江西省奉新县,记者见到了另一位“博士农民”陈晓蓉。飞乐七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晓新聘请这位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生担任研发部副总裁。
唐小欣也很“传奇”。 2009年,唐晓欣卖掉了自己在上海创办的IT公司。回到家乡后,他与朋友承包了数万亩林地种植猕猴桃。他认为“IT业正在走下坡路,而农业正在走上坡路”。
奉新县是猕猴桃之乡,但由于品种更新速度慢,猕猴桃卖不了高价。 “新西兰奇异果的价格高达七八元一个,因为味道真的很好。新西兰政府和企业每年投资20亿美元来开发改良奇异果品种。”经过四年的创业,唐晓欣清楚地认识到:要缩小这一差距,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2013年,他邀请了陈晓蓉。
“博士农民”陈晓荣管理的研发部门,又聘请了4名博士和2名研究员,建立了省级科研技术中心,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投入研发。 2015年,他们连续申请了“高效花粉采集”、“综合套袋技术”等6项国家专利。现在该公司的猕猴桃价格与新西兰基本持平,并出口俄罗斯。
记者走访江西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现不少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高端人才。其中有航空航天领域的资深研究员和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的CEO。他们将专业背景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种植出不同的“花朵”。 “越来越多的博士、硕士农民在田间劳作,体现了农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小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