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运动鞋 小城消费升级变迁:三线城市青年的真实生活与消费趋势

日期: 2024-11-26 16:09:27|浏览: 275|编号: 8308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新消费介绍】

这是龙猫君邀请的一位来自小镇的年轻人的投稿,他是龙猫君家乡的好朋友。他一直生活在龙猫君的家乡,每天看新消费内参(ID:),每天看着我们提消费升级,所以我也想谈谈小城镇消费升级的变化。

这里面没有血腥的情节或者故事,只有平常的闲聊,但却是来自这些真实的闲聊。我们可以在小镇上看到一些消费业态和机会。我希望读者会喜欢它。

以下是《龙猫》客座作者小Z的口述:

我是一个来自中部三线城市小镇的年轻人。最近,朋友告诉我,北京有一个词被提及,叫消费升级。

我不太了解,所以查了一下,大概就是消费水平在上升的意思。以我30年在小镇生活的经历,我感觉我们城市的消费升级也在持续进行。我将从我的经历开始。我们来说说我们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升级,衣食住行消费观念的变化。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城市。如果按照中国的城市等级体系来划分的话,我们的城市大概属于第三线。

属于我省省级副中心地位,人口约60万至80万,还辖一个县。我认为过去10年整体消费变化是最大的。介绍完我们的城市后,我就进入正题了。

200元买一套衣服

我们按照衣食住行的逻辑来一一说吧。我们先来说说衣服。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2007年),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大约是500元。我在食堂可以买大约2两米和一个鸡腿。当时,鸡腿卖3块钱一个。

记得那时候,比较穷的同学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无牌子的。大部分应该是来自我们市一个非常大的服装批发市场。闲聊得知,大部分衣服都是省城的。它们是从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之一批发的,基本都不是主流品牌。

可能衣服的价格一般在30元到50元一件。当时我们有一种说法,200元买一套西装(包括一条裤子、一件夹克、一根毛线)可以说是比较便宜的消费。

无论你的家居条件有多好,你都会有更多的品牌可供选择。当时我们认为的主流品牌可能是宜春、美特斯邦威、森马。这些店里的T恤价格大多在49元至99元之间,针织衫价格在99元至199元之间。

基本属于我们青年学生时期普罗大众能够承受的范围。在我的记忆中,宜春经常卖9块9的促销衣服,当时我们会把这些品牌称为品牌衣服。

比这些品牌高一级的大概就是李宁、安踏、特步的衣服和运动鞋了。在学校里,我们经常看到对方穿的是什么牌子的衣服,也经常发现某种类型的衣服在打折。小时候,我会多次穿不同的衣服,有几次我发现我和隔壁同学穿的衣服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穿伊春9元9。

比这个水平稍高的有耐克和阿迪达斯。在我们那个年代,一般能买得起这个品牌级别衣服的都是当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毕竟一双800-1200的鞋如果不打折的话,我们肯定买不起,因为一个月的生活费。每个人只有500左右。

那时候根本没有电商的概念,也不知道可以在网上买衣服。后来,我在这个城市上大学。那时候大概是2009年了,我记得上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看过凡客的宣传。

当时凡客开始宣传达人计划,主要是宣传帆布鞋,所以我们开始第一次尝试在凡客上买衣服,在当当上买书,也用淘宝,但主要是闺蜜会用的比较多。

当我大学毕业后开始有收入时,我不再在网上购买所有衣服。虽然我们家楼下的商场生意不好,但是像海澜之家这样的品牌也开始能进了,我也敢买了。

毕竟在小城市,3000元的月薪,再加上父母的积累和一些网上的兼职,每个月可以达到5000元。由于租房压力不大,钱也比较充裕。

中档餐饮慢慢成为主流

这是服装方面。食品方面应该是这几年变化和升级最快的。这种变化有几个显着的特点:从主要在小餐馆的路边摊吃饭到到商场的餐馆就餐。

在我的记忆中,大学和高中的时候,我基本上不敢去商场吃饭。那时,我们主城的购物中心并不多。事实上,这里只有一个核心商圈和传统百货购物中心。当时只有一楼是餐饮,选择很少。

但近年来变化非常明显。我市一年内新增两家购物中心,万达广场也开业。这些购物中心的变化更大。在我的印象中,以前的商场真的只是为了购物。衣服、珠宝等实体产品是主流。

然而,在这些新开业的商场中,餐饮占了一半以上,卖服装的只有极少数。还有很多儿童理发、水疗等体验式消费空间,大多需要到店体验消费。

餐饮品牌也在不断升级。以前本土品牌大多是自创的,但是后来一个老板告诉我,这个地区的用户不买自己的品牌,所以他们开始通过加盟模式引进很多知名的餐饮品牌,尤其是这个一。几年时间,西餐厅开始超越中餐厅,自助餐厅开始大规模涌现,生意越来越好。

记得三四年前,那时候,我们城市还没有像样的快餐店。例如,我们当地的华莱士汉堡近年来大部分被麦当劳和肯德基取代。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当地人并不把麦当劳、肯德基当作快餐来消费,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时尚的奖励消费。

也许在北京、上海、广州很常见的必胜客在我们这个城市是一个非常顶级的品牌。虽然我们不是每天都买,但由于全城只有一家像必胜客这样的品牌,所以必胜客的生意还是很好,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排队。

因此,一二线城市不再消费的没落快餐品牌来到我们这样的城市可能有很大的机会。这也可以理解为消费升级。

咖啡店业务开始逐渐出现,并向高端品牌延伸。虽然我们的城市还没有像星巴克这样的大品牌,但是像 With You这样的品牌已经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每个人都会礼貌地低声说话,要一杯咖啡。但在我们这个城市,每次去咖啡店,我都会看到一个人带着一群人走进咖啡店,直接说:“请每人喝杯咖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说明三四线城市正在将咖啡产品视为炫耀性消费产品。所以,当人们去喝咖啡的时候,可能喝的不再是咖啡,而是喝的孤独。

此外,奶茶店也在升级变革。当时的奶茶店以摊位为主,基本都是外卖店。但现在这些城市的商家已经开始注重体验,他们会把空间装饰得更好看,让用户留下来聊天。这些都是显着的优势。改变。

而且我也把自己的消费预算从原来的人均消费标准50元提高到了100元左右。中档餐饮逐渐成为主流。

恐怕感受最大的变化还是在那里做生意的朋友们。我的一个朋友最初的职业生涯主要是作为服装品牌的代理商。不过,这几年衣服基本上已经没用了,所以他也及时转行了服装行业。在餐饮方面,我们加入了几个西餐品牌。

根据他自己的计算,去年这三家餐厅给他带来了三百万以上的利润,这一点他感受特别深。虽然租金和人力都在上涨,但涨幅没有北上广那么猛。基本上,现在只要在合适的位置加盟知名品牌,赚钱的机会就比较大。

相应地,我们过去常说的小餐馆(小餐馆)也越来越少了。以往我们经常见到的露天烧烤越来越少了。它们都慢慢集中在特定日期的美食街。 ,其他地方就没有那么多了。

我记得大约三四年前,其实还有很多流动烧烤餐车。这些几乎就是我们小时候对食物的全部记忆。但现在我们见到它们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也可能是幕后黑手。这与城市管理要求的提高,以及食品安全部门加强管理有关。

说完了吃穿,其实我们还有一项比较大的开支,就是孩子的消费。自从有了孩子后,我发现婴幼儿的消费量大大增加。

比如奶粉,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我们很少买本土品牌的奶粉。我们主要吃澳洲奶粉。即使我们去超市,也只买进口奶粉。

说到超市,我顺便说几句。我们现在购物大部分都是在楼下的24小时便利店。叫便利店,其实比便利店大一点,但是比原来的超市便宜。很小,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有。除了奶粉,还有童装。

记得小时候,我基本上都穿哥哥不穿的衣服。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们都穿名牌衣服了。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这些品牌为何如此出名,只是偶尔在网上购买。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市中心的一站式婴童购物超市购买产品。那里的衣服也有名牌。这在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我们根本没有想到,喝奶粉会受到影响。主要买国外奶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