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印度电影总有诸多歌舞?文化、社会与生理因素解析

日期: 2025-07-29 08:04:59|浏览: 31|编号: 10509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很多人一直有疑问,为什么印度电影总是这么多歌舞?

网络上有很多分析,大概有三种:

首先,印度文化历史悠久,历经多次外来民族的征服,尤其是来自中亚的民族,这些民族多才多艺,擅长歌舞,其音乐风格热烈而响亮。再者,印度本土的印度教文化非常重视艺术的表现手法。因此,这两种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共同孕育了印度电影中固有的歌舞特色。

二是由于社会因素。在印度,观众普遍经济条件有限,购买电影票对他们来说并非易事,因此制片方需确保观众能感受到“物有所值”:一方面,电影时长需足够长;另一方面,艺术表现手法需多样化。基于此,制片商倾向于通过加入歌舞元素来丰富电影内容,以此向观众传达电影制作团队的真挚心意。

第三点,是关于“生理需求”。由于印度的公共厕所普遍拥挤,观看电影时若需上厕所,往往需要等待较长时间。因此,电影制作方考虑到这一国情,对观众表示关怀,特意安排了较长的歌舞表演作为“中场休息”,以便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排队使用洗手间。

显而易见,第三种分析存在一定问题,而第一、第二种分析虽有一定合理性,却亦存在争议之处。

那些与印度北部地区有着深厚血缘联系的中亚国家,还有对音乐情有独钟的意大利以及南美国家,它们的电影中并未出现充斥着歌舞的场面。

非洲国家的经济状况普遍不佳,观众在购买电影票时抱有较高的期望,然而,即便是南非和埃及制作的电影,也并未加入歌舞元素,这又作何解释呢?故而,单纯从文化传统或社会因素来分析,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宝莱坞兴起至今,印度电影始终秉持着对歌舞的钟爱,形成了独特的“产品模式”。个人认为,任何产品形式的确定,无不源于经济理性的深思熟虑。考虑到市场的独特性,追求最大化生产者的利益,正是印度电影产品之所以独特的根本所在。

电影产业享有“大国优势”,尤其是“人口优势”。不论是为一位观众、一亿观众还是十亿观众制作电影,制片方所投入的成本并无差异。市场观众数量越多,分摊到每部影片的成本就越少,厂商的盈利空间自然更大。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边际成本的简单经济学原理。

印度无疑是世界上除中国以外,人口红利最为丰厚的国家之一。根据2021年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印度的人口数量已经攀升至14.16亿。

然而,印度的人口优势或许仅存于潜在,尚非实际所展现。据数据显示,印度女性中不识字的比例超过三十个百分点,男性则约为二十个百分点。该国的成年文盲人数高达三亿,成为全球唯一文盲人口突破亿级别的国家,其占比接近全球文盲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

实际上,由于劳动人口的识字水平与文盲比例的问题,诸多经济学家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并不看好“印度制造”能否与“中国制造”相提并论。

重返影坛领域,若电影的观众文化素养不足,则其对于剧情的把握可能会遇到困难。显而易见,与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相较,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在理解复杂剧情方面存在难度,且他们也不太可能去欣赏艺术电影。

实际上,印度的观众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于识字率较低,该国还深受语言隔阂之苦。印度拥有1600多种方言,其货币上甚至印有14种语言,这些语言在全国各地都有相当的使用范围。若非借助英语这一工具,印度某些地区和族群之间几乎无法进行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交流。

也就是说,由于识字率偏低,再加上语言差异的存在,印度电影产业在享受“人口红利”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它们需要将电影制作得更加普遍化,以便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语言的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于是,歌舞便成为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歌舞具有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能力,即便是文盲也能在其中获得愉悦的感官享受;同时,它还能打破语言的障碍,就像即便中国人可能对拉丁文化不太了解,但对于充满浪漫气息的吉他舞曲,他们依旧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

市场决定产品,在任何行业都一样。

作者为《盐财经》主编 南风窗常务副主编|谭保罗

排版|林溪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