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直播间假洋牌乱象,平台与监管部门如何形成合力?

日期: 2025-08-27 04:02:26|浏览: 17|编号: 10578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打击直播间“仿冒洋牌”问题,平台与监管单位需紧密协作。直播平台须担当起主要职责,健全品牌准入流程;监管单位要加大执法强度,使“仿冒洋牌”及其幕后推手承担相应后果,并且要构建稳定持续、长期有效的监管体系,对违规行为实施严厉打击。

最近,有个网络直播带货平台揭露了仿冒外国奶粉的问题,那里售卖的国产普通麦片,却用进口商品的名义标高价出售。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在许多网络直播平台上,都有假冒外国品牌的欺诈行为,使购买者上当受骗。

仿冒外国品牌的商品遍布化妆品、营养品、食品等众多行业,其经营手法已经非常老练:用价格低廉的普通产品在国内制造,到国外登记商标,随便取个西洋名字,立刻转型为高档进口商品,价值大幅提升。另外,某些直播平台上的主播们,把商品的本来面目反复隐藏,有意弄不清它的来源地,随意带过品牌的历史沿革,又运用周密策划的言辞,使顾客在仓促决定时难以察觉。

这种做法实为一种商业欺骗,借助人们“进口即代表优质”的固定看法来实施精准剥削。尤其令人气愤的是,许多假冒外国品牌的商品以劣质品冒充好货,谎报产品成分,消费者付出了高昂的“进口附加费”,最终得到的却是质量不符甚至存在安全风险的劣质商品。

冒牌货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首先,此类商品存在欺诈行为,具有欺骗性,损害了购买者的了解权利和挑选自由。如果食品或健康产品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危害使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另外,这些冒牌货的制造与售卖均发生在中国境内,无需承担关税、国际物流等额外开销,却常借着洋气的名称来提高售价,从而直接损害了购买者的经济权益。

另一面,冒牌货借助虚构的声望,侵占了国内品牌的立足之地和销售比例。当注重产品、追求优等的正规公司,因为品牌号召力不够而败给一个伪装精良的冒牌货时,会打击国内品牌改进和创新的精神,最终危害的是整个行业的进步环境和长远发展潜力。

打击直播间“假洋牌”问题,平台与监管机构需协同发力。直播平台须承担起主要职责,健全品牌准入的审核流程,严格审查品牌来历、制造场所等资料,迅速处理那些编造信息、夸大宣传的直播账号。监管机构需强化监管举措,针对不实宣传、以劣充优等违规情形,务必依法严厉打击,使假冒伪劣产品及其相关责任人承担相应后果,同时要构建稳定且持续的监管体系,对违法行为施加强大压力,形成有效遏制。

多次出现的冒充外国品牌的骗局,提醒人们:买东西时得看清楚、认真分辨,不要被主播的表演和场景迷惑就急着买,要仔细核对产地、成分等具体内容,防止遇到假冒外国品牌的情况。现在需要明白,国产制造、国产商品、国产商标已经大不相同,不再像从前那样了,过分推崇外国品牌的消费观念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用更自信、更明智的态度,去发掘和扶持真正优秀的国产好物。(赵心仪)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