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碳中和理念的发展,绿色低碳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的要求,而是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普通人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绿色低碳呢?
绿色生活是一种无污染、节约资源能源、有利于环境的健康生活方式。最近,它正在从一种生活理念转变为更具可操作性的行动。事实上,付费购物袋、可降解吸管、垃圾分类的出现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留心的话,你会发现咖啡店里都有鼓励你自带杯子的标志,街道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可回收商店。
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了北京三家专注绿色生活的可回收门店,从食品、衣物、旧物品回收三个方面探讨了普通百姓如何过上绿色生活。
旧物转移,变“垃圾”为宝
报到地点:二手回收店
低碳之道:闲的拿来,喜欢的拿走
首先,我们去了位于北京二环路的一家二手回收店。根据地图指引,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来到一家水果店门口。仔细寻找后,他发现店内二楼的玻璃上有一个手写的牌子:三土二手回收。店铺。
走上二楼,墙上贴着一张宣传海报,上面写着近期活动的主题:“闲的拿来,喜欢的拿走”。作为一家专注于旧货流通的商店,店内几乎所有的装饰都贯彻了回收的理念。例如,书架是用楼下水果店闲置的塑料篮改造的,家具是旧回收剩下的。据店老板介绍,当时装修并没有产生多少建筑垃圾。
喜欢“变废为宝”的时装设计师将塑料瓶包装条、瓶盖升级为扇子、胸针等。
店长肖陈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二手是一种更划算的购物方式,二手文化也伴随着回收、物尽其用的理念。”据他介绍,店里的商品基本都是二手物品,目前主要通过寄售或捐赠的方式进行回收,部分收入将继续用于环保和慈善事业。 ”
在社交媒体上,回收旧物品似乎是年轻人中一种正在兴起的生活方式,但在线下商店里,一些年长的顾客也会带着好奇走进去了解更多。 “喜欢二手物品的不只是年轻人,前两天巷子里的一位老人来了,拿走了一套灰色西装,还把一个没用过的行李箱留在家里寄售。”
让物品流动,赋予它们另一种重生的意义。
“对于购买的人来说,他得到了更便宜的价格和他需要的东西,而对于卖二手物品的人来说,这减轻了他的负担。”那些没人要的旧东西,在小陈看来就是“宝物”,他相信,“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物,回收店所做的就是把资源传递给需要的人。”他认为,回收旧物品的意义超出了物品本身的价值,陪伴着过去。如果一个主人的财物得到妥善保护,它们可以转移给更多的人并用作废物。
让物品流动,赋予它们另一种重生的意义。小小的物品成为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之间的纽带,将大家联系在一起。循环所带来的善意在生活中是罕见的。
衣物回收,减少碳足迹
打卡地点:专门经营二手衣服的回收店
低碳方式:售前清洗、熨烫、消毒
北京798艺术区附近还有一家回收店,专门从事闲置生活用品的买卖。
“第二服务回收店”通过收集、加工、倒卖家庭闲置物品,实现闲置资源的回收利用。
进入店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免费闲置捐赠区”。据店员介绍,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免费取用这个货架上的商品,数量不能超过5件。另一个架子上摆满了各种纸袋和纸箱。顾客可以将未使用的袋子放置在这里,并分发给有需要的人以重复使用。
这里还提供寄售服务,产品以二手服装为主。还有一个袋子、鞋帽、毛绒玩具和书籍的回收区。服装是仅次于石油工业的第二大污染产业。我国每年丢弃的旧衣服超过2600万吨。每回收一公斤旧衣服,可减少3.6公斤碳排放。
这家店里回收的衣服会经过清洗、分类、挂烫、消毒等工序,然后贴上店里的吊牌转售。这样就增加了衣服的使用频率,让每件衣服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商店回收业务的收入也将用于支持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帮助改善社会福利。
“歪瓜劈枣”也是一道美食
打卡地点:生态蔬菜店
低碳方式:食物垃圾堆肥、有机蔬菜等。
北京东三环凤凰汇商业街众多的餐馆、咖啡馆中,有一家名叫“吉食”的蔬菜店。这是一家专注于绿色生活、安全食材的线下社区蔬菜店。
店门口有一个架子,上面写着“珍惜福菜,免费拿走”。店员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这里的蔬菜看上去没有那么好看,但还是可以吃的。我们希望改变大家对食物的刻板印象,并不是最干净、最标准化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好食物,天然食物,有多种形式。“商店里卖的蔬菜和水果不使用农药和化肥。虽然还没有完全无包装,但我们已经使用了包装材料。还有很多更环保的替代方案。”
商店出售的水果和蔬菜不使用农药和化肥。
商店的侧架上有一个“种子”区。据介绍,这里有很多老品种蔬菜、水果的种子。这些种子已经在同一个地方种了30多年,来年可以作为自救种子。与一些商业种子不同,种植后产生的果实无法保存。他们认为,保护种子老品种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店里的角落里整齐地摆放着几个方形的塑料桶。商店将日常食物垃圾储存在里面。积累一段时间后,农场的蔬菜运输车会将其运回田间,进行发酵堆肥二次利用并回收利用。因此,这里几乎没有浪费或多余的东西,垃圾就会进入。循环。
咖啡渣变成贵重物品,制成花盆和杯子
打卡地点:低碳市场
低碳之道:咖啡渣再利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也在“低碳市集”活动中体验了咖啡渣“变废为宝”的过程。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全国每天产生约120吨咖啡渣,传统处理方法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现在,这些废弃的咖啡渣可以回收利用,再次用于制作花盆、杯子和其他器具。
废弃的咖啡渣可以回收利用,用来制作花盆、杯子和其他器具。
可以说,正是这些线下生活方式的出现,让更多人有更多机会了解和参与“碳中和”。对于普通人来说,绿色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态度的转变。每个人都应该在未来的生活中积极尝试可循环、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为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曲晓义、李峥 编
校对 春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齐明远 杜坤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