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车企头顶似悬摇篮急坏了,巴黎十年未变味道仍在

日期: 2025-07-09 07:02:07|浏览: 31|编号: 10462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摇篮悬在法国车企的头上,他们很急,但法国人不急。

飞机穿破云层,缓缓降落至巴黎戴高乐机场,略带颠簸,那份期待随之烟消云散。巴黎,阔别十年,风貌依旧,未有任何改变。

那些未曾改变的楼宇,那些未曾改变的巷弄,还有那些不曾停歇的车辆穿梭。四月里的巴黎,阳光明媚,微风略带凉意,恰如其分地映衬着这座城市的气质,在这份契合之中,亦能寻觅到几分往昔十年的风味。

你还记得吗?那是在十年前,你曾为欧洲车市撰写过一些词汇,其中是否包含了“残阳暖意”这样的字眼?你的同行朋友如此回应,“记得”。

目睹着连绵不断的车辆穿梭而过,那份激动的情绪已不再如昔。岁月流转,那抹夕阳的温暖并未消减,反而愈发强烈,甚至灼痛了曾经骄傲自满的法国汽车制造商。曾经承载着雷诺辉煌岁月的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旗舰店,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家拥有120多年历史的旗舰店,随着风飘散而去,它见证了法国车市的辉煌与沉浮。

如何描绘当前法国汽车市场的状况呢?引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讲述与回忆》中的表述,恰似“摇篮在深渊之上摇摆!”,这寓意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与更迭。

街头巷尾,平衡车上欢快驰骋的少年,悠闲地喝着啤酒度过午后时光的老者,法国汽车制造商的摇篮高悬头顶,他们心中焦急,然而沐浴在阳光下的法国人却显得从容不迫。

“Look, it’s that ”

这是在巴黎随处可见的态度。

法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颇具特色,他们极其重视保持一种体面的生活水准。他们渴望度过一个悠闲的午后时光,饮酒、品味咖啡、沐浴阳光,而在法国,享用快餐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缺乏文化修养的行为。

因此,在法国,诸多看似相悖的景象随处可见。一方面,罢工活动声势浩大,另一方面,人们却在欢庆时刻举杯畅饮香槟;一方面,办事效率低,拖延成风,另一方面,用餐时却极为讲究。

巴黎,一个充满矛盾的都市,法国的缩影,让它充满了无尽的神秘色彩。漫步在左岸的狭窄巷弄中,目睹那些被岁月洗礼、留下斑驳痕迹的古旧建筑,即便你是初来乍到的访客,也会仿佛置身于久居此地的法国人之间,感受到“岁月静好”的意境。

常有人言,德国人严谨,法国人奔放。谈及此事,忽然想起一句名言,“德国的精神文化中,诸多新的庄重、诸多新的激情已迁移至巴黎。”庄重与激情,使得这两个在欧洲占据重要地位的汽车大国,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德国人,以汽车制造业为根基,目前正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他们全力投入电动化转型,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我们仍旧是全球最优秀的汽车制造国”,而“德国人对电池的了解并不深入,我们也在价值链上存在不足”,这两种观点交织在一起,使得德国人的表情显得冷漠而无奈。

尽管法国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都遭遇了挑战,这其中包括了法国本土市场,然而法国民众依然乐在其中,他们的态度依旧保持着“看,就是这样”。这是因为与德国相比,法国更易通过“坐享其成”来赚取利润。

在这个浩瀚的地球上,凡是与“金钱”紧密相连的各类排行榜上,巴黎与法国的名字总是不可或缺。以吸金机器为例,旅游业尤为突出,每年吸引至法国的游客数量高达九千万,这一数字在全球范围内堪称之最。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即便竭尽全力,也难以达到这样的规模。

在法国,轻而易举。

法国人早已对游客络绎不绝的现象习以为常,赚取这笔财富对他们来说已是游刃有余,年收入自然超过545亿美元。得益于“坐享其成”的丰厚基础,过着慢节奏生活的法国人并不热衷于追求高效率的盈利,这与德国人的习惯相反,也与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相去甚远。

法国人的生活节奏究竟何其缓慢?缓慢到即便是在银行存现金,款项也要等到次日才能到账。在法国,人均每年消耗45升葡萄酒,每人每年用餐时间超过1300小时,而“唯有生活”正是他们最钟爱的生活方式。

在法国,对于他们而言,赚钱的吸引力远不及享受阳光。我们经过的每个公园,都挤满了人,无论是上午十点钟还是下午四点钟,无论何时,都能看到人潮涌动,有人在发呆,有人在阅读,有人在交谈。这里没有感受到夕阳的温暖,只有炽烈的阳光照耀。

众所周知,法国人发起罢工的频率,简直如同品饮奶茶一般频繁。那么,他们赚钱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用四个字来概括,便是“收入颇丰”。

依据INSEE的统计数据,法国公民的平均每月收入大致为2250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相当于1.75万元。

即便是最低工资,也能达到1539欧元。

一杯咖啡只需花费两三欧元,而一杯酒则大约四到五欧元,如此一来,整个下午的悠闲时光便得以享受。因此,众多到访巴黎的游客纷纷表示,这座城市既充满活力,又显得宁静祥和。自公元360年罗马总督将这座城市命名为“巴黎”以来,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巴黎的生活方式始终如一。那些历经数百年的城墙,见证了这些早已融入巴黎人骨髓中的传统习惯。

法国人敢于为享有30天的带薪休假而奋斗,然而他们绝不允许生活的美感在琐碎中消逝。这些人,正是那些渴望提升销量循环的法国汽车制造商所头痛的对象。

站在焕然一新的巴黎圣母院大门前,凝视着蜿蜒的塞纳河水,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感慨,这种感觉恰似当时的法国汽车市场。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曾言:“这不过是黄昏的余晖,我们却误以为那是黎明的曙光。”

“法国人为什么不买豪华车?”

了解了法国人,才能了解法国车市。

当然,法国的经济产出并非仅依赖于旅游业与艺术产业,其经济支柱还包括矿业、钢铁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以及食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这些产业几乎囊括了所有关键的经济部门。

法国汽车的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与德国相媲美的年代。经过百年的传承,这一历史积淀已深深植根于法国民众的用车传统之中,形成了他们坚定不移的驾驶风格。

法国人虽给人以散漫印象,但驾驶速度并不低,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急切。即便是小巧的两厢车,他们也能驾驭出一种越野车的风味。据法国某网站发布的各地车技报告显示,全法最糟糕的驾驶者聚集地便是巴黎。

原因是,巴黎街头行驶宛如置身地狱,司机们频繁地无端按响喇叭,交通拥堵严重,甚至从清晨五点便开始出现。此外,法国堪称转盘之国,当地驾驶者驾车转弯时,速度常常高达每小时六十英里。

在巴黎,绝大多数的车辆属于小型车,这一现象早已不再是鲜为人知的秘密。根据相关数据,在法国市场上,雷诺Clio、达契亚以及标致208这三种车型,常常位居销量排行榜的前三位。

因此,在法国,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现象,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那就是购车并不被看作是身份的标志。若你购买了一辆价格高昂的车辆,人们可能会认为你过于俗气;而若你对这辆车呵护备至,甚至过分保养,那么你可能会被视作令人作呕的人。

这属于一种不为人知的趣闻。因此,衍生出一个疑问,与巴黎作为时尚中心的名声似乎不太吻合,这里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的豪华车辆。

在此之前,德国的汽车制造商们感到困惑,他们不禁要问:“为何法国人不愿购买豪华车型?”即便是在巴黎十六区这样的传统富裕区域,街道两旁停放的也主要是雪铁龙、标致、菲亚特等家用车型。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便是国家元首所乘坐的车辆,也大多属于中级家用车范畴。

在巴黎,德国人感到不悦的是,宝马、奥迪和奔驰的56E车型,频繁被当作出租车使用。尽管并非所有人都不愿意购买豪华车型,但巴黎街头依旧可见众多法拉利、阿斯顿·马丁等豪华跑车疾驰而过。

仅仅是因为,狭窄的街道上车辆频繁发生擦碰,再加上缺乏储蓄习惯的年轻人,即便是再高档的车辆,一年下来也会遭受严重损坏。因此,在巴黎,购车消费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随处可见的入门级小型车,二是顶级豪华车型,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端车型,几乎很少被用于家庭使用,56E车型也不例外。

2025年2月的数据表明,法国市场上销量最高的前四个汽车品牌均属于法国品牌系列。与此同时,尽管有四家德国汽车制造商跻身前十,但它们的销量与法国品牌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此外,在德国,若询问民众偏爱何种车型,得到的答案与法国人如出一辙——“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国产汽车。”

这种根深蒂固的购车习性导致欧洲车市的封闭性日益加剧,人们形容它为“油门踩下却无法前行”。

特别是,当集团将利润的功臣唐唯实从领导岗位上撤除后,回顾前一年,他身为“欧洲最盈利的汽车企业”的CEO,而仅仅一年之后,他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解职,且这一过程并未以任何形式的告别仪式结束。集团与他的矛盾已到了无法和解的地步,而欧洲汽车市场的夕阳余晖似乎更加温暖。

2024年,欧洲五大汽车集团中,有四个集团的销售业绩出现了下滑。其中,德国的大众集团下滑了2%,其全球销量更是下跌了15.3%。宝马和奔驰也分别下降了大约4%。唯一保持增长的是雷诺,其销量微增了1.6%。然而,即便如此,雷诺的境况也只能算是相对较好。被誉为里程碑式标杆的香榭丽舍旗舰店,在时代和岁月的洗礼下,其印记逐渐模糊,已不复存在。

众所周知,时代在变迁,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不能再采取消极态度,然而,长期形成的惯性确实难以扭转,尽管欧洲市场广阔,但已趋于饱和。当前的情况是,外界的危机迫在眉睫,而内部却依然沉溺于安逸之中。

以燃油车型为主导的销量急剧下滑,新能源产品在市场上难以拓展,导致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持续减少。因此,法国的汽车企业感到非常焦虑,然而法国民众却显得并不急切。

法国人深信《基督山伯爵》中的名言,“伯爵不是刚刚向我们传达过吗?人类的全部智慧其实浓缩在这五个字中:等待与希望。”

希望,还等到起吗?

很难。

残阳暖意,温暖不了太久

那么,为什么不改变呢?

其实,变了。

德国人严谨的态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全面投入电动化的大众汽车,至今尚未找到正确的航向。而生活节奏较慢的法国人,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已无法再发出“看,就是那个”的惊叹,却也找不到更佳的解决方案。

宝马的研发负责人在接受访问时表示,欧洲民众普遍对纯电动汽车持冷淡态度,而在德国的慕尼黑,驾驶搭载四缸发动机的汽车的成本甚至低于纯电动汽车。

那曾经是数年前的困扰,而现在这种困扰依旧存在。记得在2019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大众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其引领行业的雄心,“大约在十年之后,我们将在欧洲和中国的生产线上,每生产两辆汽车就有一辆是电动汽车。在所有传统汽车制造商中,唯有我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目标。”

那时,我站在缺乏充电桩的街头,心中不禁遐想,十年后的欧洲人是否会对这一领域产生兴趣?转眼间,六年时光已逝,欧洲的街头逐渐出现了充电桩的身影,丰田、宝马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也屡见不鲜,然而,它们尚未达到“比比皆是”的程度。

鉴于法国等欧洲国家民众尚未普遍认可电动车,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的形势下,众多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地区面临着电动车销售低迷的困境。根据欧洲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纯电动车的销量达到了158万761辆,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91%。

即便是我国的汽车制造商,也几乎普遍遭遇了溃败,除了少数几家有所增长外,绝大多数的销量都锐减了一半。上汽MG品牌,作为在欧洲市场上唯一跻身电车销量前十的中国品牌,2024年的销量达到了58,097辆,占据了3.5%的市场份额,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在欧洲深耕多年的现代和起亚。就在最近这短短的7天里,我在巴黎街头偶遇了一辆正在充电的MG汽车。

备受瞩目的比亚迪,在2024年的欧洲市场销量达到了34,040辆,其市场份额为2.1%,位居中国车企中仅次于MG的销量之冠。而小鹏、蔚来等品牌,由于车型尺寸较大,并不符合欧洲消费者的用车偏好,因此销量表现不佳。

2024年,法国市场纯电动汽车的销量达到了139,634辆,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3.18%。回顾2023年,法国纯电动车的销量接近30万辆,当时与英国市场的差距并不显著。然而,到了现在,这一差距已经扩大至超过23万辆。

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纳程度较低,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便是其高昂的售价。根据相关数据,目前欧洲市场上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已经超过了4.5万欧元,这样的价格使得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然而,如果电动汽车的价格能够降至2万欧元,那么很可能将极大地提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然而,在巴黎,若想乘坐网约车,电动车型相较于燃油车型更具优势,毕竟电动车的后备箱空间较大,能容纳更多行李。在前往和离开机场的途中,我们偶遇了一辆特斯拉Model Y和一辆雪铁龙。对于法国汽车市场而言,潜在的消费需求不容小觑,仍待深入开发。

因此,与过往巴黎车展上高端车型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有所不同,在去年的巴黎车展中,众多欧洲汽车制造商纷纷推出价格亲民的电动车型,以此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雷诺集团在2024年巴黎车展上首度亮相了其新型紧凑级电动汽车R4 E-Tech,该车型预计售价将低于35,000欧元。与此同时,全新亮相的标致E-408、雪铁龙C3的纯电动版本以及C3的其他纯电车型,也都属于性价比较高的纯电动车款。

然而,鉴于新技术的使用习惯差异巨大,学习起来颇为不易,再加上他们缺乏淘汰旧技术的习惯,因此众多法国人依然驾驶着手动挡汽车。对法国人而言,适应“智能驾驶”技术,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所以,法国政府又有了一个新矛盾。

一方面,电动化进程加速,例如积极推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特斯拉在法国的超充桩数量已超过3000个,并且荣获“法国最佳充电网络”称号。在此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对电动汽车补贴政策进行了重新调整,旨在扶持国内汽车制造商。

在另一侧,我们采取了减少停车位的措施,并鼓励人们选择不驾驶汽车出行。我们的目标是将巴黎塑造为全球第一个步入“后汽车时代”的超级都市。在巴黎市内,仅有12.3%的居民依赖汽车上下班,而高达64.8%的人则选择了公共交通。

巴黎旅游局在其官方网站上明确指出,游客应避免自驾游,转而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无疑是更为理智的做法。

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者指出,所谓的“后汽车时代”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巴黎在汽车时代之前的建设,其城市空间始终未能为20世纪这一技术提供容纳之地。

这是一些欧洲核心古老城市的通病。但是,时代不会因此而暂停。

车辆行驶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噪音此起彼伏,这声音不断地向巴黎,向整个欧洲传递着信息:辉煌的往昔固然值得怀念,然而全球汽车行业正迈入新的秩序,同时也在冲击着旧有的平衡格局。没错,世界秩序已经发生了变化。

“残阳暖意终究温暖不了太久。”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