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智能穿戴产品,是选择手环还是手表?在往昔岁月,许多明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价格更亲民的手环。然而,近期这一趋势发生了转变。据数据显示,自2020年第三季度智能手环销售达到顶峰后,便开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到了2024年第三季度,其出货量已降至大约1000万台。与此同时,智能手表凭借其不断完善的特性以及更加多样化的选项,正逐渐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功能饱和令智能手环衰退成必然
洛图科技的线上监测数据揭示,2024年,智能手环在主流电商平台的销售量达到了934.3万台;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小米品牌外,其他知名品牌的销量普遍出现了下降趋势。
智能手环销售量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同时也暴露了智能手环本身存在的固有缺陷。
智能手环的功能和技术已接近饱和状态,其核心功能如计步、睡眠监测和心率监测等,现已被智能手表所涵盖。由于手环在体积和成本上的限制,难以集成高精度传感器,因此医疗级功能难以实现。这导致了手环功能的更新换代停滞,同时也无法促使消费者购买新一代的产品。
智能手环吸引了众多白牌厂商加入竞争,导致其平均价格有所降低。为了维护利润和用户满意度,手机制造商不得不放弃价格战策略。这最终造成了手环市场的极端分化现象,一方面是只需几十元就能买到的低价白牌手环,另一方面则是大品牌手环仍维持199元左右的价格区间。这种情况下,手环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从而抑制了行业领先厂商的投资热情。
智能手表价格的大幅下降,最终成为了压断智能手环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初,第一代智能手环的价格甚至可以低至不到一百元。然而,到了2024年,智能手环在电商平台上的平均售价已经达到了287元。原本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丧失。更为严重的是,手机制造商还推出了价格较低的智能手表。消费者若愿意多投入三四百元购买这款“大号手环”,便能体验到更为全面的机能。这样的性价比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同时也逐渐让其他智能手环在市场上失去了吸引力。
智能手环是否就此退出市场,尚无定论。然而,近几年的销售数据已表明,智能手环在国内市场上逐渐失去消费者的青睐,这一现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智能手表正逐渐成为消费者们的新宠。
健康监测+高性价比令智能手表更受青睐
手环价格降低,同时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增强,这促使智能手表成为了当前市场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首选产品。
时代进步之下,人们对个人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目前,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已十分全面,诸如计步、心率检测等,皆能借助ECG心电监测、GNSS定位芯片等高级传感器,为用户提供更高级别的健康管理服务。血氧、血压、血糖的监测,脉搏心律的分析,跌倒的预警,运动表现的追踪……无需专业设备,只需佩戴手环,便能随时随地进行健康和运动表现的自我检测。智能手表甚至已获准作为二级医疗器械使用,这将使得它们在健康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
技术进步如续航和传感领域日益成熟,加之规模效应的显现,智能手表的平均售价亦呈现下降趋势。2025年1月,智能手表手环正式成为“国补”项目的一部分,对于售价不超过6000元的智能手表,政府提供15%的购新补贴,此举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洛图科技(RUNTO)的线上监测数据揭示,2024年,成人智能手表在主流电商平台上的销售量达到了941.7万台,销售额累计高达129.6亿元,而市场平均售价为1376元。
近段时间,众多手机品牌在高端智能手表领域投入了巨大精力,手表的外观设计愈发考究,功能也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在健康管理方面,其细致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以OPPO为例,他们最新推出的国内首款搭载收款功能的智能手表OPPO Watch X2 Mini备受瞩目,该款手表造型潮流,功能亮点颇多,能够全天候进行健康和身心状态的监测,因而深受消费者喜爱。OPPO发布的最新的销售数据揭示,OPPO Watch X2 Mini智能手表在京东、抖音、天猫等平台的首销成绩斐然,创下行业新纪录;同时,近七成的手表购买者原本使用的是苹果或华为手机,这标志着实现了生态的突破和跨界。
另一方面,在499至799元这个价格区间的智能手表,尽管多数不具备独立的eSIM功能,因而不能自主进行电话通话;且仅能通过应用市场下载数量有限的APP。然而,与那些动辄售价达到四位数的全智能手表相比,这类入门级智能手表在性价比上更为突出,而且销售情况也相当不错。
准确健康数据是亟待智能手表攻克难关
当然,智能手表在技术层面仍需克服众多挑战,尤其是产品的测量精确度、传感器的性能、以及算法的成熟度,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封面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观察到,一些消费者在使用智能手表的过程中,手表错误地显示身体出现早搏等异常情况,而且夜间睡眠分析功能所提供的参数也存在不准确的问题。专家们指出,市面上充斥着大量未经专业校验和认证的手环、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它们提供的血压等数据不准确,这可能导致患者进行不恰当的就医和产生焦虑,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监测数据的实用性,为用户提供具体可行的健康指导,是可穿戴设备不可或缺的价值所在。深圳市智能终端产业协会的秘书长易维平近期在文章中提到,如何高效地整合和准确解读纷繁复杂的数据,以及如何为用户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不断改进算法模型,还必须加强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
消费者对智能手表的热捧背后,源于公众健康观念的增强以及产品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正因如此,智能手表得以进入更多普通家庭,使得人们能够便捷地掌握更为严格和科学的健康监测、运动数据分析以及通讯等功能。
易维平提到,针对未来的智能手表,它们将依托更为先进的交互手段,包括手势识别和语音交流等功能,来增强使用的便捷性与效率,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在健康监测这一领域,智能手表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