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出地铁站,一位衣着考究的男士拦住了你,声称手机没电了,钱包也遗失了,打算用腕上的“劳力士”手表作为担保,向你借800元周转一下,你是否愿意借钱给他?
暂停一下善举,上海静安警方近期抓获的于某,就是利用这个骗局,借助价值50元的人造手表,哄骗了众多心地单纯的年轻人。
这种老掉牙的街头骗局换了身“奢侈品”的皮,又回来了。
这套路的核心根本不是那块假表,而是对人心精准的算计。
骗子不光是在演戏,更是在给你搭一个心理陷阱。
他们选择在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就是借助了周围环境的推力,让你感到难以推辞,只想迅速脱身。
西装、公文包、满嘴“专业词汇”,都在为你塑造“有分量”和“有身份”的形象,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认定“此人绝非诈骗之辈”。
最关键的一步,是“抵押名表”。
这一下就把“乞讨”变成了“公平交易”。
你感觉并未吃亏,甚至或许有所得,这种对贪婪与善良的内心冲突一旦显现,思维就会变得迟钝。
实际上,那块表的成本可能还不如你一顿午饭。
在互联网上查查那些仿冒的手表,从样子到礼盒都非常相似,不只是普通人,就连许多外行也会上当受骗。
高档名表指针运行如行云流水,而普通电子表的秒针跳动十分生硬,仅此一项就能识破绝大多数赝品。
还有重量,真表那种压手感,假货的廉价合金根本模仿不来。
为什么专挑年轻人?
因为年轻人对奢侈品可能只认识个logo,缺乏鉴别经验。
他们属于“扫码”群体,天生信赖“微信转账”,骗子随便说句“晚点还”,很多人就轻易相信了。
而且当代年轻人,顾虑较多,不倾向于当场争执,常常愿意用经济手段化解矛盾。
这种骗局其实全国各地都有变种。
早年有个台岛商人丢了钱包,向人索要路费,后来有人用抵押的戒指作为借口,现在则改用高仿名表作幌子,这些道具虽然换了形式,但本质始终如一,都是借助信息不对称和人们的怜悯心理来骗取钱财。
法律上别以为几百块钱就没事。
诈骗行为中包含“反复实施”这一项,若三年之内实施诈骗三次或更多,则构成情节恶劣,依然会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杭州有个男子,惯用假冒戒指行骗,累计作案达九回,最终被判处八个半月有期徒刑,并且缴纳的罚金数额,远超其诈骗所得。
所以下次再遇到这种“落难精英”,别急着掏手机。
你若真心想帮他,就应说“我帮你拨个110,警察会给你更有效的帮助”,他们行动起来比你快得多。
有尊严的人,处理事情时会寻求同事、亲属、酒店的帮助,不会在街上随便向陌生人乞求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