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漫游十年,自荐无果,终因道士推荐被召

日期: 2024-05-28 04:06:30|浏览: 106|编号: 5152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李白

二十岁时,他只身离开四川,开始四处游历,南至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居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营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游历各地,希望广交朋友,拜访名流,以求得荐举,一举登高,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然而,他游历十年,却一事无成。他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居于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此时,李白已结交了众多名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李白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通过别人的引荐进入仕途,但始终得不到赏识。他曾给当时著名的学者韩荆州写信自荐,但没有得到回信。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经道士吴云推荐,被召到长安,任翰林学士,其文才闻名天下。李白最初因其才华而受到唐玄宗的赏识,但后来权贵们对他并不宽容,只待了三年便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二年(756年),他愤慨于时局艰难,投奔了永王李璘的朝廷。可惜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位之争。李白败亡后,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途中获赦。晚年,他流落东南,与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的叔父)为伍,不久病逝。

[编辑本段]详细生平

1. 他喜欢勇敢和冒险

李白从少年时代起,就经常到代天山去道观里找道士,商讨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名叫董延子的隐士隐居岷山,潜心学问,多年不进城。他们在所住的山林里,养了许多奇鸟,做着畜生的工作。这些美丽温顺的小鸟,因为养惯了,所以会定时飞来要食,仿佛能听懂人话一样。一被呼唤,它们便从四面八方飞到台阶上,甚至毫无惧色地啄食人们手中的谷粒。这件事被传为奇闻,后来绵州刺史到山里去看鸟儿进食,见他们能指挥鸟儿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考。然而,二人都婉言谢绝了。 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赵睿也是李白的好友,他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撰写了十卷本的《长短经》。当时,李白只有十六岁。赵睿所著的这部考察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强调盛衰与治国之道的书,引起了李白的极大兴趣。他立志建功立业,喜欢谈论王道霸道,也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

李白一生有过四个妻子。

第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徐御史的孙女,公元727年经两个朋友胡紫阳、马正公撮合,在湖北安陆成亲。其实那不算是婚姻,只是女婿。由于婚后李白在岳父家住了十年,寄人篱下的感觉让他很压抑,无暇顾及其他。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他或许是抱着很负责的态度对待的。从他婚后育有一男一女两个儿子来看,双方婚姻生活还是很和睦的。儿子名叫伯勤,绰号“明月女”;女儿名叫平阳。徐氏死于公元738年。

公元739年,李白与第一任妻子结婚12年后,原配去世一年后,李白娶了刘氏为妻。不久,刘氏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去。

第三任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娶了山东任城的一位当地女子。此时的李白刚刚从京城长安出来,带着杜甫、高适两个大布袋的金银财宝,踏上了前往河南商丘的道路,并在那里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李白和他们二人分别之后,便去泰山赶考道试,在路过任城的时候,遇到了这位女子,两人一见钟情。李白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而李白在山东兖州买下了大片的土地。在后来的在外漂泊生活中,这些土地都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自己的妻子是非常信任的,不过很可惜,这位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之后就去世了。

第四任妻子,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了武则天年间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两人相识的故事颇为浪漫。据说李白在梁园喝醉酒,灵感迸发,在墙上写下了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之后,他或许是在角落里小便,然后提起长袍踉踉跄跄地走了。他离开不久,宗氏便带着仆人来到这里。看到这首诗,他久久不能释怀。恰巧梁园的人看见了,立刻要擦掉。宗氏要求不要擦掉,花了千金买下了这面墙。于是就留下了这个“千金买墙”的故事。在很多史料记载中,宗氏都被描述为才貌双全的佳人,而美丽的宗氏又是一位忠诚的道教信徒,可以说她和李白志同道合。 李白因李琳案被囚禁流放到夜郎时,宗氏多次相救,二人从此再无相见。李白深爱其末妻宗氏,曾作《自赠妻》一诗,表达对她的思念。

2. 带着剑旅行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离开四川,“携剑出国,辞别亲人,远行天下”。他顺江而行,出了峡,故乡的群山渐渐消失,无法辨认,唯有三峡流出的水依然跟随着他,推着他的船,把他带到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城市。

1、江陵奇遇司马承祯:李白没想到在江陵会有不平凡的相遇,竟然遇上了三代帝王都敬重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司马承祯不但学了一整套道术,而且篆书一手好字,诗文清丽如仙。玄宗对他十分敬重,召他到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修建了养台庙,派妹妹玉真公主随从学道。李白见到这位得宠的道士自然很高兴,还献上自己的诗文让他审阅。李白相貌堂堂,资历不凡,司马承祯一见便十分佩服,读到他的诗文时更是惊叹不已,夸他“有仙人之气,有游八极之貌”。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相貌气度非凡,而且才华横溢文笔不凡,并不贪图当时官场的荣华富贵​​。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廷或民间未曾遇上的才华,所以就用道家最高的赞誉来称赞他。这就意味着他有“仙根”,也就是有成仙的先天因素,和贺知章后来称赞他为“落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成一个不平凡的人。这就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风格给人的整体印象。

李白得到司马承祯的高度评价,欣喜不已,立志要追寻“游八极”的仙界。激动之余,他写下了长诗《大鹏遇奇鸟》,将自己比作大鹏,赞美大鹏的庞大和迅捷。这是李白的第一篇名篇。从江陵出发,他开始了走向光明未来的旅程。

2、洞庭湖葬友人 李白从江陵南下,经岳阳,再南下,来到此行的目的地之一。然而,在洞庭湖泛舟之时,却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李白的蜀旅同伴吴志南暴病而死(或被打死)。李白悲痛万分,躺在友人身旁放声大哭,“哭尽泪流满面,血流不止”。由于他哭得如此痛苦,路人听见也都伤心落泪。旅途中遭遇如此不幸,他无能为力。李白只好将吴志南暂时安葬在洞庭湖畔,继续东行,决心等东南之行后再将友人的遗体运走。李白来到了庐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庐山观瀑图》。

3. 江南之旅

李白来到六朝古都金陵。这里山河壮丽,虎踞龙卧,六朝宫殿建筑历历在目。这不仅激起了李白的诸多感慨,也激起了他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骄傲。他认为昔日的京城已经颓废,什么都看不到了,不如现在皇帝的统治和人间呈现的和平景象。虽然金陵的霸气已经消失,但金陵子弟却以深厚的感情接待了李白。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吉压酒,金陵子弟殷勤送行,频频举杯劝酒。离别之情犹如东流之江水,流过人们的心间,让人难以忘怀。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边来到扬州。扬州当时是一座国际化城市。 李白从未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旅伴们流连忘返。盛夏时节,李白与几位青年朋友“垂柳下拴马,路边捧杯,望天上碧水,海上青山”,其乐融融。秋天,他在淮南(扬州府)病倒了。身在异乡,思绪万千,感叹功成名就的希望渺茫,思念故乡的情意绵绵。唯一能给他带来一丝安慰的,是远方友人的来信。

李白在淮南养好病后,又到姑苏。这里是吴王夫差与美丽的西施昼夜歌舞的地方。李白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历史诗《吴起曲》。这首诗后来被贺知章称赞,说它“能使鬼神为之落泪”。由此可见,李白的乐府诗虽然有时用旧题材,但往往有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当然勾起了李白的怀念,美丽朴实的吴姬和越国女子更让李白赞叹不已。在昔日西施洗丝的金罗山脚下,李白用妙笔在洗丝石上留下了一系列越国女子的绝美速写。李白从越西回到荆门。他在荆门一住就是三个月,虽然很想家,但又觉得无功而返,难得一见。最后,他决定再次流浪。 他先来到洞庭湖,把吴志南的遗体移到江夏(今湖北武昌),在江夏遇见了行荣和尚,从他那里得知了孟浩然的事迹,于是便到襄阳拜见孟浩然,并写下了著名的五言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便到了安陆,住在小寿山的道观里。但隐居在这里并不是长久之计,他还想找机会谋求官运。隐居寿山期间,李白通过游说、提高自己的名声,结交了官僚。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徐御史的赏识,招他为驸马。李白和妻子徐氏在离徐氏家很近的白照山桃花岩下,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但美好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削弱李白游历求功的决心,他以妻子安州老家为根据地,数次出行,结识了一些官员、贵族,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结识了荆州太守兼相州刺史韩朝宗。

3. 进入长安

封建皇帝经常在冬季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多次狩猎,每次都带着外国使者,炫耀自己的势力,威吓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又一次狩猎。李白恰好西行,便写下《大猎赋》,希望得到唐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以“辅佐帝王大道,彰显天下之气度”为宗旨,“圣朝园池浩瀚荒芜,竭天下之气”,夸耀当朝远超汉朝,最后宣扬道教的奥秘,符合当时玄宗崇尚道教的情绪。李白西行献诗,也借机游览长安,欣赏这座“万国崇拜”的帝都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终南山顶眺望远方。登上终南山北峰,看到的是泱泱大国的风光,他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已经是非同凡响,因此颇为自豪。但一想到这个繁华的帝国内部已经滋生出腐败的因素,他的高昂情绪又受到了打击。 进入长安后,李白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上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人何时到少室,太后相见”,是祝愿她能成仙。李白在给卫尉张卿的诗中也表示自己处境十分艰难,希望能够引得李白得到皇帝的推荐,愿意为朝廷效力。从而逐渐接近统治阶层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也遇到了贺知章。李白曾经去过紫极宫,在那里意外地遇到了贺知章。他很早就看过贺的诗,所以这次见面,自然是上前打招呼,并把袖中的诗集献上。贺知章对《蜀道难》和《玄鸟歌》十分欣赏,激动地取下腰带上的金龟,让人出去换酒和李白喝。 李白气势磅礴的诗文、非凡的风度,让贺知章惊叹不已,竟说:“您就是下凡来的太白金星吗?”

一年过去了,李白还在长安做客,没有机会出任,心里有些郁闷。好友诚挚地邀请他到自己青山南麓的别墅里隐居,但李白却没有前往的意思。这次他怀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去长安,却一事无成,这让李白失望又有些生气。他到诸侯门下求助,却很不满意,只能叹息一声“日子难熬,我回家吧”,离开了长安。

4. 赠予金币并释放

42岁时,李白经唐玄宗姐姐玉真公主推荐(一说经道士吴云介绍)来到长安。唐玄宗十分欣赏李白的才华,对他十分礼遇。李阳冰《草堂集序》云:“下轿迎接,如见齐昊(秦汉‘上山四昊’之一)”。“赐食于七宝床,皇帝亲用匙喂之”。但唐玄宗只让他在翰林院任职,做自己的文侍。三年后,他被唐玄宗“赐金放出”。

长安三年的生活,让李白更加看清了朝廷的腐败与黑暗,被唐玄宗“赐金放出”,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读到李白的诗赋,因玉真公主、贺知章等对李白的称赞,十分欣赏他,便召李白入宫。李白进宫觐见皇帝的那天,玄宗下轿迎接,“七宝床前施食,亲手搅匙”。玄宗问起一些时事,李白凭借半生的学识和对社会的长期观察,准备充分,回答流利。玄宗大为惊叹,立即命李白在翰林院任职,工作是起草诏书和陪同皇帝。每当玄宗有宴席或出游时,便命李白随行,以他敏捷的诗才,作诗记事。 虽然算不上立下功业,但他的著作却流传后世,为后人炫耀盛况。李白深受玄宗宠爱,同僚们羡慕不已,但也有一部分人因此产生了嫉妒。

在长安,李白不仅以文人身份侍奉皇帝,还经常行走在长安城中,他发现国家繁华的景象下隐藏着深深的危机,那就是最亲近皇帝的暴虐宦官和骄横外戚,他们像一片乌云笼罩着长安和华夏,让李白有种强烈的压迫感。

与此同时,李白的荒淫行为遭到了翰林学士张坦的中伤,二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李白深感朝政腐败,同僚中伤,心生感慨,便写了一首《赠书院士》诗,表达自己想归隐山林的心意。没想到此时却被赐金放生,这似乎让李白十分意外,这次被赐金放生,只是因为李白说了一句不恰当的话。

5. 再次旅行

1. 游梁宋有幸遇杜甫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见了正在苦苦寻觅工作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相遇了。此时,李白已名满全国,而杜甫正值壮年,却被困在洛阳。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但他并没有因为才华而在杜甫面前妄自尊大;而“志向远大,好饮酒”、“只与老人交朋友”的杜甫也没有一味地低头称赞李白。两人建立了平等的深厚友谊。在洛阳时,两人相约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相会,参道求仙。

同年秋天,二人如约来到梁宋,畅谈情怀,以古论今,并结识了尚未出仕的诗人高适。但三人各怀心思,理想相同。三人玩得不亦乐乎,评文论诗,议论天下大势,无不忧国忧民。此时,李白与杜甫都正值壮年,二人在创作上的这种交流,对他们日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年秋冬,李白与杜甫又各奔东西,各自去找道士炼制真符(道教秘籍),传授道符。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拜道士高天师如归为师,学习道符。从此,他正式修炼道术,成为一名道士。后来,李白又到德州安陵县,在当地遇见了善于写符的盖了,盖了为他炼制了真符。这一次,李白求仙求道终于圆满成功。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吕第三次相见。短短一年多时间,二人三番相见,情谊愈加深厚。他们一起寻访隐士、师徒,还到齐州拜访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李邕。这年冬天,两人便分道扬镳,李白准备再度游历江东。

2. 向东前往吴越

李白离开东闾后,从任城乘船,沿大运河到了扬州。他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所以没有久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祭拜已故的贺知章。不久,孔朝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与元丹丘、孔朝文三人游览了玉穴、兰亭等古迹,泛舟镜湖,游历雁栖等地,徜徉在山水间,即兴描写这一带的秀美山川和美女。在金陵,李白结识了崔成父。二人都是政治上的失败者,感情更加投缘,每次游玩,不分早晚,尽兴而归。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高歌,使两岸的人都赞叹不已,纷纷鼓掌欢呼。 由于性格相似,经历也相似,两人比一般朋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情谊,于是李白便将崔成甫的诗绑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他时便吟诵。

3.探索幽岩,畅游江南

李白在吴越游荡了数年,漫无目的地漂泊。当时,国家一片混乱,形势一年比一年糟糕。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指引下,他决定前往幽燕(今北京一带)探寻真相。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正在备战,形势十分危急,但他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在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游荡,依然衣食寄人篱下,还常常给地方官写诗求助。在这漂泊期间,李白的妻子许氏病逝,他便嫁给了宗氏。家道易主,国家陷入困境。李白一边求仙求道,一边努力为国家做贡献,十分关心国家的安危。虽然依然在漂泊,但已经和过去不同了。

6. 受邀加入帷幕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难于庐山。那时,他的心里始终有两个互相矛盾的想法:隐退和救世。此时,雍王李璘正在东巡,李白被邀请加入幕僚。李白加入幕僚之后,力劝雍王侍奉君王,剿灭匪患,同时也对自己缺乏政治远见作出了自我反省。同样在江南的萧英士、孔朝文、刘琰等人也受到雍王的邀请但为了避免灾祸而拒绝参加。李白在这方面显然不如他们。雍王不久便兵败,李白被囚禁在浔阳狱中。此时,崔环安抚江南,广纳贤才。李白作诗求救,他的妻子宗氏也为他哭诉。 在浔阳驻扎三千吴兵的宋若思将李白从狱中救出,让他加入幕府。李白成了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了一些文章,并跟随他来到武昌。李白深受宋若思的器重,又以宋的名义向朝廷推荐,希望再次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并没有被任用,而是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这完全出乎宋人的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从浔阳道去了流放地——夜郎。因为判的是流放,永远不能再回来,而李白已是暮年,“夜郎万里,西行令人老”,不禁心中多了一份忧伤。

7. 途中死亡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游巫山。由于关中大旱,朝廷宣布大赦,规定死者流放,流放以下者全部赦免。就这样,李白在长期的漂泊之后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而下,著名的《早别白帝城》一诗最能体现他当时的心情。到达江夏,李白因故友梁载正在当地担任刺史,暂住一段时间。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流放​​的贾直泛舟洞庭湖赏月,抒发怀念之情,赋诗抒怀。不久,他又回到了以前去过的宣城、金陵。近两年的时间,他往返于两地之间,依然寄人篱下。 上元二年,已年过六旬的李白因病回到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颇为窘迫,只好投奔在当涂任县令的堂兄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将稿子交给李阳冰,写下《断魂歌》,终年62岁。

关于李白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有三种死法:一是醉死,二是病死,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于《旧唐书》,说李白“因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也见于其他官史或专家学者考证。相传李光弼东征临淮时,李白不顾已六十一岁的高龄,闻讯前去志愿杀敌,希望在晚年尽一份力,挽救国家。他因病半路归来,次年病逝于当涂县令、唐代最著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家中;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于民间传说,颇具浪漫色彩。 据说李白在当涂江边喝酒,因醉酒跳水捉月而溺亡,与诗人的性格十分吻合。但无论哪种死法,都与参与永王李璘之乱有直接关系。李白传奇坎坷的一生在被流放夜郎、获赦后不久就结束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