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瑞士哈布斯堡城堡:跨越时空的辉煌与终结

日期: 2024-05-28 08:05:35|浏览: 245|编号: 5153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从巴塞尔沿瑞士3号公路前往苏黎世,在穿过莱茵河最大支流阿勒河的半途,一处百余米高的悬崖上出现了一座古城堡的遗址。走到山下,看到隧道口上刻着“哈布斯堡”几个字。

1918年11月11日,也就是《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的同一天,一个悠久辉煌的王朝宣告终结。直到查理一世退位,哈布斯堡家族和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共有24名成员担任过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君主,许多成员统治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南部、墨西哥等地。有趣的是,虽然该家族被称为“奥地利王室”,但哈布斯堡城堡并不在奥地利,而是在拥有悠久共和传统、甚至长期将哈布斯堡家族视为宿敌的瑞士。

哈布斯堡王朝悬挂着阿尔高州的旗帜

阿尔高的双城堡

瑞士现被誉为“欧洲屋脊”,其形象常常与巍峨的雪山联系在一起。其实,瑞士的地理核心是“中部高地”,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这片狭长的土地位于阿尔卑斯山与汝拉山之间,两端是日内瓦湖和康斯坦茨湖,海拔仅400-600米,居住着全国2/3的居民和大部分大城市。阿勒河流经高地中部,其下游是莱茵河向南进发的战略要道。公元14年,罗马军团在罗伊斯河(流经卢塞恩)与利马特河(流经苏黎世)汇入阿勒河的汇合处建立了兵营“文多尼萨”。298年,西罗马恺撒君士坦提乌斯(君士坦丁大帝之父)在此击溃了入侵的阿勒曼尼人。

随着罗马人南撤,这一地区最终被阿勒曼尼人占领。公元八世纪,法兰克王国以阿勒河为名建立了“阿尔高”地区。公元1000年,这一地区位于施瓦本公国与勃艮第王国的交界处。前者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后者很快被并入帝国。与普遍认为的瑞士“远离皇帝”不同,阿尔高在萨利安王朝和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始终靠近帝国权力中心。

在阿勒河右岸,距文多尼萨上游4公里处,汝拉山脉的残存延伸出一座小山,这里曾是罗马人的前哨。大约在1020年代,当地的拉德伯特伯爵在山上修建了第一座城堡。据考证,他的祖父是“富人”贡特拉姆。后者可能是7世纪阿尔萨斯公爵埃蒂科的后裔,其领地分布在阿尔高、布赖斯​​高和上阿尔萨斯。

传说拉德伯特曾登上山顶猎鹰,因地形所迫下令修建堡垒,因此得名“鹰堡()”,后简化为“哈布斯堡”。但后人分析,该名称更可能源于古高地德语“物产(habe)”或“渡口(hab/haw)”。传说拉德伯特因缺乏资金修建堡垒,向其兄斯特拉斯堡主教沃纳求助。后者到访时,见只有一座塔楼而恼怒不已,但拉德伯特却答应连夜修建城墙。第二天沃纳醒来时发现塔楼周围围满了其兄召集的仆人,这意味着部下的忠诚胜过高墙的坚固。

此后两个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多次扩建,这里成为家族基地。早期修建的前堡在东,后堡在西。院内有小教堂、仆人住处、集水储水设施等。13世纪初,这座“双堡”规模达到最大,长80米,宽30米。

1108年,跟随皇帝亨利四世对抗匈牙利的拉德伯特之孙奥托在一份文件中署名“哈布斯堡伯爵”,这是城堡成为家族姓氏的最早记录。虽然姓氏是“哈布斯堡”,但族长经常陪同封建领主外出,在城堡中度过的时间有限。随着财富不断增加,城堡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局促。因此,家族在1220年代搬到了温迪施()另一边的布鲁格,哈布斯堡被租给了藩属。不久,前城堡因缺少居民而逐渐倒塌。后城堡经过多次修缮,最终被当地的沃伦家族买下。

1200 年中央高地的主要势力:萨沃伊(蓝色)、策林根(绿色)、哈布斯堡(粉色)、基堡(黄色)

鲁道夫的遗产

12世纪中叶,施陶芬家族即位时,中部高地的主要势力有萨伏依、策林根、伦茨堡、基堡等。此后,由于继承人不足,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当地贵族普遍没落。几代只有一个继承人的哈布斯堡家族不仅没有灭亡,反而通过向封建领主宣誓效忠和与贵族联姻成为上述过程中最大的赢家。

1173年,邻近的伦茨堡家族灭亡,皇帝腓特烈一世将其西部领地赐予奥托之子维尔纳。1218年,建立了伯尔尼、弗莱堡等多座城市的策林根家族灭亡,皇帝腓特烈二世将其部分封地赐予自己的贴身护卫维尔纳的孙子鲁道夫。1232年鲁道夫去世后,其长子阿尔布雷希特与次子鲁道夫争夺遗产,导致后者建立了哈布斯堡-劳芬堡家族,与其本家族时而为敌时而为友,直至1408年灭亡。

1239 年,阿尔布雷希特参加了十字军东征,不久后在圣地去世。他 21 岁的长子鲁道夫继承了家族的家主之位。鲁道夫的母亲来自基堡,祖母来自策林根。他不会读写,但聪明睿智,目光远大。他跟随腓特烈二世和康拉德四世对抗教皇,甚至遭到逐出教会。直到 1254 年康拉德被击败后,他才与教会和解。

随着霍亨斯陶芬王朝走向衰落,支持和反对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诸侯们各自拥立了新的国王,但没有一个人得到普遍的认可。面对王权的衰落,地方暴君纷纷出现,莱茵河上游地区的斗争尤为激烈。鲁道夫于1254年击败巴塞尔主教,1263年击败斯特拉斯堡主教,趁机向黑森林南部和阿尔萨斯扩张。

此时,最后一位基堡伯爵哈特曼正面临灭亡,他被妻子的叔父萨伏依伯爵逼迫向鲁道夫求助。后者充当了自己遗产的保护者,并在哈特曼于 1265 年去世后迅速夺取了从图尔高到弗里堡的广阔土地,并培养了新的基堡-劳芬堡家族作为对抗萨伏依的盟友,使自己成为帝国西南部最强大的领主之一。

1273年9月20日夜,正率军围攻巴塞尔主教的鲁道夫,突然在营帐中接到纽伦堡伯爵的来访,后者告知他选举会议正计划立鲁道夫为德意志国王,需要征求他的意见。鲁道夫当即决定接受王位,撤军北上,10月1日在法兰克福当选,10月24日在亚琛加冕,史称鲁道夫一世。

经过二十多年的“大真空期”,当地分裂势力已成定局,鲁道夫之所以被选中,一来是因为有王室血统(母系可追溯至奥托大帝,据说是腓特烈二世的教子),二来有抵御外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年纪大了,看上去容易控制,不会威胁到藩属国的统治。

他们低估了鲁道夫的本领和野心,他一心想重振帝国根基和贵族家庭,于是立即安排子女与选帝侯结婚,并积极寻求教皇的认可。1275年,鲁道夫与格里高利十世在洛桑举行峰会,并约定次年在罗马加冕为皇帝,但由于格里高利十世去世,峰会未能举行。

加冕仪式搁置后,鲁道夫把精力集中到对付当时最有权势的诸侯——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上。1251年,奥托卡娶了巴本堡公爵最后一任遗孀,取得奥地利、施蒂利亚、克恩顿三个公国,但在1261年离婚后拒绝归还,并非法夺取了卡尼奥拉和温德马克(斯洛文尼亚)。他自诩领土辽阔、军事强大,觊觎帝国王位,拒绝承认鲁道夫,导致国君处处树敌,根基不稳。

1275年,鲁道夫对奥托卡下达禁军令,为军事行动取得合法性。次年,他与巴伐利亚和蒂罗尔的诸侯发动奇袭,并于10月攻占维也纳。由于波希米亚贵族同时叛乱,奥托卡被迫投降并交出占领的土地。1278年,战争再起。面对诸侯的袖手旁观,鲁道夫联合匈牙利军队,于8月26日在敦克鲁特战役中开赴前线,并最终杀死奥托卡。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利亚分别封给长子阿尔布雷希特和次子鲁道夫,哈布斯堡家族由此成为公爵和侯爵。

奥地利地处帝国边缘,有利于领土扩张,鲁道夫家族在此扎下了深根,重心开始东移,西部本土被称为“前地”,后又被称为“前奥地利”。尽管如此,鲁道夫仍不忘复兴施瓦本公国的目标,1283年击败萨伏依,1289年和1290年征服伯尔尼和贝桑松,1291年购得卢塞恩,成为中部高地的绝对统治者。

施派尔大教堂内的鲁道夫雕像,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于 1843 年竖立

罗伊斯河上的弑君事件

1291年初,鲁道夫回到阿尔高处理政务,在巴登温泉疗养痛风,不久在北上的途中病倒,于7月15日在施派尔逝世,葬于众多国王安葬的大教堂。

鲁道夫给同时代人留下了亲民、温和、睿智、果敢的形象。他的主要政策,如维持国内和平、设立地方官、扶持城市发展、恢复王室领地等,在帝国南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继承问题上,他所宠爱的次子于1290年病逝,其称帝计划因教皇更迭而受挫,无法通过皇帝加冕为王的方式来确立继承人。鲁道夫死后,诸侯们担心哈布斯堡家族继续壮大,便将王位移交给了拿骚伯爵阿道夫。

家族的新主人阿尔布雷希特迅速派兵镇压了施蒂利亚、克恩顿和前线的叛乱。1292 年,他向阿道夫投降,但国王仍然被怀疑是 1295 年导致他一只眼睛失明的食物中毒事件和 1297 年萨尔茨堡主教叛乱的幕后主谋。

1298年,阿道夫因过度扩张而成为众矢之的,选帝侯废黜了他,拥立阿尔伯特为国王,史称阿尔伯特一世。两军于7月2日展开决战,阿道夫战败身亡。

登基后,阿尔布雷希特延续父亲将帝国与家族利益融为一体的政策,娶了法国公主,将长女阿格尼丝嫁给了匈牙利国王。1306年,阿尔布雷希特安排长子鲁道夫迎娶波希米亚寡妇继位。不料鲁道夫次年病逝,波希米亚再次失守。同年,国王派兵征讨迈森,却败下阵来。还未卷土重来,还成了一场谋杀的牺牲品。

早在1283年,鲁道夫一世就应当地贵族的要求,将奥地利和施蒂利亚赠予长子,并承诺补偿次子,但始终未兑现,次子的遗腹子约翰由阿尔布雷希特监护,成年后曾多次要求继承权,但未果。

1308 年,阿尔布雷希特访问了阿尔高,并于 4 月 30 日在巴登共进午餐。在用餐期间,他再次假装对约翰很好,据说还在他的侄子头上戴了一个花环,这让约翰感到羞辱,并让他想要报仇。5 月 1 日,在渡过罗伊斯河后不久,毫无防备的国王突然被约翰和三名同伙斩首。

虽然这次弑君事件不像 1898 年在日内瓦湖畔刺杀另一位家族成员伊丽莎白女王(茜茜公主)那样出名,但其历史影响却要大得多。哈布斯堡家族再次失去了王位,阿尔布雷希特的次子弗雷德里克和三子利奥波德于 1309 年向新国王亨利七世投降,以获得复仇和保住封地的许可。1311 年,哈布斯堡家族捐赠了温迪施的 Kö(国王之地)修道院,以纪念死者。后来,这里成为家族墓地,受人尊敬的匈牙利女王阿格尼丝从 1317 年起作为寡妇居住在这里。

罗伊斯河上的弑君事件;柯尼希斯费尔登大教堂

森林国家的觉醒与莫加滕之战

阿尔布雷希特的去世也是瑞士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贵族主导的整合与吞并被打断,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地方自治联盟开始发展。与帝国其他地区不同,这里的参与者不仅是城镇,还有深山里的乡村。

在1230年左右圣哥达山口开通之前,北侧山谷偏僻贫穷,封建制度不发达,形成了乌里、施维茨、下瓦尔登(包括上瓦尔登和下瓦尔登)三个农村社区。由于军事功绩,乌里于1231年被皇帝授予直接管辖权,施维茨于1240年被授予直接管辖权,后来又得到鲁道夫一世的承认。

哈布斯堡王朝获得了山谷的管辖权,但并未强制执行。1291 年 8 月初,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结成防御联盟,以在鲁道夫死后维护和平与自治。随着局势迅速稳定,该联盟几乎没有引起注意,直到 18 世纪才被重新发现 - 这导致一些人认为瑞士的起源是 1386 年或 1453 年,而不是官方的 1291 年。1309 年,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合并为“森林州”行政区,使下瓦尔登也成为直接管辖区。

1313年海因里希去世后,巴伐利亚国王腓特烈和路德维希二世分别被选为国王,森林国则支持距离较远的后者。王位之争加深了哈布斯堡王朝与森林国之间的矛盾,而导火索是艾因希尔德伦修道院与施维茨之间的土地纠纷。修道院宣布施维茨被逐出教会,村民们在1314年初洗劫了修道院。

作为修道院的保护者,腓特烈对森林州实行经济封锁。1315年秋,其弟利奥波德率领包括苏黎世、卢塞恩、温特图尔、楚格等地约9000人的军队进攻。不料,军队于15日在埃格里湖与莫加滕山之间的窄路上遭村民伏击,伤亡约2000人,被迫撤退。

由于缺乏证据,莫尔加滕战役的准确性值得怀疑。一般认为,它带来了两个结果:第一,哈布斯堡王朝的霸权没有动摇,但军事干预暂时被放弃。双方于1318年议和,恢复贸易和朝贡;第二,森林国逃过灾难,并于1315年12月9日在布鲁嫩缔结同盟,涉及防御、外交和仲裁事务,为森林国成为更大联盟的政治核心奠定了基础。

1322年,腓特烈被路德维希击败,被迫让出王位。利奥波德和腓特烈分别于1326年和1330年去世。他们的兄弟阿尔布雷希特接任家族首领直至1358年,然后由其子鲁道夫继位。鲁道夫是皇帝查理四世的女婿,他不仅仿照布拉格扩建首都,还发明了“大特权”和“奥地利大公”的头衔。在上述两位家族首领统治期间,哈布斯堡家族走出低潮,于1335年获得克恩顿州和卡尼奥拉,1363年获得蒂罗尔州。为了连接东西边境,他们试图在边疆重建权力,但他们将面临来自新兴城市的直接挑战。

1315 年的哈布斯堡 (深色)、劳芬堡 (浅色) 和森林州;施维茨州政府对莫尔加滕战役的描述

城市的崛起和森帕赫-奈夫鲁斯战役

1250年以后,西原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新兴城市纷纷涌现,卢塞恩、苏黎世、伯尔尼等较大的城市也通过授予公民权、购买和抵押土地、军事征服等方式不断扩张,成为领主阶级的竞争对手。

卢塞恩1291年归属哈布斯堡王朝,与湖对岸的森林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1332年双方结成同盟,但这并不妨碍哈布斯堡王朝对卢塞恩的主权。

策林根家族灭亡后,伯尔尼和苏黎世成为帝国的自由城市。1339年,在莫尔加滕战役中保持中立的伯尔尼依靠森林国的支持,在劳彭战役中击败了封建领主联军,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1353年,伯尔尼与森林国结盟,但仍与萨伏依和哈布斯堡保持同盟。

在苏黎世,鲁道夫·布伦于 1336 年领导了成功的行会革命,被推翻的贵族逃往劳芬堡家族的故乡拉珀斯维尔。1350 年,苏黎世的劳芬堡政变失败并遭到报复性袭击,导致阿尔布雷希特介入并于次年袭击苏黎世。布伦向卢塞恩和森林国寻求帮助,双方缔结了非排他性联盟。次年,森林国占领了格拉鲁斯和祖格。在查理四世和阿格尼丝的调解下,哈布斯堡王朝对卢塞恩、格拉鲁斯和祖格的主权于 1555 年得到确认,苏黎世恢复了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盟。

此时伯尔尼与苏黎世尚未直接结盟,森林州以外的大多数州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下属或盟友。1361年,鲁道夫在佐芬根召开藩属大会,数百名贵族、城市和村庄代表出席。然而,在1364年阿格尼丝去世,1365年鲁道夫去世后,两个等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1370 年代,鲁道夫的弟弟阿尔布雷希特与利奥波德再次分道扬镳。与谨慎稳重的前者相比,分得施蒂利亚、蒂罗尔、卡尼奥拉和边境的利奥波德则热情而积极。1368 年,他击退了巴伐利亚对蒂罗尔的入侵,并在布赖斯高、福拉尔贝格和伊斯特拉半岛扩张势力。但从 1378 年开始,他支持阿维尼翁教区,与皇帝以及大多数德国南部诸侯的关系恶化。

贵族与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升级到帝国层面。1365年,施维茨收复了楚格。1384年,伯尔尼击败诺伊基尔贝格,攻占了图恩和布格多夫。1381年,施瓦本城市联盟和莱茵城市联盟合并为南德意志城市联盟,伯尔尼、苏黎世、楚格和索洛图恩于1385年加入。

在同盟国的支持下,卢塞恩等城市不顾皇帝的敕令,加紧招募周边地主和村落,结果与哈布斯堡王朝发生冲突,同盟国趁机叛乱。1386年,利奥波德迫使德意志南部城市保持中立,集结阿尔高、松德高、施瓦本、蒂罗尔、米兰等地近万贵族和洛林、勃艮第雇佣兵,分三个方向向中部高地进军。7月9日,利奥波德率领的中部军在森帕赫与卢塞恩率领的联军相遇。经过苦战,贵族军大败,利奥波德阵亡,400余名骑士陪葬,震惊欧洲大陆。1388年,阿尔布雷希特组织军队反攻,但于4月9日在讷韦尔再次溃败。

同年,南德城市联盟被诸侯和农民扼杀,只有中部高地的自治运动前途光明。1370年,森林州、卢塞恩、苏黎世和楚格首次在《教士文件》中自称“结盟”。1393年,上述六州分别与伯尔尼、索洛图恩和格拉鲁斯签署了限制战争行为的《森帕赫文件》。1394年,哈布斯堡王朝在《二十年和平》中放弃了对卢塞恩、楚格和格拉鲁斯的主权要求。

森帕赫战役和温克里德战役

谁失去了瑞士?

15世纪,盟约国内部屡屡陷入危机,但好在都得到了解决,随后在国际舞台上突飞猛进,几乎勾勒出了未来版图的轮廓。相反,哈布斯堡王朝在边疆伤痕累累,民心涣散,逐渐失去了全部中央高地。

1411年,哈布斯堡王朝再次分裂,阿尔布雷希特的同名孙子占领奥地利,利奥波德三子恩斯特占领施蒂利亚、克恩顿、卡尼奥拉和伊斯特拉,四子弗里德里希占领蒂罗尔及边境地区。

1405年,弗里德里希支持圣加仑修道院镇压阿彭策尔起义,但因财政困难,联盟入侵图尔高州和福拉尔贝格州。虽然他在1412年与联盟签订了为期五十年的和平条约,但未能阻止这一变化。

1415年,腓特烈在康斯坦茨会议期间帮助被废黜的教皇约翰二十三世逃跑。国王西吉斯蒙德于3月30日宣布腓特烈不受法律保护,并于4月5日要求宣誓联盟代表帝国拿走他的领土。和约随即失效。伯尔尼迅速占领阿尔高西部,沃伦家族移交哈布斯堡王朝;苏黎世、卢塞恩和森林国入侵东部,并于4月25日在巴登会面。联盟拒绝将阿尔高移交给国王,因此得以将领土连接起来,建立共同管理体制,并首先在巴登创建联邦委员会。

1437 年卢森堡王朝灭亡后,阿尔布雷希特作为配偶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史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他和腓特烈二世均于 1439 年去世。前者不久后去世,后者的儿子西吉斯蒙德继承了蒂罗尔和边疆。恩斯特的儿子腓特烈于 1440 年当选国王,并于 1452 年加冕为皇帝,史称腓特烈三世。哈布斯堡王朝由此开始。

1440年,苏黎世与施维茨因争夺东部领主托根堡伯爵的遗产而爆发战争。由于盟友支持施维茨,苏黎世向哈布斯堡王朝求助,并在1442年结盟,条件是归还基堡并协助收复阿尔高。关键时刻,哈布斯堡王朝投入不够,双方行动缺乏配合。虽然腓特烈三世于1444年代表帝国向联盟宣战,但其兄长阿尔布雷希特还是败下阵来。1450年的和约中,苏黎世解除了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同盟,但获准收复失地,并于1453年参加第一次八国盟约。该盟约取代了多个相互交叉的盟约,并具有排他性条款。危机中诞生的联盟愈加强大,但哈布斯堡王朝却失去了瓦解对手、收复故土的最后机会。

1460 年,教皇庇护二世与西吉斯蒙德闹翻,并导致他叛乱,联军趁机占领了图尔高和瓦伦湖地区。不久,弗里堡、沙夫豪森和拉珀斯维尔也投奔了联军,苏黎世于 1467 年买下了温特图尔。哈布斯堡王朝只剩下弗里克河谷和中部高地莱茵河畔的几座孤城。

1469年,不甘心失败的西吉斯蒙德向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求助,并以松德高和布赖斯高两地作为补偿。没想到查理的消极行为和雄心壮志,最终让西吉斯蒙德和宣誓同盟走到了一起。1474年,双方签署《永久指示》,结束敌对状态,相互承认对方控制的土地。勃艮第战争中,伯恩领导的同盟与奥地利贵族并肩作战,在格朗松、穆尔滕和南锡三场战役中获胜,并击毙了查理。

由于盟国的反对,伯尔尼无法继续向西扩张,但同盟军的战功令人瞩目,使当地青年的价值倍增。1481年的《施坦斯协定》明确了各邦的权力,巩固了集体安全,缓和了城乡冲突。1500年前后,“瑞士”一词(源于施维茨)成为同盟的代名词。

1493年,腓特烈三世之子马克西米利安在西吉斯蒙德去世后继位,统一了家族。瑞士拒绝参加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帝国改革,支持库尔主教和格劳宾登镇反对蒂罗尔,导致1498年与国王领导下的施瓦本同盟爆发战争。马克西米利安贬低瑞士人是“卑鄙、粗俗、粗鲁的农民”,并大肆宣扬其曾祖父利奥波德“为了自己的权威,在自己的领土上被自己的臣民杀害”以激起仇恨,但最终瑞士是胜利者。由于同盟不愿得罪国王,并将在意大利战争中提供支持,双方关系得以恢复。1499年的《巴塞尔条约》中,瑞士被免于帝国管辖,这被认为是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哈布斯堡王朝 (从贡特拉姆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西部是邦联,东部是帝国

1511年,马克西米利安皇帝与联盟签订了无限期的和约——《继承条约》,彻底结束了双方长达两个世纪的争端。当瑞士联邦在政治版图上清晰起来时,未能在中欧建立完整版图的哈布斯堡王朝不得不转向东方,并最终建立了多瑙河帝国。问题是,这个即将成型的“日不落帝国”是如何被摇摇欲坠的城乡联盟赶出故乡的?

首先,从宏观环境来看,气候转冷、人口过剩,以及1348年爆发13世纪以来首次黑死病,加剧了西欧的动乱,中小领主损失尤为惨重,德意志、意大利北部等地地方自治运动一度高涨,盟誓成功虽然是个别案例,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其次,哈布斯堡家族与瑞士各州之间虽然时有冲突,但大规模战争并非孤立事件,往往伴随着帝国或教会层面的斗争。当远离王位一百多年的哈布斯堡家族因一件事分心时,自卢森堡王朝以来远离王权的同盟国却多次从中获益;当哈布斯堡家族重新掌权时,同盟国就不再是轻易能够撼动的了。

第三,哈布斯堡王朝看似强大,实则分裂,多次内斗,即使和平,各支系政策不同,无法形成合力,尤其森帕赫战役之后,边防支系势力弱小,长期驻扎蒂罗尔,与西部领地的隔阂日渐加深。相反,瑞士各邦虽然松散,但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历经风雨,仍能保持团结。

最终,哈布斯堡家族在多场关键战役中落败,家族成员不擅军事,中部高地丘陵森林不利于骑士作战,相反瑞士人凭借方阵战术和勇敢顽强的意志称霸了冷兵器时代后期,在1515年马里亚诺战役前创造了无敌的神话。

1500年,作为雇佣军的一名顾客,哈布斯堡与瑞士的关系稳定了,奥地利几次都在介入瑞士的天主教和新教营地之间的冲突,但在 Abbey中没有大规模的冲突。 Ick 和在拿破仑战争中被丢失,而在维也纳国会之后,被抛弃了。

哈布斯堡领土的扩建(不包括西班牙)

获胜者和失败者:哈布斯堡

瑞士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在现有的秩序中,没有对外界的残酷和背叛,并且在国家内部经常有压迫和约束,但它并不能阻止创建一组易于理解的,黑白的浪漫史诗,其中森林国家的历史对被抗拒的行为的态度和偏见。

史诗般的小人和英雄,例如在塞尔帕赫战役中的虚构阿诺德眨眼,但最著名的是威廉·泰尔( Tell)。从不踏上瑞士,完成了剧本“威廉·泰尔( Tell)”,尽管他不相信这个经典作品的真实性。

自联合会建立以来,在每一次危机中幸存下来的瑞士人都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国家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但自1970年代以来,曾在欧洲的兴起中均陈述了所有的范围,但在历史上均被刻板印象。哈布斯堡再次加热,甚至被瑞士人权利用作拒绝欧洲融合的证据。

当然,无论历史如何写和解释,哈布斯堡城堡仍然存在,有时会出现在联邦政府和阿尔高的范围内,哈布斯堡一家人没有枯萎。她于1989年去世。在她去世之前,她为她祖先拉德伯特()在1027年建立的穆里修道院(Muri )的流亡家庭成员开了一个坟墓,查尔斯()和齐塔(Zita)的心仍然保留下来。

盖斯勒()强迫将苹果射在儿子的头上。

参考:

瑞士历史词典(在线版)

瑞士的历史,克莱夫·H和C。Head

der,,

und是,

和布鲁诺·迈耶(Bruno Meier)一起来

莫尔·莫尔德(Mord)

Welt der,以及

死 - und,heinz-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