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假冒 LV 品牌注册商标案:全链条制假售假产业链被摧毁

日期: 2024-05-28 23:06:08|浏览: 235|编号: 5161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来源 | 青浦检察院

假冒LV品牌注册商标特大案

他们勾结专柜人员,非法拆解正品包包,定制原材料,仿造正品包包,伪造销售小票,甚至在假冒包包中植入NFC感应芯片,扫描即可访问官网正品链接,以此混淆消费者。

近日,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对徐某某、杨某某等30余名被告人提起公诉。

打通制售假冒LV品牌包包产业链

主审检察官介绍,这是一起全链条制售假冒LV品牌包包案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游是杨某、郑某为首的原材料(皮革、五金)制假团伙;中游是徐某为首的包包加工厂;下游是林某、唐某为首的终端销售团伙。

该成品假包生产团伙主犯徐某从事皮具生意多年。2019年起,徐某发现假冒LV品牌包生意利润丰厚,便找几个亲戚合伙办起“家庭式”制假工厂。高档仿包的生产离不开皮革、五金两种原材料。徐某为此经常穿梭于广州各摊位之间,很快便与郑某、杨某成为固定合伙人。

2015年,杨某某三兄弟在广州一家五金皮具材料城租下摊位,做皮革、布料生意。期间,不断有顾客上门询问能不能做LV标志、做旧花、棋盘格的皮革。随着询问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抵挡不住诱惑,三兄弟便开始接手“灰色”生意。后来,他们成为市场上知名的LV专用皮革、超纤内衬供应商。

“我每次进货都会到杨某的摊位上看货摸一下再下单,五金配件供应商也是杨某介绍给我的。”徐某供认不讳。警方调取的转账记录显示,他向两家摊位支付了200多万元。“一个包的成本价在100到200元之间,我以300到500元一个包的价格批发出去。销量好的时候,工厂一天能做50到60个包,销量差的时候也就20个左右。最远能卖到中东。”

2020年7月,上海警方对广东多地开展统一打击,在徐某的制假加工厂查获假冒包673个,货值按正品价格计算,达1268万余元。

柜员齐心协力提供最新内部信息

原材料供应商杨某和郑某经常一起去LV专柜寻找最新款的包包,不仅拍照留念,还花费巨资购买爆款并拆开包装。久而久之,专柜工作人员也看出这些人是“山寨货”和“一比一”,将他们列入品牌的黑名单,禁止工作人员向其出售包包。

而且从了解新款、拿到正品再到拆机打版需要很长时间。杨某、郑某团伙瞄准了LV专柜的店员石某,此前,他们已从石某手中购买了十几个包。为了拉拢石某,他们不仅以更高的价格买下新款,还承诺将用过的二手包低价交给石某回收转卖。在利益的驱使下,石某最终答应加入。在内外部人员的勾结下,这伙人可以同步甚至更早地推出仿品包。

下游一级经销商林姐弟也是这个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他们开设摊位吸引大买家批发销售,也利用朋友圈对外销售。他们熟知历年经典畅销款、限量款,在朋友圈向客户和小代理商“推销”,没过多久就了解了消费者的喜好。林姐不仅卖货,还主动承担起“选品”的“重任”,还专门为徐家工厂提供指定面料、包包样品、定制款式等,以300元至500元不等的价格进货后,加价40%以400元至700元的价格出售。

根据销售记录,自2018年至2020年7月,林某销售团伙共计向许某支付货款74万余元。在林某住处,当场查获尚未售出的各类假冒LV包310个,真品市场价值达1100余万元。

植入NFC芯片以迷惑消费者

“这两年,我看到市场上流行植入芯片的包包,植入芯片的包包用手机扫描后,会跳转到LV品牌官网,上面介绍这款包包。”林先生经常和客户打交道,善于把握消费者心理,于是他请徐先生在生产时加入这项技术。很多“新手”买家被这种效果迷惑,误以为这是正品包包。

徐工要求工人在喷胶时把芯片夹在皮革之间,并针对不同款式的包包将芯片安装在不同的位置。芯片数据的导入仅需十几秒。据工人介绍,一个小时可以完成近150个包包的芯片导入。

但正品包包是没有这种感应芯片的,只要能用手机NFC感应功能识别的包包都是假货。一位奢侈品鉴定行业资深从业者坦言:“这个团伙还往包包里放芯片,说实话我不明白为什么,正品包包里没有芯片。”

除芯片外,吴某还拥有LV专用防尘袋、吊牌等各类配件。据吴某介绍,这些配件的实际成本要低得多。经调查,吴某与张某合谋“合伙”,吴某提供喷绘LV标志的布料和模板,张某负责生产加工、包装发货。张某收取每个防尘袋0.5元至0.6元的加工费,吴某则以两倍的价格出售。

截至案发,仅吴某向张某提供的布料价值就达10余万元,数百万个“LV防尘袋”从这个面积仅有15平方米的小作坊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

除上述辅助材料外,警方在吴某住处查获假冒LV品牌名片1200张、信封3170个、感谢信800封、证件6.24万份、标签3.6万张;在张某住处查获假冒LV防尘袋700个、假冒LV防尘袋半成品1600个、印染样板25张。

涉案金额逾亿元的假冒产品生产销售网络被捣毁

根据“LOUIS”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定报告显示,此次查获的带有LV标识的包袋,并未获得品牌方的授权或许可,全部为假冒伪劣产品。

经检察院侦查,2018年至2020年7月,被告人郑某、杨某、许某等人为牟取非法利益,伙同柜台柜员石某等人,在未取得“LOUIS”注册商标权人许可的情况下,仿制正品LV包。杨某、郑某等人提供皮革、五金配件等原材料,吴某等人提供防尘袋、吊牌、芯片、正品销售小票等辅助材料,许某等人经营加工厂,生产出假冒成品包,最终由卖家林某、唐某等人销往国内外各地。经审计,涉案金额达亿元以上。

主审检察官介绍,基于上下游不同分工及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中游包袋加工厂——郑某某、杨某某、徐某某等人团伙,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下游销售团伙林某某、唐某某等人,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此外,提供防尘袋等辅助材料并在皮料上印上LV的吴某某、杨某甲等人,构成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

本案上下游分工细致,犯罪嫌疑人之间无直接联系,司法机关对此类案件打击难度较大。在本案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先期介入,指导公安机关加大对涉案人员供述的收集、整理力度,使上下游不同分工的犯罪嫌疑人供述相互印证;另一方面进一步梳理相关物流信息、电子数据、财务明细等客观证据,通过客观证据的衔接印证被告人供述,形成证据链闭环。

检察官介绍,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颁布实施,对知识产权犯罪的惩处力度不断加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刑期由此前的最高7年增加到10年,进一步增强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震慑作用。

保护知识产权

司法部门在行动

案件中,无数个“身份证齐全、一一对应印刷、内置防伪芯片”的假冒包包通过地摊、朋友圈等鱼龙混杂的交易市场进入消费者手中,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吸食知名品牌的血汗,对品牌知识产权和消费者利益造成了严重侵犯。

近年来,司法机关不断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彰显了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检察院提醒,吸知名品牌血的生意不可能长久,制假售假行为不仅侵犯品牌和消费者权益,还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市场营商环境,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

同时,我们提醒消费者,不要贪图便宜掉入“高仿包”陷阱;另一方面要尊重知识产权,从正规渠道购买正品。如不幸买到假货,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留相关证件,及时报案。

检察官声明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