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鲜颜 9 周年庆典零售峰会:面膜品牌的沉浮与市场变迁

日期: 2024-05-30 07:02:15|浏览: 117|编号: 5177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前不久(3月28日),魔鲜在杭州水博园举办了九周年零售峰会。这场见面会让我不禁感慨——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品牌,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几年前签约吴莫愁推出“莫愁系列”、与时尚女王苏芒出席时尚节、屡创高额客户订单等一系列活动,比如“百店联动”,才真正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小面膜品牌的迅猛发展。搜索百度新闻首页,也大多显示的是2015年、2016年的新闻。行业逐渐淡出关注度的原因,其实和整个面膜市场息息相关。

△百度新闻截图

业内普遍认为,2012年是“面膜元年”,此后几年,市场经历了一段疯狂增长期,也因小品牌众多、质量参差不齐而遭遇过市场低迷期,2016年才出现复苏迹象,其中也不乏不同品牌的起起伏伏,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Magic Fresh。

野性成长

小A曾经是一家化妆品店的老板,虽然如今已经转行做珠宝行业,但回忆起多年前与面膜的结缘,小A还是忍不住感慨一番。

作为80后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小A为了平衡家庭,在温州大学城附近经营着一家小化妆品店。

2011年,小A店引进了第一家面膜品牌——美琪,美琪“停下脚步,享受美丽”的口号让消费者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单件销售的营销模式大受欢迎。随后几年,小A店里陆续迎来了森田药妆、我的美丽日记、美琪鲜、容源美等面膜品牌。

“那两年面膜生意确实好,大学生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教育,产品价格低廉就能很快说服他们购买。我参加一些行业会议,经常听到很多人预测面膜会成为一个重要而独立的品类。”小A回忆道。

相关数据可以证明面膜的受欢迎程度。2015年4月,英敏特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女性仅在面膜上就花费了65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了20%。在过去的半年里,95%的20岁至49岁的中国女性都使用过面膜或撕拉式面膜。面膜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令人惊讶地高,达到了95%,而在英国,这一数字仅为30%。

急速增长的需求自然也吸引了众多品牌的关注,大大小小的面膜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5年底,仅广州一地注册的面膜化妆品种类就已超过2万种,行业开始出现“面膜乱象”的局面。

面膜生产的需求每年都在增加,这也带动了贝豪、诺斯贝尔等OEM厂商的成长。

大洗牌

随着面膜市场的野蛮增长,“盛必衰”的规律也在面膜市场得到印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膜品类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在选择面膜品牌时,我会根据包装、功效刻意避开类似的品牌,但越选越觉得这个选择太难了。”小A皱着眉头说,“不同的消费者喜欢的品牌不一样,但这些品牌都差不多。”

随后又推出了大规模的折扣促销活动。

“当一个门店只有一两个面膜品牌的时候,面膜确实能帮助提高销量,但当面膜品牌数量超过十个之后,这种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海南一位代理商告诉记者,“为了周转资金、降低库存,打折促销的出现是不难想象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群人不得不提——微商。美即成功将面膜打上了“快消品”的标签,一次性产品的特殊产品属性、使用周期短的特点,非常适合在社交圈层传播,再加上面膜的准入门槛比护肤品要低,一时间面膜在微商圈里泛滥成灾。一家面膜OEM工厂的负责人曾在201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合作的面膜80%都是微商。

其中,乔十岁对于微商的意义重大。2013年,乔十岁创始人吴斌开始尝试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渠道销售产品,从一两箱到十几箱、八箱,再到几万箱。通过这些平台的裂变增长,乔十岁几乎一夜爆红。吴斌也将这种销售行为定义为“微商”。

之后,“微商”销售渠道迅速扩张,2014年3月刚刚注册的思步集团也发展惊人,短短一年时间就从一家小微企业发展成拥有四个完整子品牌的公司,并聘请林心如、秦岚、袁姗姗等人担任代言人。据说知情人士透露,思步2014年的营业额已达9个亿。2015年1月,思步还以每股2元的价格收购了星美3891万股,相当于星美49%的股份!

当然,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不能让所有企业都如此幸运,有些企业一夜爆红,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悄无声息地消失。

小B是90后,刚步入社会时,微商刚刚兴起。她从小就爱美爱打扮,看到身边的朋友在微商上赚到了第一桶金,她也跃跃欲试。积累了一些行业经验后,她大胆地找了一家代工厂,开始筹划创立一个新的面膜品牌。结果,她成了炮灰。

“为了保证品质,我只用好的原料,从铝箔包装到精华液,成本都是普通面膜的几倍。”小B无奈地说,“最后我把零售价定在40多元一张,代理商拒绝了,因为他们觉得没利润。”

微商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期后,进入平静期,乔十岁、思布等企业都想转型。

与此同时,从2015年7月开始,国家药监局和地方药监局相继曝光多批次问题面膜。此后,各类问题面膜、激素面膜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引发中国面膜市场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因质量问题而倒下的品牌包括金口、爱尚美面膜等。

事实上,微商之于面膜品类的意义,除了扩大了战场、使面膜市场陷入混乱之外,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加速了面膜行业的重新洗牌。

恢复

面膜市场的大洗牌,淘汰了一批品质较差、渠道掌控不熟练、财务运作不成熟的品牌,但也有一些品牌在逆境中成长起来。

除了御泥坊、魔法世家等面膜品牌外,不得不提的还有依叶子,它凭借大胆的广告和渠道投入,成为一匹黑马。

2015年,在面膜市场萎靡不振的当下,一叶强势进入面膜市场,短短两年时间,斥资数十亿广告费,赞助《天天向上》《火星情报局》《择天记》等热门综艺、电视剧,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很长一段时间几乎被一叶垄断。此外,一叶还实行扁平化管理,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解决,不再向上汇报;聘请宝洁前研发高管,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尽管投入巨大,但产品上市17个月后就扭亏为盈。

“一叶面膜2017年上半年实现零售额25亿、回款9.2亿,是明治巅峰时期2013年上半年销售额的两倍多。”吕毅雄曾在微信朋友圈公开过这组数据。

尚美并非唯一一家看中面膜商机的本土化妆品企业,借助母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雄厚的资金支持,更多本土企业也想在面膜市场分一杯羹。

△本土企业面膜品牌/产品(不完全统计)

大公司纷纷布局面膜品类,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因此面膜品牌(包括本土企业的面膜品类)需要更多花样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2016年底,贝好推出第一款不含防腐剂的面膜,在行业内引起轰动。此后,面膜新品类陆续出现在市场上。

△OOZOO胶囊面膜

△Aquvo安瓿精华面膜

《2017面膜发展趋势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虽然片状面膜仍占据最大市场份额,但其增速已连续三年下滑,而一些新型面膜却保持着高速增长,如撕拉式面膜同比增长86%,泥状面膜同比增长42%。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这几种面膜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销售额分别占到2.5%和4.7%。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经历了大洗牌的动荡时期,中国面膜市场依然保持了增长态势。英敏特相关报告显示:自2012年起,中国市场面膜品类开始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30%;截至2015年底,中国面膜零售总额已达100亿元。

随着面膜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本也逐渐注意到了这块大蛋糕。

去年底,御泥坊母公司御家汇顺利通过审核,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审核的主营面膜企业。此后,同样以电商起家的魔法世家被中路股份看中。今年1月,中路股份宣布以15倍溢价56亿元收购魔法世家100%股权。不过,最新进展尚未公开。

上述诗巫集团也在四周年大会上正式宣布,获得国际风险投资公司赛富基金(SAIF )5000万的战略投资。

回顾面膜在中国市场短短五六年的发展,代表着一个新生事物诞生的过程。

从代表性品牌的崛起,到小品牌、新品牌的粗放式增长,再到如今特色面膜品牌、大品牌的布局逐渐稳定。面膜市场的竞争也从原来靠促销、打折等人为的拉动,逐渐回归到更高层次的产品、文化等品牌的竞争。渠道的竞争、资本的加入,也让这个战场变得更加残酷。面膜市场的升级、转型、迭代,也是中国化妆品行业飞速发展的缩影,是这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市场最鲜活的例证和案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