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豪放奔放,想象力丰富,被后人尊为“诗仙”,就连对唐诗不感兴趣的人,也能随口吟诵:“天生我材必有用,倾尽家财亦复如是。”
李白的一生充满自信,他似乎永远不知疲倦,总是精力充沛,有一颗玩乐的心,有一颗自由无拘的灵魂。“人生得意,当尽兴而乐,莫让金盏对月白。”其实,李白在快乐的时候尽情享受,在不快乐的时候,就创造“快乐”来享受。唐玄宗召见他时,他兴致勃勃地说:“笑天而出,岂为一株野草!”当他被同僚排挤离开长安,未能实现抱负时,他说:“乘风破浪,直挂云霄渡海,必有一日。”他胸怀大志。
但李白的伟大成就来自于他的个性,超凡的自信,崇尚个性,与诸侯平等,傲骨之气,也正因如此,李白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悲剧。
李白有着远大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当皇帝的辅佐官、皇帝的老师,他不愿意走平凡的路,从基层的小官做起,不愿意参加科举,希望能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盛唐时期,文人常常用请帖、自荐的方式,向达官贵人自荐,以求得他们的赏识。李白有时为了方便,也会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话,但他骨子里有文人的骄傲,不愿为了讨好达官贵人而牺牲自己洒脱率直的性格。“岂可低头侍奉达官贵人,不自得其乐?”道出了历代文人的骨气。
直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才得到唐玄宗的诏书,这让他距离实现政治理想只有一步之遥。不过,唐玄宗封李白为翰林诗文士,并未将他用在政治上,而是看重他的才华,看重他的文学造诣和文学价值,才将他选入仕途。
在李白的心目中,整个唐朝都在为他实现远大抱负做准备。“除了我,还有谁呢?”他不想安于现状,做一个舒适的奴仆。由于种种原因,李白在长安的逗留并不顺利。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赐给李白大量金银作为路费,将他送回国。史书记载:“赐金而放。”
离开长安后,李白继续流浪的生活。他的理想并没有改变,甚至刺激他坚持政治生涯。“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贸然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军队,造成了重大的个人悲剧。
还未等李白施展才华,永王李璘的军队便溃败而分崩离析。李白被囚禁,孤独和怨恨笼罩着诗人的内心。在官员宋哲思和崔焕的努力下,李白被释放,后来进入幕府。此时的李白仿佛浴火重生,政治前途似乎又一片光明,但另一场新的人生磨难正在等待着他。
唐朝收复长安、洛阳后,对投降叛军或担任伪官的官员进行了政治清洗。李白参与了永王李璘的叛乱,是朝中叛军的一员。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他被判流放夜郎。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关中大旱,朝廷宣布大赦,当时已经58岁的李白得知消息,欣喜若狂,在途中写下了《早出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似乎预示着诗人坎坷的人生和艰难的时局。“轻舟过万重山”,原本生活一团糟,前途一片黯淡的李白,突然感到阳光照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李白一生历经磨难,悲剧人生成为古代诗歌史上最光辉的风景。像一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他对国计民生、功名利禄的无尽追求。他一生活在幻想与理想之中,活在对人生理想的执着与信心之中。
他的生命过程和每一种生存现状都生动鲜活,诗和酒是他情感宣泄的对象。千百年来,李白就这样千回百转,悲哀中嚎叫,激昂中歌唱。李白独特,一生坎坷,却创作出伟大的诗篇。这就是李白的魅力。
运用诗意的构思:
诗人李白的一生充满欢乐,他自信无比,活得快乐无比。“人生得意,当尽兴而归,莫让金盏月空。”
李白自视甚高,充满“生来有才,必有用,倾家荡产也要还”的自信,他热切追求自己的理想,满怀文人的骄傲。“我怎能低头侍奉权贵,这样我岂能不快乐!”他渴望建功立业却未能如愿。直到皇帝召见,李白的理想才触手可及。“我笑天而去,岂能为一株野草!”他的自信可见一斑。然而他“除了我还有谁”的性格最终遭到排挤,他阴差阳错离开长安,投身永王军,身陷囹圄,感叹“人生岔路多,我如今在何处?”李白始终乐观自信,即使困难重重,他也鼓励自己“乘风破浪,扬帆过海,总有一日。”
入狱、出狱、流放,历尽艰辛后,听到赦免的消息,他欣喜若狂,立即出发。“两岸猿声啼不绝,轻舟过万重山。”李白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