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的隐逸人生

日期: 2024-06-06 03:04:48|浏览: 91|编号: 5259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约365—427年)。字元良,后改谦。因家中有五棵柳树,人称“五柳先生”。私谥“静节”(是死后友人私赐,非朝廷颁赐,故称私谥)。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星子)人,出身贫寒官宦之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功臣,战功卓著,曾任大元帅、八州都督、荆江总督、长沙公等职。祖父陶茂、父亲陶懿均任太守。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历任江州司空、建威军事长官、真君军事长官、彭泽县令等职,后辞官归隐,后人称他为静节先生。有《陶渊明文集》记载。他的隐逸文化,大体风格有三:一柔,二淡,三疏。他幼时家道衰微,九岁丧父,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寄居在外祖父孟嘉家中。孟嘉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无事无事,不夸年岁,喜怒无常,好饮酒,从不醉,醉到忘却一切,若无人在旁。”——《晋征西将军前主簿孟复钧传》。 元明“处世处事,都效法外祖父的榜样。”——戴勤礼说。后来,他的性格修养,也十分像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中藏书甚丰,为他阅读古书、了解历史提供了条件。在士人以《庄子》、《老子》为主教,排斥《六经》的晋代,他不仅像一般文人一样研读《老子》、《庄子》,还研读儒家的《六经》和文史神话等“奇书”。时代思想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志向远大,志向远大,志趣相投”和“生性好山好水”两种不同的情趣。

[1]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志在天下,志在长空”的雄心壮志(《杂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救民”的愿望,被任命为江州司空。当时,贵族制度森严,他又出身平民,受人瞧不起。他觉得“不堪官职,不几日便辞官”(《晋书·陶潜传》)。他辞官回乡后,国家又召他做太史,他婉言谢绝。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成为桓玄的部下。当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正虎视眈眈,想趁机篡夺东晋政权。 他当然不愿意跟随桓玄,成为这个野心勃勃的人的心腹。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怎能离开这里,去荆西遥远的地方呢?”(《辛丑七月夜行江陵途中途渡口》)他后悔为桓玄效力。“我久在漂泊,思念出生地,怎能溺死在世间呢?”——《庚子五月归京诗二首,桂林风阻》对任人摆布的官场生活深感叹息。隆安五年冬,因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元兴元年(402)正月,桓玄起兵反朝,攻入建康,夺取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元兴二年,桓玄公然篡夺建康帝位,改国号为楚,囚禁安帝于浔阳。他在家乡务农自食其力,闭门高歌:“卧于门下,远离尘嚣。回首望去无人知晓,日间常闭大门。”不屑谈论桓玄称帝一事。元兴三年,监军将军、下邳太守刘裕会同刘毅、何无忌等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镇压桓平叛乱。桓玄兵败西逃,带着囚禁在浔阳的安帝到江陵,离家出走,投奔刘裕,任武官(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克建康后,加入刘裕麾下参谋)。 刘裕率军东征桓玄时,模仿田畴忠心效忠东汉的故事,乔装驾车。

陶渊明的手迹

他假扮为私人,冒险前往建康,向刘裕报告了桓玄挟持安帝于江陵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了自己反叛篡位的愿望。他大喜,作诗一首,以表志向:“四十而无名,故不畏惧。油我名车,鞭我名马。虽远在千里之外,谁敢不来!”——《荣木》第四回。刘裕入建康后,风采也颇为不凡。东晋政治早已被“百官废用”的根深蒂固的现象所腐蚀。刘裕“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先以威严整顿(预先颁布威严禁令)后,“国内外百官皆庄重奉公,风俗顿时改观”。他的性格、才华、政绩与陶侃颇为相似,曾对其颇有好感。 然而,他参军不久,就看到刘裕为了清除异己,杀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奎全家和无辜的王裕父子,并凭个人感情任用了人人都认为应该杀的桓玄亲信王实为尚书、扬州刺史重臣。这些阴暗现象令他大失所望。他在《初为真君武官,过曲靖阿曲波》诗中写道:“眼厌异山川,心思思居山水间”,“唯凭变迁,终归半生庵”。于是他辞官隐居,义熙元年(405),调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军中,任建威军校尉。 三月,他奉命到建康代刘敬宣递交辞呈。刘敬宣离任后,他也辞去了职务。同年秋天,他的叔父陶奎推荐他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后,他见到了旬阳县驿使,属下说:“你应当系腰带迎接他。”他叹息道:“我怎能为了几碗饭而向一个村童叩头呢?”然后递上印章,辞去了职务。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十三年的官宦生涯就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了实现“救民”的理想抱负,不断尝试、不断失望、最后绝望的十三年。最后,他写下了《还乡》一文,以表明他决裂与上层统治阶级、不被世俗所腐化的决心。

陶渊明还乡图(5张) 陶渊明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因住处前栽有五株柳树,人称五柳先生。其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于清贫,谦卑自处。“夫前耕田,妻后锄地”,共同劳作谋生,与劳动人民日益亲近,关系密切。回到乡间,生活尚好。“宅地十余亩,茅草屋八九间,榆柳荫蔽后檐,桃李林立堂前”。陶渊明喜爱菊花,家中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仍盛行。他嗜酒,一喝酒就会醉。朋友来访,不管贫富,只要家里有酒,他都会陪喝。他先喝醉,然后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你去吧。”义熙四年,他在上井(今德安县吴山乡蔡河村)的住所失火,他便迁居离里(今德安县吴山乡离里陶村),生活艰难。若遇丰收,他便“开开心心的春酒,采摘我园里的蔬菜”。若遇灾年,“夏日,饥寒交迫,夜宿一排棉被里。” 义熙末年,有一位老农清晨敲门,端着酒来劝他做官:“破檐下,童子守门,

我不配高高在上。世间满是随波逐流(不分是非),但愿你也陷在泥沼里(指与众人同舟共济)。”他回答道:“我深感父亲所说,我的性情与人不合。诚可学驯缰绳,但又怎能违背自己的意愿呢?大家共饮此杯,我无可回头。”——《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婉拒了老农的劝告。晚年,他的生活日渐贫困,一些朋友主动送钱来救济他,有时他实在忍不住,便到他们家里去借钱。他的老友颜延之是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的石安县太守,路过旬阳时,每天都到他家喝酒。 临行前,他留下两万钱财,全部送到酒楼,一饮而尽。但他要求借款或接受援助,都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看望。这时,他已病得饥肠辘辘,连日不能下床。檀道济劝他:“智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来。如今你生在文明世界,何必受这么多的苦呢?”他说:“我怎敢奢望做智者,我的志向还不够高。”檀道济奉上梁山上的肉,他却挥手拒绝。辞官回乡后,他过着清贫的农村生活,一连过了22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忠于祖国的决心却愈发坚定。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在他神志尚清醒的时候,他为自己写了三首挽歌,第三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死又有何说?身自葬山中”,可见他看待死亡的态度是那么的坦然自然。公元427年,陶渊明在人生63年之后逝世(陶渊明的生卒年尚待考证,因此这里的63年也尚待考证),葬于今江西九江县与星子县交界绵阳山脚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如今,陶渊明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三块碑组成,中间为楷书“晋人静节陶公先生之墓”,左侧为墓志铭,右侧为“归田归乡”。 为清乾隆元年由陶氏后裔所建。[2]

编辑本段撤退原因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祖”,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新的高度。从古至今,许多人喜爱陶渊明隐居简居、投身田园的人生哲学和超凡脱俗、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以及淡泊悠远、静谧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也研究分析陶渊明退隐田园、过隐逸生活的原因。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对此进行探讨。

原因之一

桃花源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风和儒家经典的熏陶,便有济世济民之志。然而由于宗族制度的存在,出身寒微的人无法突破宗族对高官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难以实现,他的理想梦注定要破灭。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但一生都只是祭酒、参军、县令这样的小官。他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反而为了讨好一些官员,不得不放低志向,自甘堕落。到了39岁的时候,多年的历练已经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农耕自给,追求心灵的宁静淡泊,之后又做了彭泽县令。 因为不甘为几粒米而低头,在任八十多天后便辞职。从此,他结束了仕途上的努力和之前的犹豫,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退隐田园的道路。41岁退隐田园后,陶渊明真正享受到了“远乡暖暖,村落炊烟袅袅,深巷犬吠,桑树梢头鸡啼”的田园乐趣。然而,出身书香门第的陶渊明,终究不是一个好农民,“南田荒垦”的辛苦,未必能让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陶渊明44岁时,一场灾祸,让他家道中落。 那年夏天,诗人笔下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屋十余亩,茅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毁,全家只得流落舟中,靠亲朋好友的接济度日。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人生已近于绝望。他的处境在《应景作》一诗中有所体现:“少时家贫,老时更饿。豆麦令人羡慕,谁敢羡慕甘美肥美!”元嘉四年(427),诗人贫病交加。 在其《挽歌》第二首中,诗人对死后“满腹而无思念”的幻想,读来令人心碎:“往日无酒可饮,如今只剩空杯。春酒生蚁,何时再尝?前桌菜色满,亲友在旁哭。”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63岁的陶渊明从容逝世。

原因 2

静洁先生画像

关于陶渊明的仕途与归隐,人们习惯从社会环境的崇尚隐逸和陶渊明的内儒外道两个方面来解释。其实,聚焦陶渊明的五次仕途,从历史、具体的角度分析他为什么选择归隐、隐逸,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见解。归根结底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的天性,二是社会现实。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清雅是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天性。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时代,政治上的篡位和杀戮,使立志避祸的文人很容易养成隐士性格。陶渊明隐士气质的形成,应该说与东晋文人羡慕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大势有关。 正是这种崇尚自然、闲适自在的天资,使他无法“为了几碗饭而向村童叩头”,最终辞官归田。他写了《归田》一文,文中他非常坦白地说,自己出任县令,是因为生计所迫;辞职是因为“性情天成,非劳苦所致,违心而行,必受饥寒之苦”。他这种超脱的性格,使他宁可饿死,也不愿违心地在官场上讨好上级。在《归园归田》中,诗人唱道:“我从小对世事无兴趣,生性爱丘陵山川。误入罗网,一去三十年。笼中鸟思旧林,池中鱼思旧塘。”“关笼已久,终于可以回归自然了。” 短短几句话,他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性情天成”,“生性好山好水”,视仕途为牢笼的陶渊明最终辞官归隐,抛开尘世,回归自然。

陶渊明的退隐田园,不仅要结合他直爽的性格来考虑,还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和仕途来考虑。他的出入世故,可以说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然最终被罢官还田,但他年少时就有了立功、利世的想法。在《饮酒》《杂诗》等诗中,他曾说:“少年少有为事,喜游六经”,“志在万里游天下,志在远飞”,“少时刚猛凌厉,抚剑独游”,可见他一开始并没有离开世故的想法。他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官宦之家,是开国功臣的后代,也希望在仕途上有所进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然而他所生活的东晋末年局势动荡:皇室内部的斗争和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导致血腥的杀戮甚至激烈的斗殴。这种社会动荡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也引起了社会上层的严重不安。这迫使陶渊明的政治抱负不得不降低。加之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一切肮脏血腥的阴谋都被伪装成崇高的道德,这让性格诚恳的陶渊明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29岁的陶渊明初入仕,到42岁辞官归隐,一共十三年。在这期间,陶渊明始终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与斗争之中,这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有所体现。 在《辛丑七月出游,回江陵夜行沱口》等诗中,他感叹:“何以离此地而远去西京”、“日月抛人,有志者不聘”,诗中蕴含了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凉,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是否归隐田园也曾有过痛苦的犹豫与踌躇,但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遁四海”的猛烈野心,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后的出路——归隐田园。所以,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所致,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结果。

原因 3

陶渊明《品菊图》 明 张凤

从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隐居不同于东晋其他隐士以隐居来获取功名利禄,他是真正的隐士,是人生的选择,是对于“天下浊流”和“人人皆醉我独醒”的厌恶。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他身为国酒长,却不堪官职,没几天就辞官了。后来又在桓玄、刘裕、刘敬宣手下做官,最后在彭泽做官八十多天,因不愿为了五斗米向当地恶人低头,毅然辞官归田。后来有人劝他再为刘宋效命,但他宁愿贫病交加,也不愿再涉足官场。可以说,陶渊明的隐居是真实而朴实的。 在《归园》《田间饮酒》等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退隐之后的生活。“白日关上木门,饮酒忘却世俗,有时与乡里人相逢,在草丛中漫步,相逢时,谈论桑麻的生长。”“家宅十余亩,茅草屋八九间。”“远村烟云,村里炊烟萦绕,深巷犬吠,桑树顶鸡鸣。”“我把家建在人间,却不见车马喧嚣。问君何以如此,心远处处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别人看不起的村落、平凡的事物、田园生活,在诗人笔下却如此美好、如此宁静,格外亲切。 退隐之后,陶渊明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走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使他的田园诗更加富有劳动生活气息。《癸卯立春思左田社》、《归园田间》、《庚戌九月中旬西田早稻收》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昔闻南稻,当年不耕。既有长年空荡荡的人家,怎能不避春日热闹?清晨装车上路,开工。”《癸卯》“南山脚下种豆,草茂豆芽稀疏。清晨起清耕荒地,月色里捧锄头回家。” “起春理常务,年年功业可观。清晨出门辛勤劳作,天天有人挑担回来。”“文元昌如此,自叹其亲耕田,也没什么。”在早出晚归的辛苦劳作中,体现了诗人与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诗人与劳动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加真挚:“我们同回家,一壶酒侍邻”,“有时到村里去,一起在草丛里散步,相见时,不谈别的,只谈桑麻长势”,“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清晨,听见敲门声,翻衣去开门。问是谁,农夫有好心思。远远看见壶酒在等我,他疑我与时俱进。”从这些诗句中,读者可以看到,在这种悠闲的田园生活中,诗人的心境自然平和,达到了精神境界的真正和谐,这才是真正的隐逸。

陶渊明(约365—427年),又名元良,字潜,号静节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星子县)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散文家,汉族。(《诗经》云:“陶渊明,字元良,浔阳柴桑人。”)因在家旁栽植五株柳树(未考证),故称五柳先生。谥号静节居士。宜丰县城塘镇秀溪村人。宋《通志·太平寰宇记》记载陶渊明“始居宜丰”。旧宜丰地图集亦有此说。 陶渊明二十九岁移居柴桑,任江州司空、真君武官,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侍奉权贵,辞去官职,隐居黎里(今星子县境内)。五十二岁,携幼子陶同回到宜丰故里。四年后,回到旬阳,死于柴桑。陶同留守故里。如今修溪、城塘镇顾村等地的陶姓人,都是陶同后裔。 历代方志均记载宜峰有陶渊明的遗迹和纪念建筑,如南山、留寨、聚轩、东篱、洗墨池、藏树廊、古里桥、静界桥、窝公桥、书笑台、浮石湾、固原石、醉窝石、元明洞、独树堂、静界寺等。

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儒家教育,对人生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救民”的抱负。29岁起,历任江州祭酒、真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对当时土家族地主掌权的黑暗现实感到不满,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甘“为五斗米折腰”,仅任八十多天便辞官回家,写下《归田赋》,阐明初衷。从此“自耕自食”,直至63岁贫病交加而死。他善诗善歌,诗中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场景。 其中,优秀作品中既隐含着他对腐败统治集团的憎恨,不愿随波逐流,又有“人生无常”、“随缘随性”等消极思想。另一类诗文,如《荆轲咏》等,则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情慷慨。最著名的散文是《桃花源记》,他用客观的叙述手法,虚构了一些情节,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陶渊明的诗文风格质朴爽朗,语言朴实自然,极其精炼。有《陶渊明文集》。

Tao (365-427)是Jin和Song 的散文作家和散文Ather Tao Kan是东部王朝的创始英雄。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陶王(Tao )的第17年,当时他的父亲早就去世了。

(405)41岁,返回乡村的时期,从Yixi(406)的第二年,Jin皇帝(Yixi)到(427)(427)的歌曲(427),他在乡村又有20多年的时间。 Ter诗和116个五个字符的诗。唐朝,甚至被视为“诗歌的基本原则”。

100多年来,小汤收集了他的死后作品,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并汇集了“陶元的收集作品”。

8卷,后来撰写了序言和传记。 9卷版本。 主要的是:Zeng的诗歌和散文的两卷版本,在 的第三年中出版,并在Qing 的复印件中出版了10卷的;

8卷,在南方的歌曲王朝中,若o的《淡淡的翻译》中的五卷集合在“ 72 Han and Wei诗歌”中,是Jiao的译本。南方的王朝。 现代Gu Zhi的“对Tao 的诗的注释”具有“ Yulou ”版本和“ Five”版本,后者被称为“ Tao 的诗歌注释权威版”。

Tao (352或365-427),(也称为Qian)的名字被称为“ ”,被称为先生,他是的先生。

他担任江苏的首席牧师,江苏的军官,的军官,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彭兹县的裁判官。

附加信息:

不要鞠躬几块银:

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拒绝进食的故事,以保护他们的个性和正直。

陶恩明(Tao )是后期朝鲜王朝的伟大诗人,是一个著名人物的后裔。

此外,他是直立的,诚实的和正直的,因此他不愿意与强大的咖喱粉对。

为了生存,Tao 首先在该州担任次要官员,但他很快就辞职并返回家园,因为他无法忍受官员的不良习俗,以便为了谋生,他依次以低级的官员职位工作,有时会隐藏起来,有时是官员。

Tao 在Yixi的第一年(405)担任官员。

有人告诉陶恩(Tao Yuan),他们是由高级当局派遣的,他应该整齐而尊重地打招呼,向他们打招呼。

在这句话之后,他从正式职位上辞职,回家了。

之后,他在农田中曾在农田中反复灾难并在众议院大火,他的家人的财务状况越来越糟,但他不愿接受官方的薪水,甚至拒绝接受曾经宣布的米饭,但他拒绝接受官方的薪水,因此他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

Tao 在贫困和生病中去世。

在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学宝藏时,他还以“不弯腰少量稻米”的崇高特征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宝藏。

Tao (352或365-427),(也称为Qian)的名字被称为“ ”,被称为先生,他是的先生。

他担任江苏的首席牧师,江苏的军官,的军官,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彭兹县的裁判官。

附加信息:

不要鞠躬几块银:

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拒绝进食的故事,以保护他们的个性和正直。

陶恩明(Tao )是后期朝鲜王朝的伟大诗人,是一个著名人物的后裔。

此外,他是直立的,诚实的和正直的,因此他不愿意与强大的咖喱粉对。

为了生存,Tao 首先在该州担任次要官员,但他很快就辞职并返回家园,因为他无法忍受官员的不良习俗,以便为了谋生,他依次以低级的官员职位工作,有时会隐藏起来,有时是官员。

Tao 在Yixi的第一年(405)担任官员。

有人告诉陶恩(Tao Yuan),他们是由高级当局派遣的,他应该整齐而尊重地打招呼,向他们打招呼。

在这句话之后,他从正式职位上辞职,回家了。

之后,他在农田中曾在农田中反复灾难并在众议院大火,他的家人的财务状况越来越糟,但他不愿接受官方的薪水,甚至拒绝接受曾经宣布的米饭,但他拒绝接受官方的薪水,因此他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

Tao 在贫困和生病中去世。

在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学宝藏时,他还以“不弯腰少量稻米”的崇高特征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宝藏。

Tao (352或365-427),也被称为,和“ Wuliu先生”,被称为“ ”李韦的军官,的军官和彭尔县的裁判官。

陶恩明(Tao )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官员。

当他年轻时,他八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与母亲和妹妹一起生活。他很高兴他忘记了一切,好像没有人在周围。他有阅读古书籍并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金王朝中,当学者们将“ ”和“ Laozi”视为主要教义,并拒绝了“六个经典”,他不仅研究了“ Laozi”和“ ”,例如普通文字,还研究了“六个经典”的兴士其和“奇怪的书籍”,例如文学和经历了我的概念,并构成了我的范围,并有所作为。 ISM,并培养了两个不同的兴趣:“环游世界的野心”和“对山脉和山丘的热爱”。

1 (365-427),的本地人,东方的王朝,被称为,Qian,他在世界上被称为先生,他是著名的诗人。世代相传的祖先。”

在陶恩明的田园诗中,他对肮脏的现实和对安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到厌恶。

由于他的实际工作经历,他的诗充满了工人的喜悦,并表达了只有工人才能感受到的思想和感受。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重返诗歌,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除了牧民诗歌外,陶元还写了诗歌赞美战士,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和负面逃避现实的诗,这表明了他诗意的思想的复杂性。

Tao 的诗歌主要是基于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的。

2 Tao (365-427),也称为Qian和,是的本地人,(现为,)。

他出生于东部的王朝,当时他雄心勃勃,当时他是雄心勃勃的。 “为自己的支持耕种”。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