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陶渊明创立“田园诗派”以来,这种贴近自然的清新文风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代表,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
许多作家受到陶诗的影响,转向自然风格。 其中有著名文学家,作品有陶渊明、鲍照、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韦应物、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元好问、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赵孟、顾炎武等。
唐代以来的王维、苏轼是“陶迷”的代表人物。
王维的作品中,有12首诗提到陶渊明,苏轼有7首诗提到陶渊明,可见偶像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远。
陶渊明画像
王伟:“义异而道同”
王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善于写表现天人合一的作品。
同时,王维又虔诚地信奉佛教和道教思想,因此他的作品也流露出与陶渊明相似的静谧风格,他也被誉为“诗佛同体”。
其实,陶渊明与王维作品最大的不同,源于两人不同的经历。
王维生于盛唐,历任武则天、唐玄宗、肃宗三朝皇帝,年少成名,仕途顺遂,曾任宰相,后辞官归隐,笃信佛道。
他的一生境遇可谓一帆风顺,功成名就,心安理得,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平和的气氛,这与陶诗中“破茧而出”的升华不同。
王维画像
尽管如此,在王维的作品中,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对陶渊明宁静生活的欣赏。
寒山复绿,秋水潺潺。木门外拄杖,听风蝉鸣。渡头夕阳西下,村落炊烟。轮到解语醉了,在吴流面前狂歌。
看来,王维的作品这种由景入情,进而抒发情感,情景交融的写法,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想象,在不同的时代会出现。对于王维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是一种启示。这种自立自强、无拘无束的心境,其实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也正因为如此,在王维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对陶渊明诗文的喜爱;他常常把自己置于陶诗的语境中,仿佛自己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人物,充满了真挚、惬意的情感。
王维画像
王维诗歌除了与自然的互动之外,还透露出浓郁的佛教思想,与陶渊明的诗风相似——都是从身边的事物出发,经过“天人合一”的互动,进而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苏轼:“深愧元明”
东坡先生是一位大文豪,自青年时期做官以来,一直不负众望,屡遭贬谪,甚至丢掉了性命,因此在他的一生历程中,他经历了青年时期的雄心壮志,中年时期的朝廷险恶,晚年时期的安宁。
其实,苏轼的人生经历与陶渊明的心境变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读陶渊明的作品,感悟满怀,别具情趣。
苏轼画像
在苏轼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对陶渊明辞官隐居的羡慕之情——他羡慕陶渊明“早识早悟”,也说自己多年的仕途是“一场大梦”,因此他更加惊叹陶渊明对人生道理的领悟。
西山烟雨卷起薄帘,北窗星光落于短檐,不但江天浩瀚,地界亦远,一如陶潜。
苏轼青年时期和陶渊明很相似,都怀揣着远大理想,胸怀大志,但苏轼比陶渊明幸运,二十出头便入仕,得到欧阳修的赏识,进入朝廷。
可惜苏轼的朝廷生涯并不顺利,就在他即将展现才华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便回乡守丧三年。这三年,朝廷的权力中心已经从赏识他的欧阳修转移到了力图变法的王安石身上。
欧阳修像
随后的岁月,苏轼经历了党争、乌台诗案,又被贬黄州、徽州、儋州等地,几年之间,他心中有了不同的想法,不再执着于人事变迁而转向自然的演变,终于体会到了陶渊明诗歌的意境。
这么多年的争斗与竞争,原来不过是一阵烟而已!
人只有学会放下,世界才会更广阔,所以苏轼贬谪之后的作品,才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是一种与自然合一的态度,只有此时,万物才会呈现出一种平和、无争的状态。
归来之时,北堂已黑,细小的萤火虫一只只飞来飞去。在这烦恼的生活中,我竟有片刻的宁静。鸢儿后悔之前笑过,黄狗伤心晚悟。若不是陶静洁,谁又能懂这份闲情逸致?
苏轼经历了大半生的路程之后,才体会到陶渊明诗歌的魅力,读懂了陶渊明作品中隽永的话语,意识到陶渊明的个性确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毫无造作。
我们来看看苏轼的自言自语:
“我确实有这个病,只是没有早点发现……所以我对元明感到深深的愧疚,我晚年要效仿他!”
苏轼画像
玲珑说道
陶诗虽然流传千余年,但其影响力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醇厚,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被人遗忘。
无论是《五柳先生》中的“柳”,还是《东篱下采菊》中的“菊”,抑或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记”,它们都已经成为人们心中具体的存在,成为一种无须解释便可理解的精神的代表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