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外交家黄镇:三个首任、两个美称,27 年外交生涯的传奇人生

日期: 2024-06-06 21:04:51|浏览: 97|编号: 5268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文/陈晖

2013年7月11日,20集大型历史电视剧《外交官黄镇》开播,这是中国首批12位“总大使”中独一无二的荣誉。

外交官黄震有三个第一:中国首任驻匈牙利大使、中国首任驻法国大使、中国首任驻美国联络处主任,他还有两个美丽的头衔:“总大使”和“画家大使”。

三个头衔和两个荣誉称号,基本上概括了黄镇的军事生涯、艺术生涯和外交生涯。

黄震一生从事外交工作27年,曾任中国驻匈牙利大使(兼任阿尔巴尼亚外交)、驻印尼大使、驻法国大使、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等,在国外各个领导岗位上都表现出色,令人钦佩。

1、陈毅曾作诗称赞黄震:“黄震有三绝:书、画、诗。”

“总大使”黄镇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后来担任文化部长。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文武双全”。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曾写诗称赞他:“黄镇有三绝:书法、绘画、诗文,若能多写,天下皆知。”

黄震1909年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黄山村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习绘画,师从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李苦禅等著名画家。毕业后任浮山公学美术教员,因支持进步学生被解聘。后经朋友介绍,进入冯玉祥部队,担任办事员、中尉参谋。1931年,黄震参加宁都起义,加入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为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黄震创作了巨幅油画《打破敌人的围剿》,受到毛泽东和与会代表的赞扬。同年,黄震随军长征。长征期间,他创作了独幕剧《破草鞋》,深受战士们的喜爱。他创作的《战斗骑兵歌》在红军中广为流传。长征期间,他还创作了500余幅速写、漫画,后被汇编出版为《西行画集》,成为长征期间唯一的视觉史料和珍贵艺术品。后来,他担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民间运动部主任。

1948年7月,黄震调入西柏坡军委政治部,任总政治部研究室副主任、第一研究室主任,主持设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起草多项规章制度,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开展做了基础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的黄镇。

黄镇的特殊才能,正是他用来做外交工作的。

作为一名军人,黄镇在战斗中也是一名优秀的领袖。抗日战争时期,黄镇参与了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太行军区第七、第八军分区的成立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任太行军区副政委、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黄镇任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委员。第九纵队就是后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一战成名的志愿军第十五军。当时,他和纵队司令员秦基伟一起,使第九纵队成为第二野战军的后起之秀,率部挺进伏牛山区,支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全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震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有过外交经历。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由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军三方组成的军事调解处在北京成立,下设多个小组,在各个冲突地区进行调解。太行军区副政委黄震以少将军衔任第十组(新乡组)首席代表。他与美军代表和国民党代表针锋相对,通情达理、强势克制,表现出了难得的外交才能,连美国代表白瑞德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都对他刮目相看。

凭借这些特长,黄镇是被毛泽东和周恩来选定为驻华大使的最佳人选。

2、毛泽东说:“黄镇大使的‘三个好政策’很好,很有创意。”

1952年3月,中国驻印尼大使巴曼卸任回国两年多,新任大使人选尚未确定,而国际影响巨大的“双重国籍”问题又亟待解决,周恩来对此十分忧心。

“双重国籍”是指海外华人,特别是旅居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的国籍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外国使馆曾向中国报告过这一问题,引起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重视。此时,中国正与印尼谈判解决海外华人的“双重国籍”问题。

安排印尼大使到任似乎刻不容缓。谁来出任驻印尼大使合适呢?周恩来反复筛选、比较了外交部干部和驻外大使,想到了中国第一任驻匈牙利大使黄镇。在匈牙利任职四年多的时间里,黄镇的外事工作十分出色,他和夫人成了匈共总书记拉科西夫妇的好朋友,成为匈牙利家喻户晓的好大使。周恩来的想法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

1954年12月初,黄震抵达印尼雅加达就任,递交国书时与苏加诺总统畅谈绘画与艺术,两人结下深厚友谊。黄震后来在中国印制了苏加诺的画集,这让苏加诺总统特别高兴。

◆黄镇长征期间创作的动画片《渡湘江》。

黄镇从未谈及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当时,印尼有华侨华人270多万人,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中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周恩来选择首先解决印尼华侨华人的“双重国籍”问题,意义重大。党中央批准了这个方案,以便积累经验,在东南亚其他国家推广。周恩来指定黄镇为与印尼进行“双重国籍”谈判的首席代表,为四个月后亚非会议期间与印尼外长签订《中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做准备。

1955年1月,黄镇开始与印尼谈判“双重国籍”条约。条约将于4月底签署,时间紧迫。黄镇在“双重国籍”谈判中尽了最大努力,每隔一两天就要谈上大半天,有时双方为了达成一个词,要来回谈上好几天。几个月下来,黄镇开玩笑说,自己已经成为国籍法专家了。

所谓“双重国籍”,是指一个公民同时拥有两个国籍。“双重国籍”谈判的核心是“自愿原则”,双方均无异议,但在具体问题上存在不少分歧。印尼方面更强调“归化”,对国籍选择附加若干条件,这实际上是对“自愿原则”的部分否定。

随后,黄震为打破分歧和谈判障碍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双方达成谅解和共识。黄震在谈判中提出了最经典的“三好政策”:“华侨自愿加入印尼国籍,这很好;华侨自愿保留中国国籍,这很好;华侨愿意回中国,这很好。”

陈毅外长听后,禁不住鼓掌称赞:“黄大使的‘三好政策’太棒了!”

万隆会议期间,有的国家煽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有一千多万华侨华人,是不是要搞颠覆活动?”还有的国家则提出:中国有一千多万华侨华人,他们可能利用“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事实胜于雄辩,万隆会议期间,中国与印尼签署了《关于双重国籍谈判的联合公报》和《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草案)》,中国只承认一国国籍,尊重选择国籍的“三好政策”,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毛泽东与黄镇。

中国驻印尼使领馆广泛宣传黄震同志关于华侨华人选择国籍的“三好政策”,鼓励华侨华人根据自身利益选择国籍,使印尼270万具有双重国籍的华侨华人中绝大多数选择了印尼国籍,解决了中印尼两国间历史遗留的“双重国籍”问题,从此东南亚国家的“双重国籍”问题也得到解决。

随后,毛泽东听取了周恩来、陈毅关于万隆会议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的汇报,高兴地说:“黄镇大使提出的‘三项好政策’很好,很有创意。”

3.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我是一名作家,黄大使是一名画家,我们相处得很好。”

1964年6月6日,外交部副部长黄镇向法国总统戴高乐递交国书,出任中国首任驻法国大使,开始履行中国驻法国大使职务。

与中国建交前,法国与台湾虽然未断绝外交关系,但法国在台湾的“使馆”仅维持在代办级,戴高乐也不支持“两个中国”。1959年“联合国大会”讨论“西藏问题”时,法国弃权;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与美英不同,没有公开攻击中国。

1963年10月,戴高乐派前总理福尔以私人身份访华,传达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意愿。毛泽东、周恩来亲切会见,福尔明确表示,法国14年来一直不承认中国,这是一个错误,现在是法国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了。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同意在三个月内互相任命大使。”戴高乐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突破了美国和西方势力的阻挠,使法国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作为首任驻法国大使,黄镇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保持与法国的良好关系尤为重要,这实际上就是在西方社会树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面旗帜。

黄震抵达巴黎后,立即前往爱丽舍宫向戴高乐总统递交国书。会见后,戴高乐说:“我和中国大使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我们都在自己的国家沦陷后领导抗敌战争,并取得最后胜利。我是作家,黄大使是画家。我们相处得很好。”

黄镇到法国后,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在中国大使馆举行招待会,黄镇夫人朱琳还拜会了戴高乐夫人伊冯娜·戴高乐,迅速打开了外交局面。

6月19日,戴高乐总统要去爱丽舍宫会见黄镇。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参赞张西昌说:“巴黎有100多个外交使团,戴高乐很少主动会见外国大使。”在去爱丽舍宫前,张西昌问黄镇:“你想提一下大楼问题吗?”

这是黄震到巴黎后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外交机构可以接管蒋介石政权在巴黎的“大使馆”办公楼的产权,但蒋介石政权与法国断交后,将这栋房子转让给台湾当局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总部,给中国大使馆收回这栋房子带来了困难。此外,法国驻华大使馆根据北京市政建设的需要,从东交民巷搬迁到东郊的新使馆区。法国一直不愿意归还旧房,也想用台湾的“建筑问题”来讨价还价。

黄镇摇头:“在戴高乐第一次传唤时提出这个问题,不适宜。”

黄镇和张锡昌按照预定时间抵达爱丽舍宫,戴高乐来到门口迎接:

“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

黄镇表示:“我很高兴与总统会面。”

坐下后,戴高乐说:“我们都是军人,肯定能相处得很好。”黄镇笑着说:“抗日战争时期,您在英国组织了‘自由法国’运动,为消灭德国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接下来戴高乐把话题转到越南、老挝和柬埔寨问题上。1954年,法国承认越南和老挝独立。1964年5月17日,美国派飞机轰炸老挝解放区。两人主要谈了近一个月来老挝局势。

走出爱丽舍宫后,黄镇考虑到记者的采访问题,决定说两句话:“我和戴高乐总统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是对这次会晤非常恰当的表达。

这次会议并没有提出“建设问题”,后来证明这是正确的决定。

在法三年期间,在黄镇的努力下,中法两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黄镇夫妇也与戴高乐夫妇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

1967年1月17日,戴高乐总统夫妇在爱丽舍宫举行新年招待会,黄镇大使应邀出席。招待会上,戴高乐夫人对黄镇夫人朱琳说:“我和我丈夫非常愿意来中国访问。”

朱林高兴地表示:“我们欢迎总统夫妇来华访华。”

招待会上,戴高乐主动对黄镇说:“乔治五世大道大楼的事情,我将亲自处理。”

黄镇非常高兴,连声说:“谢谢!”

三月二十日,法国外交部根据戴高乐总统的指示,把蒋介石政权在巴黎的“大使馆”办公楼和另一座“总领事馆”大楼的钥匙交给中国大使馆。

在法三年,黄震创造了良好的中法关系。中法首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创了战略对话机制;中法首次开展军事合作交流,打破了东西方阵营的禁忌;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个文化中心在巴黎成立;中法首创在对方国家举办相互文化年,埃菲尔铁塔首次染上“中国红”,随后又举办相互语言年;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双方在大国关系中发挥了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中法首先在核电、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开展合作,法国企业较早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967年7月23日,黄镇回国,他没有想到,这次新年招待会竟然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戴高乐总统。

黄镇回国后不久,就被打成“耿、黄反党集团”,1968年9月,毛泽东指示解放黄镇。

1969年5月19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召见黄镇,要他回法国,此时戴高乐已卸任。

周恩来与黄镇谈话的第二天,就离开北京前往巴黎。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80岁。

黄震向全国​​提出了唁电方案: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降半旗一天,以黄震的名义发唁电。他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主席发来令世人瞩目的唁电,对这位“不屈的反法西斯侵略、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战士”表示“诚挚的哀悼和敬意”。同时,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哀悼。

毛泽东如此尊敬戴高乐,不仅因为他在二战中的贡献,也因为他为改善中美关系所起的积极作用。1969年2月,戴高乐对尼克松说:“你现在承认中国,总比将来中国强大了,再被迫承认要好。”

1970年11月11日,黄镇大使作为中国特使出席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葬礼,并代表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向戴高乐敬献了8个花圈。

黄镇担任驻法国大使期间,不仅揭开了东西方两个大国平等交流、友好合作的历史新篇章,而且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提供了典范。

4.美国总统福特说:“我们绝对希望他回来。我们的关系非常好。”

1973年,黄震作为中国驻美国联络处首任主任赴美国工作,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也使黄震的外交生涯走向了辉煌的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外交关系陷入冰点。1971年至1972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和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震惊世界。1973年至1977年,黄镇任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打开中美两国关系大门的杰出外交家”。

中美外交关系解冻和基辛格突然访华都是从巴黎渠道开始的。通过这个渠道联络的中方代表是中国驻法国大使黄镇,美方代表是沃尔斯特将军。中美双方共沟通了两年,其中秘密接触45次,通过公开渠道接触53次。经过长期接触,美方代表沃尔斯特将军神秘地来到中国驻巴黎大使官邸与黄镇会面,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在大使官邸,中美双方又进行了7个月的秘密接触,其间基辛格还通过巴黎渠道4次秘密会见黄镇。会见中,黄镇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外交经验打开了美国的大门,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迎接了基辛格和尼克松的访华。

◆黄镇与基辛格。

1973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双方同意在两国首都设立联络处。这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前的特殊举措。当时,美国与台湾当局还保持“外交关系”,并设有“大使馆”。党中央对联络处主任的人选进行了慎重考虑。

时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黄镇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经毛泽东批准,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

1973年4月12日晚,黄镇赴美履新前,毛泽东与周恩来共同会见了黄镇。毛泽东直接问黄镇:“你从法国调到美国当联络处主任,是升了还是降了?”黄镇笑而不答。毛泽东幽默地说:“是,升了。联络处比大使馆还像大使馆!联络处主任也叫首长,元首也叫这个词!”毛泽东这里的“升”,是指联络处主任是部级。

1973年5月29日,黄镇率团抵美。任职之初,黄镇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他决定把工作重心放在建立与美国政府的关系上,广交各界朋友,工作局面很快打开。黄镇抵达华盛顿的当天下午,第一次与基辛格见面。他把要会见的人名单和计划访问的地方的清单交给基辛格,征求他的意见。基辛格对黄镇“热心的工作作风”表示赞赏,并当场告诉黄镇:“你想见谁都可以见”,“除了核武器试验场,哪里都可以去”。基辛格还说:如果有重要的事情要谈,随时可以找他或者尼克松。

5月30日,尼克松总统会见黄镇。此后的一个月内,黄镇频繁会见、接触美国高层领导人。尼克松、基辛格等与黄镇见面达6次之多,通报有关情况。

7月6日,尼克松邀请黄镇夫妇到“西方白宫”参观,并安排总统专机来接。总统专机从华盛顿军用机场起飞时,一名安全官员开玩笑说:“黄镇大使,你现在可以拿起话筒,向美军发号施令了,就像尼克松总统一样。”众人哄堂大笑。

◆黄镇夫妇出席外事活动。

当黄镇夫妇乘坐的直升机降落在西白宫前的草坪上时,尼克松亲自驾驶高尔夫球车来迎接客人,并站在门口迎接。尼克松总统还在与黄镇夫妇的合影上签名:“向黄镇大使致以热烈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1973年10月,黄镇邀请基辛格到中国驻美联络处做客。其他嘉宾还有众议院议长艾伯特、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福特夫妇、副国务卿拉什、总统安全事务副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将军、著名记者艾尔索普、雷斯顿、蔡尔兹以及中国驻华联络处首任主任布鲁斯大使夫人等30余人。基辛格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出席任何使馆晚宴,他认为不应该立下这条规矩,否则“他就得在华盛顿150个使馆里跑来跑去”。黄镇幽默地回答:“我们不是使馆,是联络处。”基辛格也幽默地说:“是的,我接受华盛顿联络处的一切邀请。”从此,基辛格成了联络处的常客。 美方还为联络处开通了直通白宫的热线电话,礼遇之高,实属“非大使馆莫属”。

1974年8月20日,尼克松已经卸任,黄震夫妇专程到圣克莱门特看望尼克松夫妇,转达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这位老朋友的问候,并表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尼克松先生为开辟中美关系所作的贡献。黄震夫妇的来访让尼克松夫妇深受感动。

黄镇领导的驻美联络处有力地促进了中美两国经济界的相互联系和了解。据不完全统计,仅1977年6月至11月,中国赴美代表团就多达13个,除官方外,民间企业主要参加春秋两季的广交会。联络处成立前,中美之间只有少量的间接贸易,1972年,中美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5600万美元,其中我国自美进口4600万美元,对美出口1000万美元。到黄镇卸任的1977年,中美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升至3亿多美元,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增至1.79亿美元。

◆邓小平与黄镇夫妇(右)。

黄镇在美国任职期间,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后期。当时,“四人帮”经常干扰中国驻美联络处的工作,给黄镇的工作带来很多困难。1975年,“四人帮”又处处干扰联络处的工作,往联络处泼脏水,处处刁难黄镇,使他的工作难以开展。

黄镇随即电报国内辞职,但未获回音。黄镇随后直接电告毛泽东、周恩来:“鉴于联络处某些情况,本人工作难以继续。因此,经再三考虑,为使联络处这一贯彻主席伟大战略方针的机构工作不受任何影响,特请求调动本人工作。”

1975年12月,美国总统福特访华,12月2日,黄镇陪同福特总统和国务卿基辛格会见毛泽东。

在会议上,询问Huang Zhen的辞职。美国Zhen点点头:“坚决实施主席的指示。”毛泽东对所有人说:“这些人对他有一些意见。没有直接告诉我,但让福特说话……”毛泽东说话后,黄Zen撤回了他的辞职信,并与妻子朱林一起回到了美国的联络办公室继续工作。 直到1977年12月,中央政府将黄Zhen转移回中国,并担任中央宣传部的第一任副部长,同时担任文化部长,外交事务委员会党派秘书兼局长。

在美国在美国的近五年期间,忠实地实施了由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提出的外交界限和政策,他的丰富实践经验,出色的外交技巧,坦率的方式与事物的交往,他与政府的各个方面的人进行了广泛的恋爱关系,以促进反对派和互惠互利,并促进中国人的友谊,并促进了中国人的友谊,并促进了中国的友谊。

Huang Zhen从事外交工作27年,Zhou Enlai称赞他“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黄恩于1989年12月11日去世,享年80岁da。

本文最初来自“政党历史收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