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老教授与我谈二战及犹太民族音乐,感受灰暗年代的痛楚

日期: 2024-06-10 22:08:01|浏览: 100|编号: 5317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我认识的第一个犹太人是以色列某研究所的老教授,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大概六七年前,他来我单位做客,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里待了两个星期。因为对古典音乐的共同兴趣,我们成了不分年龄的挚友。后来,他几乎每年都来上海,我们每次都会见面。

这位老人原籍英国伦敦,战后以色列建国,他去了以色列。我跟他聊二战的时候,他说当时自己太年轻了。他的父亲是商人,为英国陆军做后勤工作,弟弟则加入了英国空军。他的妻子是波兰犹太人。我跟他聊起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他说里面引用了犹太民间音乐的元素。这是一首非常抒情、温柔、悲伤的主题曲。忧郁低沉的音调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生活无法独立的灰暗年代,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

公元初,犹太人在反抗罗马帝国的“犹太战争”中失败,许多人被迫离开故土,流散到世界各地,因此未能形成一个固定的地域性文化中心。但他们古老的文化,尤其是音乐,却在犹太教中一代代传承下来,通过口耳相传,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特色。上次他送了我一张《犹太传统旋律》的唱片,让我认识了犹太民间音乐。这张唱片是由帕尔曼和以色列爱乐乐团演奏的,是正宗的犹太传统音乐!

和老先生聊起古典音乐,特别是战后的音乐家,他非常熟悉,很多著名音乐家的音乐会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怪不得他当时在伦敦。他说他很喜欢伦敦,因为那里有很多著名的乐团。他每次来上海,都会送我CD,我也会请他喝一杯,因为他对葡萄酒很有见解。

关于犹太人最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当然是布鲁赫的大提琴与管弦乐曲《Kol 》。乐曲的主题旋律取自希伯来祈祷歌,优美动听至极。赎罪日当天,犹太人聚集在教堂里,彻夜祈祷,为一年来的罪孽赎罪。“Kol ”是祈祷词的第一句,意为“我们都发誓”。这首乐曲描述的是犹太人祈祷时的内心思绪。第一部分是慢乐章,以缓慢沉重的吟诵开始,情绪从阴郁悲伤的色彩转为庄严虔诚的信仰,稍稍激动起来。第二部分的音乐带有梦幻色彩,仿佛进入了宁静的梦境和放纵的幻想,同时也承载着对未来的虔诚祈祷和希望,在静谧冥想的氛围中结束。

20世纪初,音乐界曾出现过试图创建“犹太民族音乐流派”的潮流,其中最活跃者是作曲家E.布洛赫。布洛赫是瑞士裔美国犹太裔作曲家、指挥家。布洛赫早期作品受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的影响。移居美国后,他逐渐对犹太民族传统产生兴趣,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犹太音乐素材,形成了具有希伯来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布洛赫喜欢弦乐器,善于自由运用无调性和各种民族调式。主要作品有《以色列交响曲》、《所罗门》、《荒原之声》、《名字的主人》等。

《所罗门》是一首大提琴与管弦乐队的狂想曲,又称《希伯来狂想曲》,创作于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洛赫移居美国前,在瑞士大提琴家巴扬斯基的家中看到了巴扬斯基夫人创作的所罗门雕像,从中得到灵感,创作了这部作品。布洛赫曾这样解释这部作品:“我对犹太人的灵魂很感兴趣,那是一种复杂、充满激情、不安分的灵魂。我感觉他们在整部《圣经》中都在颤抖。犹太长老们的精神丰满和纯真,先知书中预示的暴力,犹太人对正义的狂热热爱,耶路撒冷传教士的绝望,《约伯记》中悲痛的浩瀚,《雅歌》中的感性,这一切都在我们心中,在我心中,是我们身上最美好的一部分。这一切都是我试图在心里听到的,想要在我的音乐中重现的。” 在这首作品中,布洛赫不仅用华美的管弦乐来暗示所罗门王的富足与奢华,还用独奏大提琴的细腻音色来表现这位哲学家之王。这首《所罗门》在声音上豪华华丽;在情感上则融合了神秘、紧张、巨大的悲伤与幻灭;而这两方面的结合,则凸显了音乐的犹太色彩。

布洛赫的音乐非常丰富,尽管犹太风格代表了他主要的创作方向,但这种风格并不完全承袭自古老的犹太传统,也会因作品编排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在精神。他的《善名主》意境深远、崇高,也是演奏次数最多的作品。《善名主》指的是犹太教哈西德派的创始人贝斯特。哈西德派代表18世纪东欧犹太人下层阶级中的虔诚教派,主张在祈祷中不断消灭自我,使灵魂能够直接面对上帝;并充分信赖上帝的纯洁和善意,期盼弥赛亚降临,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布洛赫给作品加了一个副标题,叫做《哈西德派生活的三幅画卷》,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组曲。第一段《忏悔》由小提琴以犹太赞美诗的旋律演唱,充满悲伤和渴望上帝拯救的心情; 第二段《即兴曲》交织着阴郁的怜悯与痛苦的祷告,浓浓的悲痛笼罩着整首歌,那是滴血的心向神呼喊。第三段《喜悦》,标题和音乐的含义非常清晰,就像哈西德派的门徒们期盼弥赛亚的到来,满怀希望,喜悦的福音终将到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