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谁,你不可能在一秒钟之内说清楚三大教派在规矩和仪式上的不同,但当你走进一座教堂,你却可以在一秒钟之内说出它属于哪个教派。
天主教既崇拜平面图像,又崇拜立体雕像,因此同时拥有图像和雕像的地方只有天主教堂;
比萨天主教大教堂的内部景观
东正教只崇拜平面的圣像,因此东正教教堂内只有绘画,没有雕像;
哈尔滨东正教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新教既反对悬挂圣画,也反对摆放圣像,所以一般来说,新教教堂的外观最简朴,内部装饰也最朴素,只有一个十字架。
典型的新教教堂内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裂?
这还得从公元8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圣像破坏”运动说起。
公元726年,罗马皇帝利奥三世颁布了《禁止偶像崇拜敕令》,帝国官员开始清理各种神圣的绘画和雕塑,该砸的就砸,该擦的就擦,从而拉开了轰轰烈烈持续百年的“破坏圣像运动”的序幕。
但是等一下——上一篇文章不是谈到了“拜占庭帝国”吗?罗马帝国不是在公元 476 年灭亡了吗?
没错,公元4世纪,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包括今天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区,476年被蛮族所灭亡。但定都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东罗马帝国却一直太平。从法律上看,罗马帝国虽然规模缩小,但组织还在。东罗马帝国一直自称“罗马帝国”,直到1453年灭亡,其首领当然是“罗马皇帝”。
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在中国,就好比宋朝的北半部被金国占领,但是赵构却稳定了江南半部,依然是“宋朝皇帝”,依然叫“宋朝”。
至于“拜占庭帝国”这个名称,其实是西欧人起的名字,源于君士坦丁堡的旧称:拜占庭。就如同金朝称南宋为“临安帝国”而不称“宋”,有点无视其正统,也有点戏谑。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得从圣像的毁坏说起。
利奥三世所代表的“抢砸”派是亵渎神明吗?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这是维护正统教义的行为,而崇拜偶像的人则是对神的不敬。
如果你把这件事情当真了的话,那你就太难了!
在圣经旧约中,上帝说道: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免得你们因雕刻偶像而败坏自己……然后受引诱去敬拜和侍奉它。
从理论上来说,圣人的雕像是不应该被树立的。
基督教经典:圣经
但他也在旧约中说道:
用金子锤出来两个基路伯,安放在施恩座的两端。基路伯要张开翅膀,遮盖施恩座。
“基路伯”在希伯来语中是“天使”的意思,从上下文来看,它其实是人造的圣像。
理论上,也可以树立圣像。
有翅膀的基路伯(天使)
如果追溯其起源,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是反对多神教和偶像崇拜,因此只有神殿,没有雕像。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不应该树立圣像。
但任何宗教的传播都离不开当地的文化传统,即使是戒律严明的佛教,也衍生出主张“无言以对,唯见性成佛”的禅宗;基督教则是在罗马帝国多神教、偶像崇拜的文化基础上成长发展,凯旋门上随处可见偶像,万神殿里众神开会。
理论上来说,圣像还是可以竖立的。
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
所以,教堂里毕竟有圣画和圣像;
所以,今天就被利奥三世的一句话给毁了……
利奥三世依据什么教义采取这一行动?
统一而稳定的皇权从来都不是宗教教义的研究者和遵循者,而是解释者和审判者。
西汉宣帝主持石渠阁会议,东汉章帝主持白虎馆会议,都是以皇权高压手段调和儒家学术分歧、统一学术思想。北周武帝主持全国僧道官员大会,强行规定三教并举,儒教居第一,佛教居第三。
皇帝召集并主持宗教会议,确定教义、处理教会事务,这是拜占庭帝国的悠久传统,自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皇帝亲自召集第一次世界基督教大会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君士坦丁一世铜像
从利奥三世开始,拜占庭皇帝的抢劫和打砸不仅仅只是毁掉圣像,而是采取了多种措施:
对坚持圣像崇拜教义的宗教人士实施肉体迫害、流放甚至处决;
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被支持“抢劫砸毁”的“家属”取代;
大大扩展了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管辖范围;
一些寺院被废除,僧人被迫还俗;
没收教会财产,分配给军事贵族和在战斗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官兵;
全国实行兵农结合的“军区制”,彻底取代了古罗马的行省制……
看起来很熟悉,对吧?是的,在东方——
北周武帝灭佛,数百万僧人还俗;
唐武宗灭佛,铜佛像被收回铸成钱币;
周世宗灭佛,毁掉全国九成以上的寺庙,并将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在统一稳定的皇权下,寺庙里有些人既有土地,又有金钱,还因私藏宝藏而罪孽深重。
拜占庭的情况也类似。
教堂、修道院可以接受信徒的捐赠、遗产的转移、土地的赠与,收取什一税,还有免税的特权,说白了就是开源节流,怎么能不赚钱呢?
以7世纪初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区为例,该地区有大大小小的庄园29座,遍布着房地产、农田、牧场、橄榄园、葡萄园等,还有工坊和大量牲畜,吸引了大批农民前来居住,许多青壮年人依靠教会土地逃避帝国的兵役和赋税。
中世纪君士坦丁堡的景色
据统计,当时整个拜占庭帝国共有僧侣10万,约占总人口的2%。同时,由于连年战乱和瘟疫,帝国军队疲惫不堪。在与东方波斯帝国的战争中,出动的军队总数一度只有6400人。
说完了人和地,我们再来说钱。
公元6世纪中叶,拉文纳教区(今意大利中北部)的年收入为1.2万金币;公元7世纪,西西里教区年收入为4.7万金币;北非的亚历山大教区已积累了57.6万金币。而当时拜占庭帝国官员的最高年薪也不过几百金币,如迦太基和拉文纳两大行省的总督,年薪只有可怜的725-800金币。
——你嫉妒吗?当然嫉妒啦!
如今皇帝下令,不马上“打砸抢”,更待何时?
但问题是,教皇此时在做什么?他不干预吗?
所谓教皇,其实从来就不是“皇帝”,近代才叫“教皇”,大概就是“罗马教士”的意思,“教皇”只是明清两代传教士根据当时中国传统所作的恰当意译。
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有罗马、君士坦丁堡、安条克、耶路撒冷、亚历山大五大教区,由于历史和教义原因,罗马牧首的地位最受尊崇。后三者自七世纪起被阿拉伯帝国吞并,君士坦丁堡牧首受皇城控制,唯有远离皇帝的罗马教皇成为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基督教世界最高领袖。
中世纪教皇:格里高利九世肖像
“抢砸抢”之前,为了尽可能避免冲突,利奥三世曾致信罗马教皇,积极寻求理解,但效果并不好。在以教皇为代表的西方教会眼中:
崇拜偶像是一回事,而利用这些图像来告诉公众崇拜什么是另一回事……
图像对于无知者的作用就如同经文对于受过教育者的作用一样。
应该说这更接近于我们广大群众的理解,因此西方教会是极力反对毁坏圣像的。
但利奥三世哪有时间和你争论教义?毕竟这不是皇权和教权争夺最高地位的斗争吗?既然你不接受敬酒,那就强行吧!于是皇帝给教皇回信,直言:“我既是皇帝,又是传教士。”呵呵,这和汉宣帝、北周武帝如出一辙。
但西部地区缺乏强大的皇权,只有少数帝国总督府,与众多蛮族国家混杂,在教皇的领导下,并未效仿毁坏圣像的做法。但从此,原罗马帝国东西部之间长期存在的分歧与分歧逐渐扩大,直至1054年基督教大分裂,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希腊东正教(东正教)。
公元751年,伦巴第人攻占拉文纳,直接威胁到教皇所在地罗马。此时的拜占庭皇帝深陷东方事务,不知所措,无力提供援助。教皇斯蒂芬二世无奈,只好越过阿尔卑斯山,向新法兰克国王丕平求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逼迫伦巴第人登陆,并将意大利中部包括拉文纳在内的大片土地送给教皇,成为后世的“教皇国”。丕平也被教皇册封为“蒙上帝恩赐的法兰克人之王”。
查理曼大帝加冕为罗马皇帝
799年,教皇内战爆发,丕平之子查理插手帮助,支持教皇复辟。公元800年,教皇为表示感激,在圣诞弥撒上突然宣布将查理加冕为“罗马皇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查理曼大帝。
当时乃至此后的欧洲,所谓的世界,都是指罗马帝国,所谓的皇帝,也指罗马皇帝。从此,“君权神授”成为惯例,你可以凭血统成为国王或贵族,但必须经过教皇的仪式和加冕,才能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对于一直自称罗马帝国的拜占庭来说,这有点像金朝占据北方,与南宋结为“南北朝”,从此,很难说谁才是正统……
由于他们都是“罗马皇帝”,为了区别,后来西欧人就开玩笑地把东方的朋友称为“拜占庭帝国”。
那么拜占庭怎么样?
毫无疑问,利奥三世从世俗政权角度出发,是为了富强国家、增强军队而发起这场“劫掠破坏”的。
按照“论文体例”的说法,应该这样说: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上,抑制了教会产业的扩张,大大增加了国家纳税人,丰富了财政收入;
被没收的土地大部分落入军事贵族手中,促进了新兴封建阶级的发展,加速了拜占庭帝国封建化的步伐......
“军区制”改革后,自由农民实际上成为驻军士兵,而军事贵族和寺院贵族则成为封建领主,军队从此成为皇权的有力支柱。
利奥三世皇帝雕像
739年,利奥三世在弗里吉亚卫城大败阿拉伯人,基本上消除了阿拉伯人在东方的威胁;
747年和752年,君士坦丁五世在地中海东部两次击败阿拉伯舰队,从此控制了沿海岛屿和海军力量;
755年和763年,君士坦丁五世两次击败保加利亚人,帝国西部和北部的威胁暂时消除。
又一个世纪之后,拜占庭帝国终于进入了中世纪的鼎盛时期:“马其顿王朝”,虽然其领土不如查士丁尼时代辽阔,但在强敌环伺的局面下,已是历史上少有的巅峰。
马其顿帝国
至于“打砸抢烧”的反圣像运动,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也几经沉浮。
就如北周崇道抑佛,隋文帝杨坚改周,崇佛抑道;后来唐朝改隋朝,又改回崇道抑佛;武则天改唐朝为周朝,又崇佛抑道……
武则天称帝近百年后,787年,拜占庭摄政王后伊琳娜召开尼西亚会议,恢复圣像崇拜。815年,皇帝利奥五世再次召开宗教会议,恢复毁坏圣像。843年,另一位摄政王后狄奥多拉颁布《尼西亚法典》,恢复圣像崇拜。历时117年的“抢砸”终于结束。
是因为道理讲透了吗?
不!
这是因为皇权的真正目的已经达到,运动一再发生,但抢来的土地却没有归还教会,土地分配好了,继续“打砸抢”已经毫无意义,只会增加社会混乱。皇权的态度逐渐由激进转为温和,“反圣像运动”自然而然地结束了。
但罗马世界的巨大分裂却永远无法弥合。
此事之后,东正教教堂不再有竖立雕像的传统,只保留圣像,东西方教会也逐渐疏远,1054年的公开分裂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这期间,由于机缘巧合,西欧诞生了“罗马皇帝”,从此与东罗马帝国共存,合法的统一一直持续到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被拿破仑逼迫退位。
16世纪,东罗马帝国已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但西部的神圣罗马帝国仍然存在,当时法国历史学家沃尔夫首次提出了“拜占庭帝国”一词,此后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感谢阅读,本文作者【齐文道】为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更多深度长文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