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唯女凉鞋 保罗·萨罗佩克:十年徒步超十万公里,穿越边境线的传奇之旅

日期: 2024-06-24 05:20:19|浏览: 140|编号: 5471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保罗·萨罗佩克是一个一直跨越边界的人。6岁时,他随父亲从美国移居墨西哥,从此他就生活在边界上:地理上和心理上。他曾经是一名记者,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但后来,这些都不再重要。2013年开始,他从埃塞俄比亚出发,穿越非洲、中亚和南亚,于2021年底抵达中国。他在中国行走了两年多,接下来,他将一路步行到美国。他已经走了十多万公里。

2023年11月中旬,我从北京前往辽宁,和保罗在刚刚下过雪的省道上每天步行20公里。十年徒步看似很伟大,但正如保罗所说,每天都没有什么大新闻。一直没有什么大新闻,只是走路,放松,微笑,聊天,和沿途遇到的一些人建立联系。

文|李昱宁

编辑:杨怀

11月15-19日 北京—本溪县 多云 ⛅

当我得知我真的要和保罗一起去徒步旅行时,我焦急地咬着右手拇指上最后一块完好的皮肤。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徒步,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次野外训练:11月深秋去东北,之后每天在户外平均徒步30公里。

五个月前,这场采访本该在北京进行。故事的主人公是63岁的美国人保罗·萨罗佩克,他2013年从非洲埃塞俄比亚一路跋涉,2021年底抵达中国。随后两年,他按照地理学家胡焕庸划定的爱辉—腾冲人口分界线从云南出发,于2023年6月抵达北京。

保罗的故事曾在《国家地理》上连载,这是他“重访伊甸园”项目的一部分,他想以此向数百万年前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类致敬。至于徒步的最终目的地,是南美洲一个叫火地岛的地方,人类足迹的终点。他要跨越高山大海,完成文明的闭环。

“这是一次慢新闻的实验”,保罗在专栏开篇说道。他记录了沿途的村民、流浪者、小商贩。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的步速是每小时5公里。“如果我们放慢脚步,用心观察,或许可以重新发现我们的世界。”

他曾在非洲的雪地里夜里跳下山,在中亚的瓦罕走廊白天穿行,衣服和皮肤都冻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在中国社会中很少见的生活方式,异域的冒险生活让他的生活看起来与常规和平凡截然相反。

按照我原本的想法,这次采访应该在下午开始,我和Paul会在北京边走边聊,也可以结合热门的城市漫步,换个角度看看我们在这里的生活。

但当得知保罗并不着急离开北京时,采访就变得“灵活”起来。他原本计划在北京停留一个月,但两个月过去了,他还没离开。其实,按照保罗最初的计划,他应该在2020年走完整个“重游伊甸园”的旅程,但他却一路走走停停,一路上各种情况、各种意外,这场旅行已经持续了10多年,还在继续。可见,计划赶不上变化,拖延是旅行者永恒的主题。

11月,我再次与保罗取得联系,得知他已离开北京,出山海关,前往辽东半岛内陆。我问他:“你最近去哪儿了?”

半天后,Paul回复了我一串英文,里面有好几个拼音的城镇名,但我一个都没听说过。他很快又发了一张截图给我,“我们大概下周就过来。”

本溪。不过不是我认识的本溪市,而是本溪市下辖的本溪满族自治县。Paul 又给我发了一段视频——前几天沈阳下了一场大雪,他满头大雪沿着浑河走着。

就像是野外求生,而不是常规的“城市行走”。我把视频分享到工作群,有编辑注意到视频里他背的小包,“肯定装不下10年的东西。去问,有备用车怎么办?”

很快,保罗又回复了,他很严肃:“没有备用车,再说我们现在每天要走30公里。”

一周后,我收拾好装备,跳上G3691次从北京到本溪的高铁,用一天多的时间走完了保罗三个月走过的路程。到达本溪县城,我和保罗只剩下两件事没有敲定:见面时间和见面地点。城市人习惯在这两个坐标上生存,但第一个问题,保罗的回答是“下午”,第二个问题,他说“哎,没有这个地方,直接来就好。”他继续发微信,“你打车往你想去的方向走就行,总会遇见他的。”

最后我打车沿着205省道去找他。其实出了城,路上就没什么人,很容易就认出了目标:一张西方人的脸,灰色的围巾,深色的外套,背着鼓鼓囊囊的背包。他扯下围巾,露出一张满是皱纹的笑脸。

我急忙向保罗伸出手,我们非常正式地握手。花了一分钟讲解了必要的社交礼仪后,保罗继续向前走,我跟在他身旁,努力与他保持相同的步伐。

离开之前,我给保罗发了几条信息来确认所有细节,但保罗没有回复,只是告诉我“放松”。

“我知道,作为一名记者,你面临着‘获取新闻’的压力。我自己也知道这种压力。但作为同事,我的建议是放松。一路上不会有大新闻或戏剧性的场面,”保罗一天早上写信给我。“我们行走的意义在于记录、思考、写作,也在于耐心。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四处游荡,这有点盲目和随意,与所谓的计划和安排无关。如果你期待后者,你可能会失望。”

保罗不愿为“行走”赋予任何宏大的意义。在他的故事里,行走是一件细小却必要的事。他曾说:“我们一起行走,就有更好的生存机会。”后来,他向我解释了这句话:走出非洲,开启了人类迁徙的第一步。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一代又一代的人总能行走并生存下来。“所以,行走是我们练了千百万年的绝招。树动了就会死,人动了就会活。这是最简单,最有力的。”保罗说,“无论何时遇到问题,别忘了我们还有这条路可走。”

我听懂了一些,但似乎没有完全听懂。但不管怎样,保罗已经走在前面了。于是,我们就开始散步了。

保罗在路上摄影:李宇宁

11月19日,清河镇,晴☀️

队伍继续向前走,我的小徒步伙伴浩天放慢了脚步,和我聊天。

浩天的全名是徐浩天,留着一头长发,是保罗在东北的徒步伙伴。从在沈阳相识算起,他和保罗已经走了将近一个月。浩天拿出手机给我看这几天的路线:小市镇、关门山水库,然后经过漕河张、漕河城、漕河口镇,最后到达通元堡,总共才一百多公里。“目标是往南走到大连”,浩天继续解释道。最近,保罗的中国之行已经接近尾声,为了赶进度,他和保罗每天最多走36公里。不过好在进​​度已经不急了,“这几天应该也就20多公里吧,不算太累。”

自2013年从非洲出发以来,保罗的每一次旅程都不是孤单一人,除了一个叫塞浦路斯的欧洲小岛国(行政规划面积只比北京的一半略大)。他认为徒步伙伴也是这次徒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徒步伙伴大多是当地人,对路况、文化较为熟悉,这让保罗在保证徒步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伙伴们也会把自己沿途的经历记录下来,可以和保罗的记录做对比、补充。“这不只是我的徒步计划,大家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保罗说。

保罗陪过很多人旅行,有记者、学者、艺术家、户外爱好者……大多数从书本和报道中认识他的人,都是出于好奇或敬意,陪他旅行。在非洲吉布提,保罗还陪过一位正在竞选议员的男子。当时正值全国大选,他们徒步穿越沙漠。对方每天都打电话来为竞选游说。“他一个席位都没赢得,”保罗告诉我,“但他不介意,他说他不那么想参与政治。”来北京时,外交部为保罗办了媒体沙龙。会后,华春莹告诉他,想陪他走一会儿。保罗说,眼神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很多好奇。

徒步伙伴的身份也会随着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形而变化:在非洲,保罗的伙伴是游牧民、骆驼;从土耳其进入中亚时,伙伴们变成了退役雇佣兵、清真肉店屠夫、猎人;在巴基斯坦,保罗被徒步伙伴拉去参加传统婚礼,到了之后发现自己是唯一穿着长袍的客人。到了印度半岛,一群年轻人跟在他身后——看到一个白人来到村子里,他们都想上去和他练习英文会话,以此通过雅思考试前往美国。

大部分时候,徒步伙伴都是互相介绍的,保罗不用特意去找。只有一次,在乌兹别克斯坦,他找不到下一位徒步伙伴,只好在网上论坛上发帖。还有一次在土耳其,他准备翻山越岭,原来的伙伴受伤了。在山脚下的咖啡馆休息时,保罗遇到了一位对他的旅程很感兴趣、愿意接替徒步伙伴工作的服务员。第二天,保罗等待着这位想和他一起翻山越岭的年轻人,“仍然穿着服务员背心,戴着黑色领结。”

到了中国,他们的徒步伙伴还兼任翻译和导游。浩天告诉我一个小小的观察:城市越大,保罗的团队就越大。在沈阳,团队一度超过十人,包括迪士尼中国的高层。他们组成一个大团队,跟随保罗在沈阳进行“城市徒步”。但在沈阳以外的地方,更多的时候,团队就只有他们两个人。

盼盼、浩天、Paul 摄影:盼盼

出发前浩天从未听说过保罗,他还在读书,毕业已经推迟了一年。“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慢慢写就好。”到了2023年,所有课程都结束了,只剩论文,浩天便到沈阳书店打工,打发时间。没过多久,他收到了朋友的消息,对方是保罗上次徒步的同伴。浩天向书店请假,放下资料就出发了。他觉得保罗就是一个可爱的老头。

保罗很喜欢昊天。“你应该跟他聊聊”,保罗不止一次跟我说,“这是他的家乡,他对于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有他自己的理解。”

“你为什么想徒步到这里?”我问浩天。在最初几公里的新鲜感消退后,我开始消化“没什么大新闻”这句话。路边的山和地都一样,这个村子和旁边的村子也没什么区别。路边的小店很早就关门了,或者干脆就没开门。我们经过每家每户的铁门,院子里搭着一样的铁制玉米垛。每只狗都在大门里面大声吠叫,它们只熟悉过往的汽车,不熟悉过往的人。

“我又不想写论文。”昊天笑道,“跟着徒步真好,吃喝都不用操心,其他朋友都羡慕我。”

在我回答了几句之后,昊天便又飘然而去。不是我故意不回答,而是走了五公里之后,徒步的疲惫感已是显而易见。我能感觉到每一件衣服、每一件包里的东西、每一公斤的重量都压在身上——也许根本不需要两袋暖袋,徒步产生的热量就足以抵消东北的寒冷。事实上,我此时已经大汗淋漓,脚底仿佛着了火。除了热量,还有一双新鞋带来的磨损。

走了足够长的时间,身体已经形成了惯性,任何一点细小的变化都会消耗巨大的体力。保罗和昊天始终走在我前面两米远的地方,他们似乎在讨论“设备”和“氧气”,就是周围的工厂,但我听不清楚。每一步都匆匆而过,我不得不时不时地小跑一下才能跟上队伍。但追上之后,他们明明是走着同样的节奏,但走了两步之后,又回到了两米远的地方。

太阳落山前,我们终于抵达了小镇的边缘。早上在清河城接过保罗的司机傍晚又来接我们。“你真的一路走来?”司机大吃一惊。他只开了半个小时就到了,中午就到了。浩天点点头。

晚上回到家,脚后跟上起了好几个水泡,这是穿新鞋徒步的祸根。浩天会意地笑了笑,赶紧拿来急救包,里面有云南白药、剪刀和绷带。“小腿下面垫个枕头,第二天就没那么疼了。”他告诉我。我点点头,处理好后就躺在床上。

11月22日,小镇,多云️

保罗决定在小镇上休息几天,他要把最新的稿件寄给美国编辑,还要处理即将到期的签证问题。我们住在县城里仅有的两家接待外国人的旅馆之一,就在县城的中心,这样保罗就可以下楼找人聊天了。

很多时候,保罗还是有“洋”的一面。早餐吃麦片、冷牛奶,不喝本溪县最有名的羊肉汤,不喝热水,晚餐点的血肠也不吃。他以前爱喝9.9元的咖啡,但听到浩天开玩笑说,每家9.9元的咖啡店里都坐满了疲惫不堪的工人,保罗立马摆摆手,表示以后不点了。午餐也耽误了,窝在房间里写作。

下午天色转阴,Paul抽出时间陪我聊起了美国,聊起了他的过往。Paul 1962 年出生于南加州。上世纪 60 年代末,肯尼迪兄弟、马丁路德金相继遇刺,时代潮流急转直下,父亲的政治理想幻灭,于是他带着全家一路南下,最后在墨西哥停了下来。于是,前一天还在加州读幼儿园的 Paul,第二天就被大人像行李一样装上车,变成了在墨西哥郊区撒野的孩子。

父亲去世后,他回到美国,很快发现学校生活很无聊。他开始四处旅行,利用在墨西哥学到的农业技术在美国各个农场工作。他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除了一辆二手摩托车外一无所有,总是住在朋友家或没有家具的公寓里。为了谋生,他会随商业渔船出海捕捞虾、比目鱼和扇贝。

保罗说,如果他没有成为一名记者,他可能一辈子都会以捕鱼为生。但在去海边的路上,他的摩托车坏了。在那个小镇上,他打工挣钱修理摩托车。租给他房子的老太太据说是作家冯内古特的情人,她给他介绍了当地社区报纸的工作。保罗从警情报道版开始,他发现自己喜欢去现场报道。随后,他做了一段时间的自由职业者,并于 1990 年代加入了《国家地理》华盛顿总部。1998 年,保罗加入《芝加哥论坛报》,并凭借两篇关于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的文章获得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三年后,他又因报道非洲的工作获得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2010年左右,年近50岁的保罗打算离开没落的新闻业,做一些不只是新闻的事情。“我们似乎拥有很多信息,但却忽略了信息背后的具体意义。”保罗说。但如何才能找到这个意义?他试图从真实的故事出发,但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想了想,保罗又回到最原始的故事:游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叙事体裁,最早的旅行是人类走出非洲的集体旅行。于是,他出发了。他淡淡地说:“我只是需要走一走。”

我问保罗,这样的行走方式,在信息混乱的时代,是否有必要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保罗摇头说:“我不鼓励别人模仿我,这是一种很笨的方法。”

这种朴素的笨拙很早就体现在保罗身上。比如,他在《国家地理》工作两年后就辞职了,因为他只出去做过一次实地采访。《国家地理》很少有类似的先例。他在非洲做驻外记者时,当其他同事争相采访总统和官员时,他划着皮划艇去刚果报道正在进行的战乱。

保罗说,相比物质丰富的南加州,他觉得自己还是那个在墨西哥边境狂奔的少年,穿着草鞋,说着带口音的英语,过惯了自由和苦行僧的生活。行走间,他住在卡车司机旁边,“只隔着一堵薄如纸的墙”,整理材料时发出巨大的鼾声。浩天曾和保罗在寺庙里过夜。宿舍条件一般,被子一抖,满是瓢虫。浩天抖了一整晚的虫子,保罗则把凳子搬到插座上,专心打字一整晚。

物质生活依旧一如既往的简单。直到现在,保罗还在用从非洲带回来的腰包,包角都磨破了;东北的深秋十一月,他依然穿着那双夏天穿的有洞的登山鞋。下雪的时候,他教我把塑料袋塞进袜子里,湿了就换。这就是我保持双脚干爽的秘诀。

10年徒步历程,保罗能记得的痛苦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非洲,他从山谷跳下摔断了腿,另一次是在印度,他上吐下泻。其余时间,他风雨无阻,徒步、采访,当然还有录音。至今,他积累了100多份材料,大部分都寄回了美国。最近的一份放在裤袋里,随时准备采访。其他一些书籍分别放在保罗的腰包里,连同ZOOM录音机、电脑、另外十几支笔、一个急救箱、一些廉价旅馆用的不知名洗发水、一个在偏远地区露营用的点烟器,以及两套速干衣服,他一路都放在大包里,跟在后面。

Paul的所有行李摄影:李宇宁

晚餐后,我们在酒店大堂道别,我关灯后,保罗坐下来继续写他的故事,直到凌晨两点。

历史学家罗歆是国内最早认识当时刚进入亚洲的保罗的人之一。到中国后,罗歆也多次加入徒步队伍。他们在陕北徒步,白天翻山越岭,晚上一起睡在窑洞里。我和罗歆也分享过这个作为作家“心虚”的时刻:准备睡觉的时候,保罗还在打字,甚至想戴上头灯晚上看书,但最后还是被罗歆劝住了。当晚,保罗一直写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早上七点,保罗又把他叫醒了。

动笔创作《从元大都到元上都》时,罗辛在序言中把萨罗佩克的徒步视为“当今最伟大的徒步之旅”,而把自己从元大都走到元上都的徒步视为一次悠闲的漫步,以此向他致敬。

罗欣(左)与Paul(右)摄影:潘攀

11月24日,关门山,傍晚有雪❄️

在小石休息了一会儿后,我们又出发了。队伍里又加入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助教,这学期刚和 Paul 一起完成了一个写作工作坊。今天的路程是 23 公里,我们要去关门山。

那是一个周五,前一天气温骤降,真正的冬天就要来临了。我们背着大包小包,走过卖鲜蘑菇、冻鱼的早市,路过羊肉汤馆,穿过人群。走过车管所、旧家具店、五金店、轮胎店,然后是林业局、公路工程队,再过一座桥。当砖路变成水泥路,就正式和城市告别了。以前坐高铁,经常回个微信,窗外只有高斯模糊的防风林和大片农田,以步行距离来衡量,土地竟然有了可以舒展、可以铺开的空间。没有什么大新闻,但小小的变化就在眼前发生。

现在,我们一行人行走在省道两旁,上个月底秋收结束,田野里空无一人,只有沿途时不时会有中巴车从我们身旁超车。

“我80%的时间都是在这种地方行走”,保罗说。他最喜欢走在未铺砌的泥土路上,因为泥土富有弹性,走在上面最轻松。不过,近年来,由于各地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地面都铺上了沥青、水泥路。

2021年夏末秋初,保罗离开缅甸,想从云南入境中国,但因为口岸政策性关闭,他只能时隔多年首次坐飞机,从上海入境。这也成为保罗自2013年开始徒步以来最快的一次旅程。前一天,他还在发生激烈冲突的曼德勒街头,下一刻,他就要坐飞机离开缅甸,甚至还没到一天。

经过7个小时的飞行,Paul口袋里揣着几枚缅币,来到上海浦东机场。他发现,现代社会充斥着人造塑料制品,机场空无一人,到处都是巨大的广告牌。他被送到了距离市区40公里的一家隔离酒店。这家酒店只允许订外卖,但他上一次住在市区时,打车软件才刚刚推出。由于不会操作软件,Paul最后联系了一位台湾朋友,朋友为隔岸的他点了一杯热茶。

隔离两周后,保罗接种了国内疫苗,飞回云南。他到达了云南省腾冲市附近的伞村,这是当时他能到达的离缅甸最近的中国村落。他只想徒步走完全程。时隔多月,他再次踏上土地。万寿菊盛开,保罗戴上草帽,站在温暖的阳光下,再次感受到生机。云南成了他在中国最喜欢的省份。不同于缅甸的混乱和上海的快节奏,云南温暖、亲切、自然、野性十足。田野里也大面积种植着玉米,很像他的家乡墨西哥。

在中国的两年里,保罗大部分时间都在村子间行走,那里的防疫政策往往不像城市那么严格。当世界陷入停滞时,他却奇怪地成为少数仍在路上的人之一。他多次面临被隔离,但他都设法顺利躲过,直到冠状病毒不再显得重要。

他像往常一样走路,从不留意装备,鞋子穿坏了才换。他身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中国县城的超市买到。另一位徒步伙伴盼盼,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故宫门口。保罗穿着棉质T恤和短裤来故宫游玩,看上去跟普通的美国游客没什么区别。盼盼有些失望,“他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大强壮。”

保罗在紫禁城摄影:潘潘

但当走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人们的状况就是这样。保罗不用防晒霜,长年暴晒的皮肤已经泛红,头发全白,身体因为习惯负重而前倾。他的身材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在健身房训练过的,反而像中国田野里任何一个老农民,略微驼背,有点小肚子,但双手却能挥动锄头数百次。“走路自然而然地把我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保罗说。浩天的评价更直接,“保罗好像进化了,每天光合作用就能活得很好。”

走在阳光下的保罗停在前面,路的两边都是新村,很少看到有人从里面走出来,保罗指着手机问了句什么,助教们帮忙翻译。

我赶紧走了几步,太阳渐渐大了起来,我又开始冒汗了。“保罗想问捷径”,浩天背对着我说。路上大车很多,人走在两边还是不安全的。更重要的是,路是为车修的,踩油门就能走得更远。但人不一样,我们可以翻滚跳跃,走捷径能省下不少距离。保罗把这当成抵抗轮子社会的“行走智慧”。

但对方却不明白,他换了个方式问道:“你要去哪里?”得到昊天的回答后,脸色变得古怪起来。

“走路过去?那么远?坐中巴不就好?”他怕我们找不到,指着汽车站的方向对昊天说:“坐公交车吧,一个小时之内就到了。”

保罗笑着摇了摇头,这个问题他太熟悉了。“没事”是他会说的为数不多的中文单词之一,也就是说他自己去找吧。和村民们告别后,他和昊天挤在一起玩手机,几分钟后,终于在地图上找到了一条路。保罗迈开大步,带着大家离开道路,向河边走去。我叹了口气,终于到了荒野求生的时候了。过了一会儿,我们又进了村子。苦行僧保罗化身为人,熟练地翻过铁丝网。他还伸手拉我。

“这算非法侵入吗?”我犹豫了,仍然在努力摆脱电线。保罗对我眨了眨眼,露出了我认识他以来第一次狡黠的表情。他的手很有力,把我抱了过去。

翻过铁丝网后不久,我给保罗和昊天拍了张照片。摄影:李宇宁

11月25日,漕河涧镇,雪后,阳光明媚☀️

盼盼是保罗从北京回来后一起徒步的伙伴,她热情又直率。在电话那头,她告诉我三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

第一个是纪录片拍摄的结束。在中国的两年里,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摄制组一直在记录他的行走。摄制组拍了三天,只剩下最后一个走过桥的镜头。拍摄结束后,摄制组离开,潘潘和保罗要调整休息一段时间。两人都紧张了一整天。在等待设备架设好的时候,保罗突然凑过来,轻声对她说:“潘潘,你要不要跟我一起跑过这座桥?”保罗又向前指了指,“要不要一起甩掉摄影师?我倒数,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跑过桥。”

三,一个,一个!

保罗非常自豪:“我想以自己的特殊方式结束这一旅程,但我不希望他们拍照。”

他们第二次走到潘台邦市中心。

保罗问:“这不是免费吗?不买,让我们跑步吧!”

这是一次在村庄中发生的“里程碑”。我只是去汽车。”

保罗走到狮子上,坐在路边,与人聊天。

遇到的“里程碑”恰好在村诊所附近。

潘有点尴尬,即将离开,但保罗并没有赶紧坐在医生对面,并要求他的朋友们为他翻译另一句。

显然,她暂时震惊了,但仍然说她看不到保罗。

“不需要服用任何药,只有菊花茶会继续前进。

医生站起来,从药房里抓住了一小袋菊花。

正是在这一刻,潘(Pan Pan)确实感觉到“有些东西是松散的”。

另一个出席的徒步合作伙伴被任命为弗兰克(Frank),这是该市的年轻投资银行精英,但在诊所中,他的财务英语完全没有用,因此他不得不沮丧地为保罗翻译:“你快死了。”

保罗笑了。

医生想让保罗和他的小组在得知他们要继续前进之后,她站在门口,向保罗挥舞着告别。

保罗笑着说:“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告诉一个县小镇,他们很少招待外国人,他们对保罗有点警惕。

在出现的三个小时后,在 Town的这一天,他和和一起和他们的手机一起聚集在一起。

果然,一个锁定的大门已经过去了,在北山脉的宾夕法尼亚州的旅馆中,他没有在河边,但很快就沿着河流,他沿着河水迅速被淘汰在墙下到位,将我们默默地抬起我们。

保罗拍了拍他的大腿,示意我的狗仍然大声吠叫,但这次我不在乎它是“非法的侵入”

第四位是另一位助理老师,他大喊“我怎么能踩到你?”。

但是我们都互相看着对方,笑了起来,甚至警卫狗的吠叫被我们的声音淹没了。

我突然想起,在小城市的下午,我和保罗坐在镇上唯一的“月亮船咖啡馆”中聊天,聊天了。

保罗谈到了他从国外担任记者的最后几年:“您应该能够想象人们留在战场上的时间越长,它越有可能成为战争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了致命的刺激,无法恢复正常生活。我已经看到许多记者最终报告了战争的记者。最终。“”。

保罗说,不要麻木,不要让您的心脏干燥。

保罗用双腿在腿上将它们推在墙上:李

雪阳在雪后11月27日,阳光明媚☀️

在保罗的徒步旅行中,保罗碰巧是一个寒冷的下午。

在离开之前,保罗再次眨了眨眼,“请记住离开后,这可能是您最近一生中最现实的经历。”

在上半小时前,他乘公共汽车乘公共汽车上了十分钟。

但是我的身体并没有跟上巨大的变化速度,每个步骤都在踩在云中,就像在云中一样。

我放弃了在高速轨道上站立的想法,但我把手放回去了,这是保罗早些时候递给我的米饭。

从Benxi到北京,总共近800公里,除了转移,回家只需要3个半小时。

在与保罗一起行走的几天里,我的脚磨了8个水泡,我的额头被分成几层,因为我戴着帽子。

但是,我在离开的清晨接受了这些变化。

当保罗交谈时,我们在山上,雪笼高速公路弯曲在山上。

我的脚上的水泡是如此彻底。

实际上,雪橇是否可以像保罗的行走一样,是“雪豹”的真正写作。

甚至潘·潘(Pan Pan)的记忆也莫名其妙地恢复了,这是2023年10月,叶子是黄色的,没有掉落。

当她蹲下并开始射击时,一阵风吹了,一片叶子掉在相​​机前。

她回到了上帝,停下了保罗,再次向他展示了视频:“叶子已经从我的镜头上传了,但我想念你。”

保罗笑了,他说他知道。

潘潘说:“你怎么知道?”

保罗笑了更多,“因为我看到你笑了,这是过去几天中最美丽的笑声。”

在12月,我还要求他回到原始生活的感觉。

在2023年的圣诞节前夕,保罗到达了达利安。

当保罗从10年前出发时,他写下了克里斯蒂娜·卡尔登( )(“国家地理”的第一个专栏,她是南美部落的最后一个原住民。

但这可能是保罗和我们每天的行走必须面对,这是最基本的主张。

由上海广播和电视纪录片中心照片中心拍摄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