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博弈论的眼镜看世界
2005年10月16日 13:33 金融时报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成就解读
今年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领域都是博弈论等难题,但一旦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以超人的智慧洞悉世事万物,研究成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 周业安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被各种人际关系所困扰。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错综复杂,有时我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与陌生人见面时的焦虑、绞尽脑汁揣摩竞争对手,都让我们既兴奋又害怕。个人、组织、甚至国家都是如此。有些人或组织在复杂的社会中总能茁壮成长,而有些人则被折磨得遍体鳞伤。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结果的差异?是成功者运气好,先天条件好,还是其他原因?如果你不是宿命论者,那就去问问奥曼()和谢林()教授吧,他们一定会给你满意的答案。
罗伯特·奥曼现年75岁,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以色列科学院院士、以色列数学学会会长、国际博弈论学会会长;托马斯·谢林现年84岁,是哈佛大学和马里兰大学教授。两人因运用博弈论分析社会冲突与合作问题,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两人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奥曼教授主要对博弈论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了严谨的科学论证。例如,他重新证明了完全竞争的均衡存在条件,定义了主观概率;系统地证明了无限和有限重复博弈的均衡条件,定义了共同知识和谈判集;形式化地定义了人们互动行为中的理性及其局限性,赋予了互动知识和信息的意义。这些研究不仅创新了博弈论的理论体系,而且为各种社会互动活动提供了指导。谢林教授则率先将战略博弈的思想拓展到实际的社会经济领域,如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种族歧视、军备竞赛、毒品滥用和犯罪、恐怖主义、环境保护和健康等,由于他的努力,许多社会经济政策有了新的视角。
这些理论乍一看太过深奥,不仅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围,就连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学生,也觉得他们的一些著作如读不可读的书。然而,一旦你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就会感觉豁然开朗。
比如,我们总说物以类聚,同类的人喜欢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但这个群体的形成条件是什么?规模多大合适?谢林教授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著名著作《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中,试图探究美国各个城市白人和黑人的居住选择。他发现,大多数美国人并不讨厌种族混合,但实际上白人和黑人分开居住在集中区域。这是种族歧视还是其他原因?谢林教授指出,根本原因是一个家庭的行动会影响其他家庭的行动,这与种族歧视无关。如果搬家者知道社区和居民的真实情况,就会有选择地搬进搬出,导致社区被“颠覆”,从而产生种族隔离现象。
社会如果想让不同种族的人和谐相处,就必须采取一些具体的制度安排,比如不让迁入者知道迁出者的情况,或者用某种保险措施来稳定少数民族的预期。这种思路对指导中国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和少数民族政策,很有价值。
谢林教授和奥曼教授特别强调了策略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希望善待他人。但事实上,人们一般采取对自己有利的策略。那么,这种情况下,合作关系能否形成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就可以实现。
按照两位教授的思路,如果要形成订单,有三种基本策略可以选择:一是始终如一地坚持一定的规则。比如汽车厂一直坚持召回制度,那么如果竞争对手跟进,就必须付出同样的价格;如果不敢跟进,就一定说明自己的竞争力不如该厂。因此,市场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区分相应类型的企业;二是给予对方惩罚性回应。最简单的惩罚策略就是,一旦对手违约,你就再也不会与其交易。对于需要长期合作的双方来说,违约的收益不如守信,因此合作就会产生;三是给予对方奖励性回应,即一旦对方采取合作行动,你就给予对方一定的收益。比如在企业交易过程中,互惠策略可以形成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个人来说,节日期间的交流也是如此。
但奥曼教授的重复博弈理论进一步指出,合作的产生不仅和交易的长短有关,还和我们的学习能力有关。如果交易的参与者预见到交易即将到期,可能会产生获利的想法,因为继续合作的可能性小,合作的收益也会相应减少,所以还不如违约。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国企老总都会经历“59岁现象”。
同样,我们也看到,在一个制度不完善的地区,私人投资是缺乏的,因为投资者无法预见长期的交易前景。奥曼教授告诉我们,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给参与者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也就是明确他们在制度中的长期利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产权改革,产权法的实施,对经济发展非常关键。奥曼教授也指出,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人们并不需要准确地知道未来,当然,事实上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是有限理性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如何建立合作秩序呢?学习可以弥补这一点。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知识和经验也在交流,这些交流可以形成不同群体的共同规范。人们只要按照相应的规范行事,就可以避免很多肢体动作。因此,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规范的建立非常关键。
奥曼教授和谢林教授都已白发苍苍,他们以非凡的智慧洞悉世事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这里只是借用了他们思想宝库的一角。如果我们能更多地理解他们思想的精髓,通过实施适当的策略,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内在一致,和谐社会的境界就有希望实现。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媒体视角、更多媒体大咖,敬请关注新浪财经新评论新谈专栏。欢迎关注新浪财经新评论新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