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标题:《飞鸟集》与泰戈尔的人生哲学
专业:汉语言
1.引言(陈述写作目的,介绍相关概念,简要说明该话题争论的焦点)
泰戈尔(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文化教育深厚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1913年,他以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英文版《祭祀颂》,1911年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诗人纪伯伦齐名,并称“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他的诗作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洞见。在泰戈尔的诗中,生活本身及其多样性是令人愉悦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也是他诗作的内容之一。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献给上帝的礼物,他本人是上帝的追求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般的地位。其代表作品有《吉檀迦利》、《鸟之歌》等。
《飞鸟集》是一部充满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共收录诗325首,初版完成于1916年。其中一部分是诗人从自己编著的孟加拉语格言集《碎玉》(1899)中翻译而来,另一部分是诗人1916年访日时即兴创作的英文诗。诗人在日本逗留了三个多月,女士们不断请他为扇面或纪念册写诗。考虑到这样的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些诗大多只有一两行。诗人曾盛赞日本俳句的简洁,他的《飞鸟集》明显受到这种诗歌形式的影响,因此,深刻的智慧和短小的篇幅是其鲜明的特点。《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诗集之一,收录了300多首优美的诗歌。白天与黑夜、溪流与海洋、自由与背叛,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短的几句话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与智慧的源泉。《飞鸟集》译者郑振铎在翻译泰戈尔的这本散文诗集后,深情地称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并生动地指出,泰戈尔的这本散文诗集
“就像山坡上一簇簇野花,在清晨的阳光下探出头来,随你喜欢,颜色和香味多种多样。”
2.主题部分(阐述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论)
自1913年泰戈尔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以来,整个亚洲文坛对他进行了全面、长期的研究,中国也不例外。近百年来在中国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1.萌芽阶段(1913-1922年)
1913年,《东方杂志》主笔钱志秀发表论文《泰戈尔的人生观》,泰戈尔首次以哲学家、圣人和先知的身份被介绍到中国。两年后,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介绍《吉檀迦利》,泰戈尔正式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此后几年,以陈独秀、张闻天、瞿世英、王统照、冰心等人为核心,撰写了《泰戈尔的艺术观》(郑振铎著)、《泰戈尔的诗歌与哲学》(张闻天著)、《泰戈尔的人生观与哲学》(瞿世英著)等研究论文,大体把握了泰戈尔的思想脉络,初步展现了泰戈尔思想与作品的丰富内涵。但这一时期对泰戈尔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份,侧重点只集中在介绍泰戈尔的宗教思想、文学观念和人生事迹等方面。
2.繁荣时期(1923-1924年)
受世界范围内“泰戈尔热”和1923年泰戈尔访华的刺激,中国掀起了第一股“泰戈尔热”,这一年,不仅各大报刊杂志大量翻译、发表泰戈尔的作品,而且几乎所有的文学丛书也都有泰戈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