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元初元好问《诗三十绝句》之四:自然的字,永远是新的,奢华一去不复返,才显出它的纯粹。
“真挚纯洁”是对陶渊明诗歌最好的评价,也是后世最为推崇的。
叶嘉莹老师对陶渊明诗歌“诚”的解读:
至于陶渊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他对一个文学现象、一个作家有不同的看法(不是为了反对),他客观地看待。当留名诗人的真诚、诚实,被孤立、当作个人价值时,常常对“真诚”产生错误的理解,常常认为“我只要外表和内心一致就行了”。
“我醉了想睡,你走吧。”以酒度日的陶渊明,真诚老实,是虚伪时代真君子的风向标。真诚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整体生存环境的关系,不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可贵的。
不是孤立地看“真”的真,不是小孩子的天真,不是娇生惯养的任性,也不是小孩子的即兴直率。奢华去后的真,才是君子的真;历经繁华与美好,才能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陶渊明的真,是以一种超越的、绝对的价值来看待的。
例如:对晴文的错误解读
4. 错误评价
根据萧同所收集的记录数量;
陶渊明的名字之所以能载入文学史,流传至今,多亏萧统的《邵明文选》,保存了陶渊明的诗文。萧统是一位有功的官员,但他并不是一个鉴赏家。萧统收集了大量陶渊明的作品,为陶渊明写过传记、编过集子,并对他大加赞扬,为他作序。
叶教授认为,从集子来看,谢灵运诗42首,颜延之诗21首,陶渊明诗只有8首,这显然没有认识到陶渊明诗歌的价值。其实六朝的主流是谢灵运,大众偏爱的不是个人,当时的主流不是陶潜。
作为萧统第一本诗文集,它的宗旨在于体现当代对于文学的理解、分类和判断;它是公共领域的判断,不能受个人喜好的影响;当代文学的评判必须以谢灵运、颜延之为依据,这是一个集体共识。
萧统将陶渊明力排众议的诗作收录,并在序中加以推崇(陶渊明);萧统《昭明文选•陶渊明集序》云:白玉之瑕,只因我闲心所致。
从对人性各方面的理解来看,陶渊明的《随感怀》是写得情色风吗?还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文学史上的一个案例:艳情诗《闲情赋》的创作。
苏轼《文选题》:陶渊明的《闲情赋》正是所谓爱美而不淫的国风。即使比不上《周南》,又何尝不同于屈原、宋元呢?但通篇加以嘲讽,就像小孩子装懂点什么似的。
苏东坡也认为萧统不重视陶诗;
5.关于陶渊明的《闲情》:
首先体现出他的“奢侈”,一种对人类经验的体验,无论是体验也好,思辨也好,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思辨,或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真实的体验。
陶渊明也写过模仿中国古诗的诗,作为男性作家,这种体验或向往也许可以成为文学主题,年轻男子心仪的美人,很正常。
第二,没有一部作品是孤立存在的,其实他只是在回忆而已。“闲适”这个主题,从宋玉开始就源远流长,也许他在传承这个文学体裁的过程中,也继承和转化了它。
作为作家,理所当然地应该把过去的文学史视为自己的财富和底蕴,没有必要过分关注或夸大男女情爱的部分。
第三,即使上述两种可能性都不存在,我们也不应过分谴责。
虽然萧统认为陶渊明的《随感录》有“玉液微瑕”之嫌,我们应当先理解再接受萧统的意思;但必须肯定萧统是陶渊明的知音和最大的贡献者,至于他为何会作出这样的评价,还有待考证。
苏东坡:不说出来,心里就不能安宁。宁可害人,不可害己。这是豪放派诗人的名言。
错误评价陶渊明是晋代第一流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
2、陶渊明的诗歌以儒家思想为本,在老庄流行的时代,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教+道教
气质本色需要保留,思想底蕴更重要;
1.陶渊明在诗中多次体现自己年轻时就以学儒作为自己毕生的志向。
出身:贫寒书生,博览诗书,如陶潜所作:
《饮酒诗》:少年人少问世事,好学六经。
《摹仿古诗》第八首:少时骁勇善战,手执宝剑独行。
杂诗之五:回想年轻时,快乐无比,却又无欢乐,我有一股游历世界的强烈欲望,想要飞向远方。
《读山海经》:刑天枪盾舞动,凶猛意志犹存。
刑天:悲剧英雄的形象,即便被斩首,也依然手持长枪和盾牌。
意志坚强,天下之志,儒家亦有谋略家之坚强性格,历经磨难与打击,创造出新的诗风(刘琨)
《初任真君武官过曲阿》:自幼便热衷于世事,沉迷于琴瑟书籍。
儒家认为,君子之道;六艺
如中唐刘长卿《听琴》云:“吾虽好古曲,今人多不吹。”杜甫在诗中也将“琴与书”并用;
2. 补充评论:深厚的儒家思想
北宋陆九渊《香山语录》云:李白、杜甫、陶渊明,皆志于我道。我道,即孔子之道;
南宋真德秀在《跋黄应甫拟陶诗》中写道:陶渊明之学,源于经,发于诗,不可掩也。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流》云:晋人旷达者轻引老庄,精进者引班固扬雄,陶渊明专引论语。汉人之后、宋儒之前,能称得上圣人弟子的,唯有陶渊明。
3. 现代人的评价
台大王淑敏老师:陶渊明的诗经常引用《论语》和《庄子》,他的思想如入道,由实而虚,诗中融汇了自然、教养和人生体验,奢靡一去,本性便显露。(被打击,被忽视)
沈正启先生:陶渊明引用经籍著作183篇(涵盖经史哲文等各类,兼收儒、道、释三家),其中引用《庄子》133次,引用《列子》28次,引用《论语》67次。
这个数字可以作为参考,因为文学有特定的状态,并且倾向于使用某些符号。
四、陶渊明诗歌内容中的儒释道思想分析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昔农久去,天下复本真者寥寥,鲁(孔)老者殷殷殷盼补其缺,使之清净。
朱自清认为,这首诗所用的“真”和“纯”两个词,是陶渊明本人话语中最具代表性的结晶。西农已去,天下真人已寥寥无几,真风已逝,大假兴起,在儒家思想中从未出现过。“真”和“纯”是道家概念。
陶渊明把“返真”“返净”视为道家思想,但他却把“返真”“返净”的使命归于孔子,并把孔子的教诲道化,他认为这就是孔子的教诲道家化。
区先生反驳说:儒家思想是陶渊明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是当时的终极价值标准。
5.《三十首诗》:自然的言语是永恒的,当所有的奢侈都消失后,它的真正纯粹才显露出来。
元初元好问注:刘子厚即是金代的谢灵运;陶渊明即是唐代的白居易。
欧教授认为这是个错误的比喻,贬低了陶渊明,白居易本来就不是君子,五四以后他的地位就被抬高了。
白居易评价:元清白俗
南宋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很多人说岳天性情孤高,其实他热爱官位,他在诗中畅谈富贵,十分乐意。
他尖锐地批判了白居易虚荣、贪图利名的性格,以后元、明、清三代人也都赞同这一观点。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忧伤,是她虚荣心作祟的结果;是作者自身心理的投射;可能有代笔之嫌。
白居易介绍了琵琶女的境遇后,诗篇转入了自己的境遇。抱怨是因为得不到:抱怨生活条件恶劣,贬低山歌、乡歌,北京来的琵琶女得到他的青睐,想起她昔日的辉煌,居然想回北京去。
自传《醉隐先生传》亦然
南宋葛立芳《韵余阳秋》:白岳天号称有理之人,但每每见官场起落,总是悲喜交加。……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忘不掉官场的人,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官职,而且谈起官场来也津津有味。
北宋 胡子《苕溪余音从化》:岳天退隐江湖后,脱离了世俗,似乎可以脱去官服、卸去官职,但一谈到荣辱得失,他便比来比去,夸耀自己的功绩。这种思想总是体现在每一首诗里,他又怎么可能真的忘记呢?
徘徊(精彩):白居易《饮酒》:蜗牛的角上,有何争执?我活在石头的闪光里。人生苦短。
白居易有诗三千首(保存最多),杜甫、李白各有诗一千多首。白居易很在意自己的声誉(今生和来世),所以特意保存,自己收集,还让人手抄四册以作保存。杜甫的诗历经战乱,保存下来的就这么多了。
他既要侍奉凯撒,又要侍奉上帝;他既心胸开阔,又追求名利。
南宋洪迈在《荣斋随笔》(毛泽东所喜爱的一首)中写道:白居易从青年到老年的仕途,俸禄的详细情况,无不记录在诗中,即使影响到别人,也无不记在诗中。
明·胡震亨《唐隐归乾》(重要诗评):岳天非不爱官职,每论及富贵,不禁露出羡慕之色。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象山诗》:象山(乐天)从官所得,俸禄多多,诗中常记其俸禄。……象山诗中不仅记其俸禄,还记其官阶、衣服(官阶)。江州司马青山湿:青山,蓝官服,八九品
九个等级的制服规定为:一、二、三等,紫色;四、五等,红色;六、七等,绿色;八、九等,蓝色;
不要让自己的偏见主导你的观点和理解,而是要反省自己,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是否能够取得进一步的进步。
3.陶渊明的真谛与桃花源记
1.陶渊明的真理
苏轼《东坡诗话》:(陶渊明)想做官就做官,不以谋求为耻;想躲就躲,不以离开为贵。饿了就敲门讨饭;饱了就摆上鸡饭待客;古今敬仰他的人,都看重他的本色。
他想隐居,请求离开,但他并不认为这是高尚;需要养家糊口时,他努力工作以谋取官职;
不以出家为高尚,不以隐居为高尚,这是最光辉、最难得的。
真正辞职之后,他的生活就变得苦不堪言,农田也贫瘠。
朱熹《朱子语类》云:陶渊明诗,质朴自然,后人若力图模仿其质朴,则离其原风就远了。
...若单就诗而言,陶渊明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超脱、自得,不费吹灰之力。
繁华之后的平淡,反省之后的超越;
二、文学史上对陶渊明诗歌评价的变化
1. 陶渊明在当时不受重视。在南朝时期,他不被接受。在南朝时期,他很少被接受。
2、初唐时,曾有一两个人偶尔触及陶诗;
3、盛唐时期,王维等诗人对其赞颂不已,特别是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的形象和思想,被盛唐民众广泛接受。
盛唐四大代表诗人李白、杜甫、王蒙,都大量运用过“桃花源”意象。他们未必认同陶渊明的性格、人生境遇和所树立的性格方向,因为当时盛唐盛世,是追求自我实现的时代,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奇怪的是,他们却接受了陶渊明提出的“桃花源”观念。当然,他们性格各异,经过他们个性化的加工,每个人诗中“桃花源”意象都是不同的。
在接受历史的不同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的地位越来越高。
4.宋代,陶渊明一下子被尊为圣人之一。
3. 桃花源
首先,陶渊明在南朝时期不被接受、不被重视,他被遗忘,很少被接受,唯一偶尔被接受的,是《桃花源记》中田园诗一般的田园风光。
《桃花源记》写到了中国人对天堂的追求,有时人们提到陶渊明,其实就是指《桃花源记》。
第二,他们的《桃花源记》肯定不是陶渊明原作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主要的素材制作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
南朝诗人偶尔提到桃花源,一个形容它仙气十足,一个形容它与世隔绝,成为隐士们的栖身之所。南朝至初唐的桃花源,都是朝这个方向发展。
但唐朝鼎盛时期,情况就不同了。
杜甫诗中的“桃花源记”,是一个彻底的“乌托邦”;
李白的《桃花源记》是一座名山(庐山《山中问答》:桃花流水尽收眼底,世外桃源);
王维诗中的“桃花源”就是佛教的净土,这些都和他们的性格有关,也是盛唐时期绚烂多姿的特色。
《桃花源记》自陶渊明创作以来,就独立于其人格和传记内容,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其实盛唐诗人对陶渊明本人并不认同,这也与盛唐时代背景有关,当时大家都追求自我实现。
四、后世对“道”的评价与具体分析
1.王维对陶渊明的评价:全诗是陶渊明的传记
1、王维是陶渊明的发现者,并对陶渊明进行了有选择的评价;
王维《偶作六首之四》:
陶潜天真无邪,嗜酒如命。(批评:王维认为世界是空虚的,不属于这个世界;王维认为自己虽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但不能让世界住在自己的心里;他看到了陶潜人性的一面)
自从辞官之后,家里穷得连酒都喝不起,九月初九,手里空空的,只有菊花。(穷得喝不起酒)
我心里想着,有人来送我吗?一个白衣男子端着一杯酒,朝老者走去。我很高兴有机会讨论这件事,何必问升和碗的事。
我穿着衣服在田里干活,今天我觉得自己很失败。我太骄傲了,连雨衣和帽子都保不住。
我强迫自己向前走,唱着歌兴高采烈地回到了五六。
家事从不问,家中有妻室,愧对妻子。(虽有酒可喝,但家中却饿得要命。批评陶渊明作为一家之主,只顾自己的自由,丝毫不顾家权之下妻儿的挨饿。)
“任、耽、奋、嗟、兀傲、强、醉”等词都是表达强烈情感的动词或副词,充满着陶渊明激情澎湃的气质。王维认为陶渊明尚未开悟,还处于“至我”的“我”的层次。(学者们认为王维的诗无激情,无气质。)
庄子《物我论》:精神的自我,最高的自我,是肉体的自我,一般层次的自我;物质的、性的自我,不存在超越人格的自我;王维的诗被认为无烟无火;
《大乘起信论》:一切邪见,都是从我见而生起的。如果你没有我见,就没有邪见。
如果你离开这个“自我”,你就能超越“我”。
陶渊明被批评太在意自己的感情,受不了官场里的尔虞我诈,辞去官职;却不为家人负责;被“自我”所攻击(被一般的自我所攻击);被自己的感情所攻击。好恶太强烈,会耽误自己。
2、王维《讫魏公子书》(一种理论性的解释,批评陶渊明太重视“我”):(二百年前)陶潜不愿俯首见巡抚,辞去官职,后来穷困潦倒,在《乞食》诗中说:“叩门而语拙”(陶渊明羞愧不能言),是说他多次乞食,羞愧难当。有一次见了巡抚,能吃公田数顷,一次不忍,岂不终生羞愧?(他不能忍巡抚,只好终生忍受乞食的羞辱)此亦人我相攻,忘大守小,不思日后之重担。……我与此不同。我既可以接受,又不接受。可以接受就是舒服。如果身心分离,事理一致,就没有不舒服的地方。
每条路都能通向真理。“如果你想跳,就跳到这里。这里是罗德岛。”你因为个人原因,把它作为通向真理的道路付诸实践。没有说你不会向村里的恶棍屈服,而是会弯下腰去看督察;当你必须自己动手时,你就限制了自己。
我和这个不一样,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论语》)。王维是一位通儒释道的大师。
如果你能安然自在,如果你能身心分离,如果你能如你般和谐,那么无论到哪里都能安然自在。王维不辞去职务被批评为懦夫。按照王维处事哲学,能安于此,不动则安然。如果你用佛法的眼睛看,那就无所谓不真(真理就在你面前,你却看不见);如果你用世俗的眼睛看,那就无所谓不真。王维不赞同坚持自我与他人的层次。
王维是没有世俗欲望的哲学家,唐代以后,诗歌是继经学之后的作品,我们跟王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2.杜甫的评价(对陶渊明并不完全正面)
杜甫《寄语五首》之二:(应陶诗而作)……避世的陶潜,未必能成道。看他的诗集,也为枯燥所惋惜。如何能成道?大概是太初悟“大”还不够早。我有个儿子,有德无愚,我为他忧心。
陶渊明《还乡》:我从小对世间事不感兴趣,生性好山好水,误入尘网,一去三十年了。
错误:人生很悲惨的一件事,生命埋没在无畏的奋斗中。被人批评认识自己太晚,人生已经走到一半了。陶潜认识自己的心智太晚,自己有一个盲点;
仇恨枯萎了:
陶渊明《赠子诗》: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渐渐不生子,福不枉来,祸不单行,我早起晚睡,希望你有才华,你若无才华,我又能如何呢?
陶渊明《责子诗》:白发遮蔽两鬓,肌肤不再坚挺。我虽有五个儿子,却无一善文。阿叔已二十八岁,生性懒惰,无可比拟。阿宣将要读书(十五岁),却不喜文学(经书礼仪)。永端十三岁,不识六七。童子(小儿子)快九岁了,只寻梨栗(形容小孩的天真可爱)。若此天意,饮酒罢。
责怪五个儿子不努力的描写,纯真可爱;
陶渊明《书子衍等》:吾独憾吾家无良邻,无贤妻……虽非一母所生,然当以为天下人皆兄弟……他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同一个父亲的人呢!
信中对夫人的抱怨;
3. 明代朱熹赞扬陶渊明,也批评他愤而退隐
朱熹《朱子语类》云:隐士多是性情不善,欲进而不能,又好名利之人。……陶渊明的诗,据说是平淡的。在我看来,他豪放,但他豪放得如此之多,自己却不觉察。他的本性在《荆轲咏轲》一诗中显露无遗。如此平淡的人(宋代白话)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骑士之血
4、清龚自珍《舟中读陶诗》:陶潜与卧龙壕(诸葛亮)甚似,浔阳松菊长存。莫信诗人平淡,两篇《梁赋》(引用诸葛亮典故)一篇《骚》。
大家不要以为诗人是平淡的,你从他的诗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诗七成是平淡真挚的,三成是对孔明的羡慕。
5、近代梁启超《评陶渊明饮酒诗》:屈原的倔强在外,陶的倔强在内。
6、美学大师朱光潜:陶渊明的性格其实很复杂,他有隐逸(不纯洁)的性格,但也有侠义的性格,同时陶渊明也有踏实、平凡的一面。
7、我太喜欢陶渊明了,但看不到他复杂多面的性格。我辞去职务,同意王维的批评,世界应该为你量身定做,你不应该因为个人的坚持而批评世界。
不管你的个人世界对你的自我来说是多么美好和完整,作为个体的你也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如果你用你的个人那部分去包罗万象,去批判世界,去否定世界,你就会遭到世界无情的挤压和扭曲。当你误以为只要“我”代表“真理”就可以向世界宣战,把自己扩大为真理的唯一主体,也就是超主体霸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个体要向世界妥协,压抑自己。
8、日本汉学家冈村茂:陶渊明所说的“真”(朱熹所说的“带有情感和否定性”),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谓精确的哲学概念,而是一种带有情感性的观念。
这个“真”足以让陶渊明否定整个世界的价值,但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实它是一个身心完全保持着上古朴素时代自然性的世界。人只有完全脱离了这个自然世界,才能进入这个境界,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所以这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理想。所以陶渊明在追求这个真的时候,一定是不完全地去做,有的时候可能还会固执地不去实践,这也是陶渊明大致的预期。
他之所以把“真”这一感情浪漫的理想作为个人的追求,也作为绝对的真理对抗世人。(陶渊明《吴柳先生传》:你是吴怀氏族人吗?你是葛天氏族人吗?)这是因为陶渊明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协调性(社会适应不良症候群),而这种协调性是由封闭的性格造成的。这种封闭的性格必然导致固执、任性、自我中心,从而表现为自私自利。可以说,陶渊明之所以隐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强烈的自我中心性——任性和想保持敏感的性格。
五、陶渊明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陶渊明是所谓“田园诗”的先驱。
在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在诗歌中大量描写乡村风光和田园生活的作家。
1.(《诗经》中所说的“时序”是与农耕劳动相关的题材,但不是个别的作品,而且从质和量上讲陶渊明都是第一。)“田园”成为陶渊明写作中的一个文学空间。
2. 木心:我不参加幸运的竞赛,也不参加不幸的竞赛。好好利用上帝赋予你的天赋,并在你生活的时代付诸实践,不要太在意结果。
3. 杜甫《尚体》:文学是永恒之事,得失自心知。(要留意自己的文章是否被历史所认识。)
4、日本汉学家渡边藤贵:《昭明文选》所收录的著作,除陶渊明著作外,其余均无“天元”或“源田”二字,但均有“归田”二字(“归田”与“天元”、“源田”不同)。
在Tao 之前,“返回乡村”是指相对于官员的僻静空间。
因此,相比之下,Tao 的“田园”(“ ”)非常不同。
第三,道元是文学史上的第一位隐士诗人。
保持简单 +具有隐士和诗人双重身份的第一个人。
1.中隆的“诗歌”:古代和现代隐士诗人的祖先。
2.作为隐士诗人,他表达了什么想法?
Tao 的“回到花园和田野”第1部分:清除南部田野的荒原,以简单而不教的方式返回花园和田野。
变得笨拙意味着放弃狡猾,政治计算和聪明,而对生活采取直立和诚实的态度。
“简单”表达了他对某些个人价值观的坚持。
“孔子的分析:李恩”:“绅士也不应暂时违反仁慈。即使在最紧急的时刻,甚至在艰辛和流离失所的时候,他也应该按照仁慈行事。
是的:这件事不断返回以在陶元中找到根。
两餐之间的时间是进餐之间的时间。
违反仁慈意味着放弃仁慈,也意味着留下仁慈和义和无视。
实际上,杜福(Du Fu)利用他缺乏认可,因为他的才华是稳定他的核心价值观而不与人群相处的根本原因。
“愚蠢的人有一个平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笨拙”
“笨拙”在六王朝时代应该很少见。 “闲置”是如此有争议)。
3. Tao 的自传“ Wu Liu先生的传记”
日本学者Kawai 的“中国自传文献”:传统的中国文字所描述的自我是理想的自我(例如Pan Yue的“闲置”),有些是真正的自我)我的传记文学(有些人的传记在历史部分中;)
本文“吴先生的传记”并没有描述他一生的全部情况。
在这一传记中,1。姓氏和名字不使用,这与一般的正统传记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经常在现实和小说之间穿梭,这是一种公认的写作方法,希望提出某种理想的字符类型)。
第三,饮酒成为生活中精致的爱好
如果我们只谈论文学史,我们就可以追溯到一个特殊的现象,如果我们发现他没有回避他的诗歌和散文中的饮酒,甚至认为饮酒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优雅,这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象征,这种现象始于陶·尤尼格(Tao )。
六个王朝:葡萄酒是纯净的杂质,用于牺牲的葡萄酒和神圣的五个贤者。
Yuan 的“ Ji 和Dang Snow Poems”:您可以看到Tao关于喝酒和返回田野的诗集。
这不是诗歌,而只是我内心的思想和兴趣的表达。
第四,关于日常生活的写作类别是陶恩明的开创性的。
在远古时代,诗歌可能导致众神,而且很优雅,而日常生活非常琐碎且不优雅。
1. Tao 开创的普通和清晰日常生活的写作风格。
2.与Du Fu(1453首诗)相比,Tao 的作品只能被视为开始。
fu奠定了关于日常生活的诗歌的基础。
Tao 在他去世后三百年以外的一个例外,此外,没有真正的继任者。
当Lu 教授学习杜福和日常生活时,他发现真正写下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美丽和丑陋的人是杜福,他最全面地实践了这一点。
3.日常生活包括:
(1)关于父母关系的写作。
(2)儿童写作。
“命名儿子的诗”使用儒家理想来命名儿子。
“礼仪书”:在各个方面都要尊重,庄严地好像在思考,平静而和平地说话,人民将保持和平。
第五,陶恩明开始了关于老年,悲伤和死亡的悲伤的新传统。
在陶尤明的诗歌中揭示的情绪 - 在他的野心上的悲伤和悲伤 - 在他时代很少见。
1.对衰老的恐惧。 。
老化是一个深刻的文化问题;
2. Tao 诗的例子
寺庙覆盖着白发,皮肤不再牢固。
尽管有五个儿子,但他们都不擅长写作。
Yong Duan已有13岁的年龄,不知道六年级的年龄。
皮肤不再牢固。
在王朝中,没有人注意生活的衰老阶段。
3.死亡写作。
han王朝尤伊福(Yuefu)的牺牲歌曲“ Xie Lu”和“ Haoli”通常由送葬者为死者献祭。
在陶元格林格(Tao )的“自我刑法”和“挽歌”中提出的图像是,他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死者,并利用了另一个生活“我”的身份来对死者“我”进行各种评估。
尽管他胸怀开阔,但我们通常认为陶恩明非常开放,并且有一个超凡的一面,这是事实。
CAO PI的“ •”:太阳和月亮在上方逝世,身体和外观下降了。
第六名,Sun 先生认为Tao 给歌词诗带来了新的含义。
1.关于“自然”,陶恩明的诗不再像卢吉(“对秋天落下的叶子落下,对芬芳的春天的嫩枝感到高兴”,这是用来激动人们的心中的,相反,他们的情绪是为了使他们的心中的能力和动力,而是一个人的心中的来源。自从西金王朝以来感觉到的东西。
大自然不仅会让您快乐或悲伤,而且您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和平,并成为伟大的创造者。
2.“ ”的抒情诗:
一般而言,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休闲和休闲,这为色情的空间,女神的美丽而言,被美丽所吸引,想要近距离,害羞,并希望放任其他解释。
Sun :在早期,关于女神的这种色情著作可以追溯到宋Yu的“ Gao Tang Fu”和Cao Zhi的“ Luo Shen Fu”。通过神话般的研究,土地学者认为,云和雨水本身具有色情色彩,巫术信念和天地结合的象征。)自然是色情爱情的衍生物。
Tao 的“闲置感”的背景是,在这种情况下,Tao 完全理解了FU的惯例。对这类FU的全新贡献。
大自然被视为自然认知的关键,这是一种独特的观点,在陶恩明的诗歌中很普遍。在升华中吃饭,提供镇定和净化的力量。)
3.三首诗的“精神解释”“形状,阴影和精神”:
巨大的平衡没有自私的力量,所有原则自然是人才之一。
尽管您和我是不同的生物,但我们天生就在一起了,因为我们分享了相同的兴趣,我们怎么能互相交谈?
现在,三个君主和伟大的圣徒在哪里?
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起死了,智慧和愚蠢的人都是一样的。
做良好的行为总是让您高兴,所以谁应该赞美你?
即使我在宇宙的巨大变化中漂移,我也不感到恐惧,也必须完成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必担心它。
在海浪中,您不应该感到幸福或害怕。
“圣经•书”第3章:
传记3:1一切都是规律的,全世界的特权都是规律的:
Chuan 3:2有时死亡,有时会播种;
Chuan 3:3有时会杀死,有时会拆除;
Chuan 3:4有时会哭泣,有时会跳舞;
Chuan 3:5有时会扔石头,有时会堆叠石头;有时不拥抱;
Chuan 3:6有时,有时会丢失;
Chuan 3:7有时会缝制,有时是沉默的;
Chuan 3:8有时爱,有时会讨厌战争,有时会和解。
从传奇3:9的角度来看,他的工作对他的劳动有何好处?
Chuan 3:10我看到上帝呼唤世界努力工作,以便他们在其中训练。
Chuan 3:11上帝创造了万物,每个事物都变得美丽。
4.永生:神话+心理分析
在研究神话和宗教之后,“永恒的生活”基本上具有几种原型,也就是说,只要这些基本形式就可以是永恒的。
首先是逃脱的方式。
道教使您练习不朽的方式。
第二个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四个季节的神秘融合的时间。
邪恶:仙境在“桃花开花来源”中的存在。
“我不知道是否有han,无论魏和金如何,”这是时间的直线线性。
同样,“桃花诗诗”(更重要)“尽管没有纪律,但它们成为四岁的年龄”,直接的时间和历史时间被超越,并且回到自然的时间,即原型的时间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