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保持药性药效,兼具服用方便等优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日期: 2024-09-04 16:10:08|浏览: 46|编号: 6367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将单体中药饮片提取、浓缩、干燥、造粒等过程制成临床配药用颗粒[1],其味道、经络和功效与原汁原味的中药饮片一致,在临床上代替中药饮片进行添加, 减法方,既保持了原汁原味中药饮片的药性与功效,又具有服用方便、易配药等优点。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方剂颗粒得到长期广泛应用,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充分发挥了使用方便、调配灵活等优点,满足了患者实际应用的需求。2021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健委、国家医药安全局联合发布《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标志着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时代的结束,开启了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通过查阅中药配方颗粒的相关政策和文献,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以促进中药配方颗粒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障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 研究状态

1.1 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自1987年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研究改革中药方剂片形式的剂型开发以来,国家不断出台与中药配方颗粒相关的政策法规,旨在推动中药配方颗粒行业的试点研究和标准化进程。截至 2022 年 5 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发布了 210 项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正逐步走上正轨。此外,为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规范省级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研究,并结合各省市各地区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发展实际,先后发布了近5000项中药配方颗粒地方标准 [2]。中药配方颗粒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见表1。

1.2 生产工艺研究

1.2.1 提取工艺研究 根据《中药方剂颗粒质量控制及标准制定技术要求》中“水加热提取单片中药饮片”的规定,中药方剂颗粒的提取方法为水煎剂。中药饮片的标准饮片是中药方剂颗粒工艺配方合理性的基础和质量控制的计量依据,从根本上保证了疗效和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在临床实践中最大程度保持了与传统饮片的一致性。目前,对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的研究大多采用正交设计或响应面法,以指标成分和浆料收率为指标,通过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浸泡时间或粉碎程度等因素优化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谢燕兵等[3]采用正交实验,以芍药苷含量和药膏用量为指标,优化油炸白牡丹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杨进等[4]以干糊率、总多糖和4种苯乙醇苷的综合值为调查指标,以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加水量和煎煮次数为调查因素,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地黄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顾崇梅等[5]利用Box- 法,根据阿魏酸的提取率和糊状收率,研究了当归配方颗粒的提取过程,并研究了加水、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浸泡时间等因素。Wang Ping 等 [6] 采用响应面法,以糊体收率和葛根素含量为评价指标,以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和固液比为评价指标,优化了葛根配方颗粒的提取过程。

传统的水煎法对挥发性、热敏性和脂溶性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低,并研究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来改善这一点,以增加活性物质的溶解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毛明强等[7]根据煎剂的特点,总结了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可以萃取脂溶性和挥发性成分,具有萃取效率高、萃取分离效率好、节能等优点。郑方明等[8]将SFE引入乳香配方颗粒的提取过程中,提高了提取效率。Soh等[9]使用SFE-CO2从广藿香中提取广藿香油,最佳工艺的得率和抗氧化活性优于传统提取方法,为广藿香配方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提供了参考。Wei Mei 等 [10] 使用 SFE-CO2 制备活性配方颗粒,实现了活体草药所有成分的提取和保留,活性成分的含量增加。连续动态逆流萃取法可萃取黄酮类化合物、皂苷、多糖、生物碱、酚酸类、挥发油等成分,具有萃取率高、连续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11-12]。采用连续逆流萃取机提取独霍[13]、丹参[14]、迪古皮[15]等配方颗粒,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和生产效率。酶辅助提取法可以水解细胞壁、细胞膜和大分子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提取效率,适用于热稳定性差或活性成分含量低的药材[16]。叶兴发等[17]采用生物酶法辅助提取灵芝配方颗粒,显著提高了灵芝的提取率。张跃毅 [18] 协助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漆酶等复合酶提取五味子活性成分,为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在已发布的配方颗粒标准中,考虑到薄荷中主要的药效成分是挥发油,因此在薄荷配方颗粒的制备过程中采用“双提法”,除水萃取外,β-环糊精与挥发油结合加入挥发性成分,为含挥发油成分的中药配方颗粒的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1.2.2 浓缩、干燥、造粒工艺研究提取后,为了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中药配方颗粒通常需要进行浓缩和干燥。目前常用的有真空减压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微波干燥和喷雾干燥等方法。郭定宇等[19]对党参的标准汤剂采用真空减压干燥法进行干燥,为党参药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党参配方颗粒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徐玉玲等[20]通过与标准汤剂连接,优化了川黄柏配方颗粒的中间工艺,并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进行干燥,为川黄柏等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李俊山等[21]采用真空微波干燥法对龙葵果实配方颗粒进行干燥。顾永江 [22] 采用喷雾干燥法对决明子提取物进行干燥。郭超等[23]比较了秦江配方颗粒三种干燥方法的样品指纹图谱和士的子苷、6′-O-β-D-葡萄糖苷、鱼子芽苦苷、庆胆苷和鱼子芽糖苷五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转移速率,最终确定最佳干燥方法是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

中药配方颗粒的造粒主要包括湿法造粒、干法造粒等方法,以成型速率、吸湿率、呼吸角度、颗粒性质和水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辅料的种类、辅料用量或粘结剂的体积分数(在湿法制粒中)等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响应面法等方法,优化最佳造粒工艺。韩鹏等[24]以挤出压力、喂料速率和挤出速率为因素,以成型速率和堆积密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阿胶珠配方颗粒的造粒制备工艺,解决阿胶胶珠配方颗粒成型率低的问题。刘思琪等[25]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银辰浩煎方颗粒的湿法制粒工艺,以混合辅料的比例、辅料添加量、乙醇的体积分数为影响因素,以外观、粒径、吸湿性、熔融时间、水分为评价指标。屈从聪等[26]以成型速率、再填充角度、吸湿率为评价指标,以辅料(糊精可溶性淀粉)的配比、辅料与提取粉的配比、乙醇的体积分数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果表面法优化了丹参配方颗粒的湿法造粒工艺。例如,华润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在浓缩过程中采用低温真空液体多层带式干燥技术,提高了干燥速率和蒸发强度,解决了无法实现喷雾干燥,传统烘箱长时间易变性的问题;江苏天银药业有限公司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和参数,优化制粒过程中辅料的种类、剂量和加料速度,特别注重吸湿性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3 质量控制评价研究

1.3.1 国家标准现状 目前,已颁布的国家标准已从来源、制备方法、特性、鉴定、特征图或指纹图谱、含量测定、浸出物、检验、规格、贮存、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进行评价。该标准不仅设定了药膏率、含量测定及指示成分转移率、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等整体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提高了中药配方颗粒的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并引入了“标准煎剂”的概念,使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参数制定和质量控制有了基础和作用。计量标准,改变了现有的中药质量控制观念,促进了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以下特点:通过固定基元、澄清药用部位、定性鉴定、含量测定和特征映射来控制药材和原料药的质量;以标准汤剂为对照,根据药膏得率、含量及转移率、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等关键指标,研究“中草药-中药饮片-中间体-中药配方颗粒”过程中的定量和定性传递关系,较好地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大对重金属、农药残留、有害元素等外源残留的控制,提高中药配方颗粒加工工艺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需要合理的规格和贮存条件,以利于临床配药,更好地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

1.3.2 地方标准现状《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允许省级药品监督部门按照《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对未纳入国家标准的品种制定质量标准。省级配方颗粒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重要补充,是行业规范的重要依据,极大地促进了中药配方颗粒行业的发展和临床应用。从来源、制备方法、性状、鉴别、特征图或指纹、检验、浸出、含量测定、规格和贮存10个方面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含量,通过中药质量检验、中药饮片加工,明确中药配方颗粒的关键质量属性, 标准汤剂和制备过程。同时以“标准汤”为桥梁,以其药膏收率、指标成分含量和转移速率、特征图或指纹图谱为表征,结合生产过程中的定量和定性传递关系,制定合理的控制限度。目前,安徽、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江苏等28个省市已公布配方颗粒标准近5000项,覆盖了临床常用的大部分中药品种,保障了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需求。

1.3.3 质量评价研究

(1)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的质量评价 中药指纹图谱可以尽可能反映中药内在的化学成分,宏观表征中药的化学信息,具有特异性高、完整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 [27-28]。基于指纹图谱整体定性与多指标成分定量相结合,是综合评价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常用方法。魏翠杰等[29]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评价了银辰配方颗粒的质量以及八种成分的含量: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1,3-O-二咖啡酰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和 4,5-O-二咖啡酰奎宁酸。Huang Bo等[30]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和绿原酸、异嗪嗪哌啶和迷迭香酸三种成分的含量测定,评价了不同制造商和批次的调性风配方颗粒的质量,Zhang 等[31]通过HPLC指纹图谱和6种香豆素成分的含量测定评价了蛇床子配方颗粒的质量。 即花椒毒素、花椒素、佛手柑、前胡素和蛇床素。

对中药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技术的广泛而成熟的研究,为其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被纳入已发布的 210 项国家标准中。现行中药配方颗粒标准规定了特征图谱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不仅加强了中药配方颗粒的整体质量控制水平,还兼顾了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真实性的专属要求, 如白牡丹配方颗粒国标,在特征图(HPLC法)中规定了6个特征峰(其中鉴定出3个)的控制,基本可以保证白牡丹配方颗粒的真实性,同时通过特征图中的相对保留时间进行硫磺熏蒸检验。为白牡丹配方颗粒的安全提供了保障,通过相对峰面积保证了煎剂片原料的品质,有效地保证了白牡丹配方颗粒的质量。

(2)基于化学表征与生物效价检测相结合的质量评价研究指纹图谱或指示成分含量的测定从可表征的化学成分的角度反映了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与临床疗效不能关联,不能综合表征其整体质量。Tan Peng 等[32] 测定了大黄方剂颗粒中的 10 种蒽醌类物质,并分析了它们与通便剂和活血剂颗粒的生物效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批次的大黄方剂颗粒在化学特性、通便剂和活血剂的生物效力方面存在差异,共轭蒽醌苷的含量与泻药活性剂的强度显著相关, 游离蒽醌成分含量与活性血的生物效度显著相关。Li等[33]根据化学相似性和生物等效性评价了栀子花配方颗粒与传统煎剂的质量一致性,结果表明,两种剂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生物效价是提高中药质量标准、保证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法,已成为中药质量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之一,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应与理化分析技术相结合,相辅相成, 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

(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技术的质量评价由于中药方剂颗粒缺乏外观特征,传统鉴定方法无法描述中药方剂颗粒的外观特征。PCR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第一个纳入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的通则,因其对检测样本要求低、操作简便、特异性高、灵敏度高、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弥补性状和微观鉴定的局限性,快速准确地鉴定中药配方颗粒的真伪, 为其生产、流通和药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Meng 等[34]利用位点特异性PCR技术,根据四川和的内源性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设计了特异性鉴定引物。陈子源等[35]利用定点特异性PCR技术鉴定金银花配方颗粒的真伪,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快速检测金银花配方颗粒的指示成分,为建立金银花配方颗粒快速质量检测标准奠定基础,同时为其他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参考。此外,通过物种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也可以有效鉴定动物源性配方颗粒,如假名白、蛇黑、紫鹈鹫、全蝎子、蜈蚣和麝香[36-39]。

在已发布的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二批)中,采用地龙(神环毛虫)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通过PCR对样品进行鉴定,有效解决了在缺乏传统中药配方颗粒外观和形状的情况下,准确鉴定样品种源的问题。

(4)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质量评价研究 近红外光谱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可进行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40],是中药配方颗粒指标成分鉴定和快速测定的重要方法。基于近红外光谱,不仅可以实现在线生产检测,缩短检测周期,而且对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测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其他中药配方颗粒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蔡胜康等[41]通过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丹参配方颗粒水分和丹酚酸B含量的定量模型,实现了丹参配方颗粒水分和丹酚酸B含量的快速检测。Li等[42]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苦参配方颗粒中芦丁含量的方法。刘元军等[43]利用近红外光谱处理技术结合因子分析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实现了干姜、炮姜和姜炭配方颗粒的快速鉴定。张平等[44]通过对近红外光谱和生物活性效价的探索,构建了中药效应的近红外光谱,并分析了大黄方颗粒的近红外光谱与生物活性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初步筛选出与活性高度相关的5个特征条带,可实现对大黄方剂颗粒质量波动的快速在线检测。提高大黄配方颗粒的品质可控性。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已应用于生产中,如河北申威药业有限公司将原来用于注射液质量控制的近红外在线检测应用到配方颗粒的生产中,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严格质量控制;为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天津鸿日药业有限公司采用红外指纹关键技术,应用于“全成分”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和质量控制,从而实现配方颗粒生产全过程的客观数字化标准控制。

1.4 化学成分等效性与药效学效应的研究

1.4.1 化学成分的等效性 目前,主要采用定性、定量和指纹相似性比较方法研究中药方剂颗粒和饮片或中药饮片或中药饮剂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表2)。

Yu等[45]对野生菊花饮片及其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饮片与其配方颗粒的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12,表明配方颗粒和饮片的化学成分是一致的。邓等[46]对汤剂和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相似度高于0.95,表明化学成分一致。一些配方颗粒和煎饮片的化学成分也存在差异。华等[4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法检测 煎片和配方颗粒的组成,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LV等[48]分析了大头白术煎片和大头白术方剂颗粒的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两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在对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大多数配方颗粒与传统煎剂的指纹相似,化学成分的类型也相似,但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损失,配方颗粒的化学成分含量略低于传统煎剂 [49-56]。

例如,王伟[57]将枳实和百桂枝煎剂的配方颗粒与传统煎剂进行了比较,发现糊剂产量和5-羟甲基糠醛、和厚朴酚、和腺苷四个指标成分的含量均高于传统煎剂,且两者的化学成分不同。例如,小宗冲[58]对二芝丸的配方颗粒与传统煎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化学成分的种类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这28个特征峰中,配方颗粒的一些特征峰的含量高于传统煎剂, 且部分特征峰含量低于传统煎药。例如,余娜等[59]通过指纹图谱比较了归鲁二仙胶方剂颗粒膏剂与煎剂的氨基酸成分,发现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大于0.99,甘氨酸、丙氨酸、L-脯氨酸和L-羟基脯氨酸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即方剂颗粒剂和煎剂片的化学成分一致。

从化学成分研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单一的药物还是复方的药物,大多数结论都表明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是一种有效成分,是否改变疗效等相关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1.4.2 药效等效性研究 药理研究表明,中药方剂颗粒的疗效优于中药饮片或两者相当。例如, Leaf 对大鼠和传统煎片对抑制肉芽肿性炎症的效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这表明配方颗粒和煎剂之间存在等效的药效学相关性 [49]。Wu Hao等[68]探讨了人参煎片和人参方粒对抗疲劳能力、耐大气压和耐缺氧能力以及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两只小鼠的抗应激和免疫增强效果无显著差异。黄芩等 12 种中药方剂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6 种常见临床耐药菌的抑制作用强于相应的中药饮片 [69]。

在单味方剂复方制剂的复方研究中,大多数中药方剂和汤剂的药理作用具有生物等效性,大多数文献报道中药方剂剂的整体疗效等于甚至优于同剂量的传统煎剂。甘海宁等[70]通过梳理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消炎、止汗等药理作用,比较中药方剂颗粒剂的药理和临床疗效与中药煎剂的疗效,发现中药方剂剂的临床疗效与中药煎剂相当或更好。唐玲等[71]使用三种药理学模型研究了黄连解毒汤在传统煎剂和配方颗粒煎剂之间的疗效差异: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新鲜蛋清诱导大鼠足底肿胀,以及 2,4-二硝基苯酚诱导的大鼠发热。但不同剂量组的传统煎剂和配方颗粒煎剂对2,4-二硝基苯酚诱导的大鼠发热的解热效果不同,相同剂量的配方颗粒组优于传统煎剂组(P<0.05),说明黄莲解毒煎剂配方颗粒煎剂的疗效与传统煎剂相似或优于传统煎剂。然而,很少有文献记录传统煎剂优于配方颗粒,只有黄芪桂枝五物煎剂配方颗粒的免疫调节功能比传统煎剂弱[72]。

配方颗粒与传统煎剂的疗效比较见表 3。

2 问题

2.1 原材料问题

根据《中药方剂丸质量控制及标准制定技术要求》,中药饮片作为配方药丸的原料,其质量受中药材品种、栽培产地、生长年限、收获时间、加工贮存等因素的影响[82-85],中药饮片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品质和疗效中药配方颗粒。在野生品种中药材,特别是多年生根和根茎中药材的改良过程中,无法明确合理的最佳采收期,存在早收的情况,导致生龄不足,导致药材性质(包括形状、颜色、味道、质地、截面、大小、 等)而内部化学成分,如人参、黄芪等药材生年不足,以及连翘、枣仁等药材采收早等,对中药饮片的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中药饮片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一些不需要煎药的品种、加工过程复杂、毒饮片、药材脂溶性等,以及质量难以控制而需要特殊管理的品种[86]。

2.2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企业选择的药用辅料的工艺参数和品种、规格、用量不同,导致产品成分含量、外观特征、颜色等存在差异,以及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存在差异[87],如干燥方法不同对积累等理化性质影响较大, Radix Radix 的可压缩性、均匀性和指纹图谱[ 88];由于辅料不同,不同厂家的阿胶制剂颗粒在红外光谱上存在一定的差异[89]。

2.3 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家标准已逐步公布,各省也纷纷遵循“最严标准”的思路,积极制定和发布省级配方颗粒标准。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家和省级标准相继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中药配方颗粒安全性、有效性的质量控制。但是,也存在中药的特殊性和质量指标控制技术的局限性:某些品种配方颗粒检测指标的特异性和特点不足,无法区分同一品种不同基础制成的中药配方颗粒或同一基础的不同加工产品, 如川当归和当归杭白[90],白牡丹和油炸白牡丹;中药方剂颗粒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桑葚寄生方剂颗粒的标准和桑葚寄生药材、饮片的含量测定项目不具有传染性。苦杏仁(西伯利亚杏)配方颗粒和苦杏仁(西伯利亚杏)配方颗粒的含量要求相同,没有区别。此外,各省市出台了近5000项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存在多个同品种标准,但各省级标准制定不尽相同,容易出现同一品种多个规格的混乱局面,同时, 制药企业为了达到一个省级标准,浪费资源,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不符合构建全国统一市场的政策要求。

2.4 等效/有效性问题

“分煎”后复方的中医方剂颗粒与传统的“复方煎剂”是否等同,一直是学术界和临床关注的焦点,二者在化学等效性和临床等效性方面是否相同是争议的主要焦点 [91]。目前,相关成分研究报告大多是与单个指标或多个指标成分进行比较,难以反映中药配方颗粒的整体质量变化,对于差异是否为有效成分,是否会带来疗效变化以及为何发生变化,尚无明确结论。在临床等效性方面,中药方剂颗粒与传统饮剂的比较实验研究很少遵循“随机、对照、双盲法”的原则。因此,大多数临床研究没有标准化,这降低了结论的可信度。因此,对于专业配方颗粒与传统饮剂的疗效的化学等效性和疗效一致性,尚无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中药配方颗粒的等效性/功效研究不系统、标准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建议和展望

3.1 加强原材料标准化,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

原料质量稳定是中药配方颗粒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因此需要加强对原料标准化的研究。首先,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品质,建立高标准的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同时加强对种植过程和加工过程的监督管理,从种植到加工严格监控中药材的质量, 从而保证实现全程监管。其次,建立统一、规范的中药饮片加工标准,中药饮片的加工应按照加工过程的法定标准进行,同时在饮片的加工过程中可以引入电子鼻、电子舌等传感电子传感仪器, 使加工过程实现数字化、标准化,从而实现各环节的标准化控制,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

3.2 加强对生产过程标准化的研究,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生产工艺的研究是传统饮片模式和中药配方颗粒模式之间的桥梁,因此生产工艺研究的标准化非常重要。企业应严格遵守《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及标准制定技术要求》,以标准煎剂为整体,以糊剂得率、多组分含量、传递率和特征图为综合指标,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优化工艺,研究整个生产过程的数量和质量传递, 明确生产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固定参数,选择最接近标准煎剂的工艺作为最佳工艺,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保留有效成分的工艺条件。同时,还可以结合现代物联网和在线检测技术,对原料、中间体和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智能监控质量,确保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

3.3 开展中药配方颗粒标准提升研究,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目录难以完全满足中药临床需求,且各省级标准有多个标准,因此需要加快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扩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品种, 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制定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地方指南,加快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建设互认,促进配方颗粒跨区域流通。同时,要充分借鉴“中药等同组”、“中药质量标志物”和“对照提取物”等质量标准控制的新概念。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围绕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基本原则,明确质量控制的核心指标,加强定性、定量指标的研究,建立整体性、排他性的质量评价方法,对中药方剂颗粒质量评价的特异性及相应的解决了配方的功效,品质评价指标与多种功效密切相关,从而全面评价配方颗粒的品质。此外,可逐步提高与临床疗效相关的生物学评价指标,通过化学评价鉴别真伪,通过生物指标评价优劣,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

3.4 加强中药方剂颗粒与传统饮剂一致性研究,确保临床疗效

在研究中药方剂颗粒与传统饮片的一致性研究中,可采用色谱-质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表征,并结合多元统计进行整体比较,还可以引入药效学成分组的概念,对传统饮片和方剂的差异成分进行深入研究颗粒,并全面分析其化学成分的等效性。其次,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照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建立适合中医方剂颗粒的临床评价体系,选择足够的研究患者,并保持原料和煎药工艺参数的一致性,形成公认的疗效一致性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方剂颗粒与传统煎剂合作,开展中药方剂颗粒剂和传统煎剂煎剂的临床评价和临床应用,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3.5 提高中药方剂颗粒剂的适用性,扩大适用范围

在中医临床应用史上,大多是以水为溶剂提取的,但对于不适合水提取的药材,可采用榨汁、散粉等形式进行传统应用,以避免有效成分难以溶于水、结构不稳定等问题。此外,对于一些不适合制作配方颗粒的药材,建议在“中药片与配方颗粒不得混用”的规定中明确说明,对于不适合制作配方颗粒的片剂,可以与中药配方颗粒复配使用, 也可借鉴中国台湾采用复方配方颗粒与单一风味配方颗粒的模式,灵活方便临床应用。

4 总结

经过多年的试点,中药配方颗粒在开发理念、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临床应用和监管方法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并取得了进步。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药配方颗粒逐渐在中药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短板。为推动中药方剂颗粒的发展,必须加强对药材和饮片来源的规范研究,选择合理、客观、有特色、排他性的指标,完善和完善配方颗粒质量评价体系,实行统一生产流程,建立健全“中药材-饮片-方剂”全过程控制体系颗粒“,实现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性。此外,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加大对中药配方颗粒临床疗效和药效学的研究,使配方颗粒行业走上健康标准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资料(省略)。

资料来源:张伟, 孙业芬, 金传山, 高波, 任翠娇, 赵洪苏.中药方剂颗粒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草药, 2022, 53(22):7221-7233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