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股价缩水 81%,市值蒸发超 1600 亿,垂直电商平台何去何从?

日期: 2024-09-08 02:05:44|浏览: 83|编号: 6451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作者 | 欧瑾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主打“品牌销售”的唯品会在巨头集中的电商领域并未受到太多关注。

自2012年3月上市以来,唯品会股价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最高时唯品会股价曾达到46美元/股(2021年3月23日盘中),而截至今年2月23日收盘,唯品会股价已跌至每股1.47美元。仅26美元,股价降至8.665美元/股,不到一年时间,股价缩水81%,市值蒸发1600多亿元。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唯品会的尴尬只是垂直电商平台的一个缩影。

自2010年电商混战以来,几乎每个细分领域都涌现出“电商第一”,从服装化妆品到奢侈箱包,从宠物食品到家居装饰,竞争都非常激烈。在媒介从网站到APP再到小程序的转变之后,很多垂直电商品牌从资本的青睐中跌落尘埃,从天堂到地狱,可能只需要一年的时间。

当年拼搏过的创业者近几年逐渐没落,上市化妆品电商平台聚美优品退市、奢侈品电商寺库发起私有化要约、女装电商蘑菇街裁员……大量员工流失,未上市的红孩子被迫出售、凡客诚品官网关闭、一二三停止提供服务……

这些垂直电商的逐渐没落,让垂直电商“小而美”的论调更加耐人寻味。

1. 唯品会等公司的困境

日前,唯品会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唯品会第四季度营收341亿元,同比下降5%,净利润14.23亿元,同比下降逾40%。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季度通常被认为是电商销售的旺季,双十一、双十二、圣诞节等大型促销活动都发生在这一季度。然而,唯品会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利润确实令人费解。

更令人担忧的是,唯品会订单量、GMV、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已连续数月下滑,截至四季度末,订单量同比下滑5%拼多多营收为2.17亿元,同比下降4%至5.7亿元;GMV同比下降4%至5.70亿元;活跃用户数同比下降逾7%至4920万。

核心指标的疲软令投资者对其前景感到担忧,财报发布后,唯品会股价短期内暴跌,跌幅一度超过10%。

无独有偶,与唯品会类似的上市垂直电商品牌,过去几年的境况同样不佳,退市、裁员不断发生。

2014年5月,聚美优品上市,被冠以“中国美妆电商第一股”的称号,首日开盘价27.25美元,较发行价22美元上涨24%,有品股价创历史新高达到394.5美元,并一度达到顶峰。

但后来,受到假货风波的影响,聚美优品逐渐没落。据艾媒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聚美优品在中国的用户渗透率就跌至1.70%,远远落后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综合电商企业。拼多多并不如唯品会、蘑菇街等垂直电商。

2020年4月,聚美优品正式从纽交所退市,结束了近6年的资本市场征程,退市时股价仅为19美元左右,较巅峰下跌95%。

2021年1月,“奢侈品电商首家上市企业”寺库宣布,公司董事会收到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日学发出的私有化要约。

李日学提出以每股ADS 3.27美元的价格将寺库私有化,交易完成后,寺库将成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并从纳斯达克退市。

其实寺库的“悲剧”还体现在股价上。2017年9月22日,寺库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开盘报12.1美元,较发行价(当时13美元/股)跌幅巨大。当日收盘,寺库股价仅为0.328美元,较发行价下跌近97.5%。

另一家垂直电商蘑菇街虽然还未到“退市”的地步,但已接近“强弩之末”。2021年底,主打时尚女装的蘑菇街传出裁员消息据媒体报道,有蘑菇街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消息称,蘑菇街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其中技术部门成为蘑菇街裁员的重点,裁员比例达到80%左右。蘑菇街,裁员并非第一次,2020年4月,其就出现过一波裁员潮,裁员140人,裁员比例约14%。

蘑菇街的股价与前两家如出一辙,其IPO发行价为14美元,但截至25日收盘仅为0.31美元,已蒸发近97.78%。

除了上市公司“过得不好”外,非上市公司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垂直平台也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服饰美妆领域有唯品会、聚美优品、美丽说;母婴领域有红孩子、米淘、莲花育儿;酒类领域有酒仙网、网酒网、1919,海外购物类目有网易考拉、HIGO、GMALL全球购物……

然而如今,这些垂直电商为了生存,要么倒下,要么出售自己。

亿邦动力数据显示,2021年前8个月,共有36家垂直电商公司破产,其中包括易而三、同程生活、环球易购、招鱼网等曾经的一级市场热门标的。

垂直电商的发展困境,导致有一段时间“垂直电商已死”的论调充斥互联网。

其实,早在2015年,必须商城董事长、乐淘网创始人毕胜就提出了“垂直电商是一场令人震惊的骗局”的观点,并给出了一组成本数据。

单向物流10%+仓储10%+逆向物流3%+客服1%+技术4%+管理人员10%+营销10%+代收手续费2%+包装1%=约50%,还有电商行业中能产生超过50%毛利率的品类非常少,加上价格战、补贴等因素,毛利率也只有10%。

现在看来,毕昇的观点很有道理。

过去几年,聚美优品、唯品会、寺库的毛利率均仅在20%左右,净利润率仅为个位数,部分年份甚至为负值。

2、小而美还是大而全?

为什么大多数垂直电商都倒下了?为什么剩下的几家垂直电商在各自的市场表现如此糟糕?

毕竟,在“人、货、地”三大核心要素上,我们还缺乏优势。

具体来说,首先,商品类目影响用户画像,进而决定用户天花板、活跃买家数上限。

由于垂直电商产品品类单一,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较弱,因此其用户天花板较低;而综合电商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因此其用户天花板较高。同样的转化率,平台活跃买家数量也会更高。

例如,阿里巴巴和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明显处于第一梯队;而原本主打3C产品的京东,随着品类的拓展,用户数逐年提升,但​​仍处于差距:当当、唯品会等垂直电商平台的活跃买家数与前三大平台差距明显。

其次,商品丰富度与消费者购买频率正相关,进而影响用户向买家的转化。

平台上销售的商品越多,“网购”的感觉就越明显,更容易形成订单,用户的购买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形成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粘性,并促进更高效的流量。保留并转化为平台的购买者。

相反,如果商品数量太少,用户的购买频率不高,用户难以养成使用习惯,留存和转化也较差。淘宝、拼多多的商品品类丰富,因此购买频率远高于其他垂直电商平台。

最后从品类来看,不同品类的客单价差别很大,因此不同垂直电商的平均订单价值也不同。

在以单一品类起步的平台中,主营3C产品的京东平均订单金额最高,其次是主营品牌服饰的唯品会。在同样的毛利率下,平均订单金额越高价值越高,毛利越大。在此情况下,自营电商盈利能力更强,而平台电商也能获得更高的GMV,意味着更高的收入,从而更有能力支付供应链的资本支出以及物流建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垂直电商中,京东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履约体验,并且通过这种履约体验能够促进消费者的二次消费?

基于商品与用户的辩证关系,那些倒下或者死亡的垂直电商,基本上都没有处理好“流量、类目、资金”之间的平衡问题。

当然,垂直电商也深知其中的利弊,并愿意做出改变。

此前,唯品会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曾扩大过商品品类,也将销售触角伸向了物流、金融领域,但最终还是回归了“特卖”。然而,日用品、化妆品、家具、电器等领域,唯品会的布局却并不顺利。家电遭遇成本快速上涨、库存积压等问题。

因此,盲目扩大产品品类未必是好事,垂直电商学习平台电商也不是明智之举,毕竟“不可能出现第二个微信打败微信”。

垂直电商的优势在于专注、专业,能够提供更适合人群、满足某一领域需求的特定类型产品,更容易加深用户信任、加深客户印象,也有利于品牌传播。

未来,唯品会要想走出低迷,继续前行,唯有保持专注和专业。零售是一场决胜于细节的长跑,需要在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比如:产品、价格、物流服务等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消费者心里的地位,并且长久的留住他们。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