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日期: 2024-09-22 01:02:41|浏览: 21|编号: 6730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关于作者

王戈(1995- ),女,河南鹤壁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研究。

概括

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是我国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当前,世界科技创新进入新阶段,新兴科技伦理问题日益突出,科技伦理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之一,是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的现实逻辑基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的理论指导,遵循科技活动发展规律,深入剖析其理论和实践层面,基本内容从防范科技伦理治理风险、强化科技伦理教育培训机制、完善科技伦理审查监督体系、加强科技伦理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我国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和水平,进而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稳中求进、砥砺前行,推动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科技伦理风险;科技伦理治理;科技创新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伦理制度,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这是完善我国科技伦理制度的又一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发展的工具,但也可能成为风险。要主动评估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和监管框架。”[1]201党中央不仅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还把科技伦理问题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的要求。科技伦理是指科技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和伦理底线。近年来,我国在健全和完善科技伦理体系的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主要集中在科技伦理治理方面。但科技伦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科技伦理的丰富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的理论指导,客观遵循科技活动发展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构建科技伦理体系的“四大支柱”将保障科技创新活动行稳致远,推动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

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的现实逻辑

科技发展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科技发展史,人类在进行技术发明、科学发现的同时,人与技术、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也随之产生。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的要求,源于我国科技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引发的科技伦理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中国深度参与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

近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均发源于西方,并迅速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国,中国错过了前两次世界科技革命。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中国抓住机遇,在原子能、卫星通讯、卫生医学等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赶超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把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通过启动国家科技重点项目计划、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实施星火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科技创新走上正轨,努力赶超世界科技前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深度参与到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之中。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进行,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能源技术、量子物理等是“引擎”。从科技发展水平看,我国在一些领域、一些环节的研究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领域正在由‘跟随者’向‘平行者’、‘引领者’转变”2]。从创新能力看,基础研究能力的不断加强,为我国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提供了必要条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近年来,十年来,我国在全球创新能力总体排名稳步提升,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3]。从科技发展主体看,一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科研队伍,另一方面,近年来,党和政府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市场的应用创新,把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对外交往看,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打造以中关村论坛为代表的全球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推动国际科技组织建设,举办多项国际科技竞赛,不断扩大“朋友圈”。从科技应用水平看,中国拥有超大规模技术应用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科技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为例,2017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长到45万亿元以上,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整个GDP的比重提升到39.8%[4]。如前所述,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功开辟了一条自主科技创新的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作为负责任的科技大国,必须坚守科技发展的伦理底线。

2. 新兴技术的伦理风险日益加大

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科技突飞猛进,迅速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释放技术红利,造福人类。然而,新兴技术也带来法律和伦理框架的新问题,对社会秩序构成严重挑战。算法歧视、AI换脸、个人生物特征信息泄露等问题,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而且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脑机接口、基因编辑、合成生命、人类增强等技术可能改变人类的自然进化,给物种延续和社会发展带来系统性风险;此外,人类还面临着人机共生的伦理问题,如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责任伦理问题、新型电子垃圾带来的生态伦理问题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科研水平普遍较高,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异军突起。伦理问题同样无法回避。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引起广泛争议的科技伦理事件,如2018年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2021年“猴子嵌合体”事件;2022年河南“红色代码”事件等。这些问题有些是科技体系建设与社会文化理念冲突导致的,有些则与法律、社会、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需要我们以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去思考和妥善解决。

科技伦理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主体层面,一些科研主体不顾某些研究本身和研究过程的风险,“打擦边球”地从事被禁止的科学实验和技术应用研究。在追求层面,逐利驱动是一种普遍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怕无利或利太少,正如自然界怕真空一样。”[5]871在巨大的商业利益之下,未来技术可能带来一个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由机器主宰、不受伦理或道德约束的世界。在制度层面,现行伦理规范的形成滞后于科技发展的加速发展,但价值观和伦理规范的形成、变革和重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技术层面,科技与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新技术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由此引发涉及个人、社会、环境的伦理问题。例如脑机接口、基因编辑、人体增强等技术的医学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疾病,使很多治疗过程更加便捷,可以极大地帮助患者缓解病情、改善生活质量。但如果将这些技术用于增强人类智力、改善记忆力、进行生命设计等,则可能打破人类自然进化的规律,给人口安全、生物安全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在科技伦理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是提升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保障科技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必然要求。

三、国际社会应对科技伦理问题的策略

正是因为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应用以及科技本身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危机,科技伦理问题才受到日益重视,人工智能、大数据、脑机接口、基因编辑等技术将引领未来科技和技术创新的发展,必将给世界带来又一次大变革。在此形势下,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采取行动,加大对科技伦理问题的研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科技伦理风险。科技伦理治理的制度框架已经形成。一是提出科技伦理原则。科技伦理原则是具有普遍共识的价值规范,从价值观角度对科技活动进行约束。二是制定行业规范。行业组织是科技伦理治理的核心。三是行政部门颁布规章制度。科技行政部门或专门的科技伦理办公室、科研伦理建设办公室等部门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科技领域的伦理问题。第四,制定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可以约束科技活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正逐步将科技伦理治理纳入国家总体法律框架,法治将成为推动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途径。伦理问题的担忧。2022年底,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新法律——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现代化法案2.0(FDA Act 2.0),规定制药公司必须在新药或正在研发的药物在人体上进行实验之前,不再要求进行动物实验[6]。中国的科技伦理治理不再局限于道德和政策层面。《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法制化。这将有助于明确科技活动的界限,促进负责任的科技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的有机构成

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有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在这两个维度之下又包括中国特色科技伦理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治理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1.中国特色科技伦理学科体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7]中国特色科技伦理学科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伦理学科体系是开展科技伦理研究、完善和发展科技伦理理论的基础,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科技伦理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高校科技伦理学科体系建设还存在学科设置不完善、科技伦理相关课程缺乏、专业科技伦理教育师资队伍和相关教材缺乏等问题。在学科设置方面,科技伦理学仅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尚无科技伦理专业,从事科技伦理研究的主要是高校哲学学科下属的科技哲学、伦理学专业的对科技伦理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8],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接触科技伦理相关课程较少。另外,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科技伦理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师资短缺,现有教材大多以西方科技伦理体系为蓝本,缺乏当代中国语境中生动案例的阐释。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科技伦理课程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学科齐全、课程完善、教材丰富、人才充足的中国特色科技伦理学科体系。《理工科院校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理工科课程要加强学生科学伦理、工程伦理教育,并强调要加强对教师在工程伦理、医学人文教育等方面的专项培训[9]。2023年3月,教育部成立了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专家组和工作组,重点任务是开展科技伦理、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等专题研究。可见,我国亟待补齐科技伦理学科建设短板,以增强“科技伦理竞争力”。

2.中国特色科技伦理理论体系

科技伦理研究始于生命科学伦理研究,源于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以优生学为名对犹太人犯下的暴行的反思,1947年《纽伦堡法典》以国际规范的形式明确提出了人权。二战后,核技术、生物工程、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剧烈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技术与伦理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应运而生,旨在研究人类的科技实践活动及其蕴含的道德伦理问题,以规范和引导科技发展。理论是从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中产生的,但目前尚不存在完整、有效、一劳永逸的科技伦理理论。科技伦理学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一样,需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转化过程,才能适应我国科技的发展。

一方面,中国特色科技伦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阶段,同时要扎根我国科技创新实践,应对其中涉及的伦理风险。国外关于科技伦理的理论和著作尚未形成立足我国科技创新特点的原创性科技伦理理论。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科技伦理研究开始呈现学术繁荣的景象。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将加强理论研究作为完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保障,并强调要凸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10]。目前,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建立了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同时,通过举办科技伦理学术会议,组织专家学者就新兴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另一方面,科技对自然的干预和操纵所带来的风险,启发国际科学界探讨前沿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反思科技伦理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挑战等,是科技伦理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

此外,还应注重科技伦理研究方法的创新。任何研究都有特定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创新有利于理论的创新。科技伦理问题是贯穿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复杂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者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此,一些学者还进行了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智库双螺旋方法”[11]的研究方法,以增强科技伦理研究的前瞻性、跨学科性和政策实践性。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科技伦理研究中需要方法论的创新,既要把它看作是一个交叉学科问题,又要把它看作是一个连接专业理论和政策实践的智库问题,用更加系统、全面、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科技伦理,提高理论的实践性。

3.中国特色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但科技伦理治理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2018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基因编辑事件”是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分水岭,如何弥补缺失也是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治理框架相一致,主要从科技活动的主体、原则、规范、规律等方面采取治理行动。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同年10月,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的成立,对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发挥了统筹调节、指导协调作用,有力推动了构建全面、导向清晰、规范有序、协调有序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随后,各高校、科研院所也相继成立科技伦理委员会,履行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审查监督、宣传教育等主要职责。 《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首次对新时代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提出一系列务实任务和治理举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2年)等法律均有相关科技伦理规定,为推进中国特色科技伦理治理提供了法制基础。202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这次修改体现了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把高水平科技自主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科技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在新兴科技领域,新兴技术的特性决定了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不能采取“技术先行”或“先做后学”的方式,而应是“伦理先行”。例如,为了解决许多道德​​问题,例如数据滥用,算法歧视和数字鸿沟,由金融和技术的深层整合带来,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10月发布了“金融领域的科学和技术伦理学指南”,旨在在2023年7月的委员会中,旨在预防和解决cy of ,旨在预防和决心科学和技术,工业和信息技术部以及公共安全部发布了广播,电影和电视的国家管理,以及新闻,出版物,广播,电影和电视的国家管理,共同宣布了“生成人工智能服务的跨越措施”,该措施将在8月15日实施,以实施2023年8月15日的工具和指南对安全以及结合创新和治理的重视将促进在安全方面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人工智能的治理。

4。具有汉语特征的科学和技术伦理宣传和教育系统

具有汉语特征的科学和技术道德的宣传和教育是建立具有汉语特征的科学和技术伦理系统的基本工作,从而增强了科学和技术伦理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在科学和技术伦理学的科学和技术伦理学方面,行为规范在科学和技术创新的领导下培养了人们的科学和技术道德教育。我国家的一般教育和专业教育科学和技术道德。有缺陷的科学和技术道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科学和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无法实现全面的覆盖范围,并在整个科学和技术活动的过程中运行。技术人员,科学和技术伦理的成员(审查),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科学和技术教育体系。 - 科学技术伦理宣传和教育的时间和兼职人员。我们应该努力建立具有汉语特征的科学和技术宣传系统,不仅是普及科学和技术道德知识,而且还为公众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环境,以参与有关科学和技术道德主题的讨论,我们应该加强科学和技术实践的正确指导。如果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这一点,并可以正确地指导整个社会,以理性地对待科学和技术的道德问题。

在新时代建立具有汉语特征的科学和技术伦理系统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则是关于方向和长期问题的,是在新时代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科学和技术伦理系统时需要遵循的客观定律,在新时代,具有中国特征的科学伦理系统。与国际科学和技术道德体系融合的过程,并促进了寻求真理,继承创新并增强福祉的世界科学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改进。

1。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科学与技术伦理学的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他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视,他们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科学和技术伦理概念,为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科学和技术伦理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详细介绍了科学和技术的应用,这些讨论可以正确地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应用的生态界限。消除现代产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但是,我们不应该对人类对自然的胜利过于陶醉。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在报仇我们。” [14 ]559-560。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结构不能与世界科学和工业革命的支持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科学和技术道德价值,以指导科学和技术的合理使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那些幸运的人是一种自私的乐趣。建立具有汉语特征的科学和技术伦理系统的基本目的是为人类的自由和全方位发展提供服务,就像攀登科学高峰一样,我们还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

2。客观合规:尊重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定律

科学和技术道德的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问题,这是科学与技术和伦理的发展,因为从古代到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出现,人们一直在探索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宣传理论”,这是一个不断的观点。只有阻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它的健康和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也促进了伦理学和道德的发展。是值。确定性包括两种类型:技术的倡导者认为,科学和道德是无关紧要的。 Ality [实际上,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效果是,当科学和技术固有地表明,科学和道德都是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世界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科学和技术正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展,从而使科学创新的范围越来越深具有抓住机会的基础,信心和能力。因此,具有汉语特征的科学和技术伦理系统的构建应基于我国家的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实际阶段,其目的是“尊重科学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基本原则,与世界的科学创新和技术相关,但不仅为国家而言,这也不是为了整合世界的发展,但也充分发挥了我国家在技术创新,加强科学和技术道德治理的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全面优势,并努力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3。历史参考:吸收中国传统科学和技术伦理的本质

出色的中国文化包含丰富的科学和技术伦理,尽管这些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但它们以经验的形式存在。

为了在新时代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科学和技术道德体系,我们必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收技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的本质。技术行为。应用必须受到道德和道德规范的控制和限制[17]。

为了在新时代建立具有汉语特征的科学和技术道德体系,我们必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技术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本质产生了影响,从而对古代人的态度产生了对科学和技术活动的态度农业生产实践,“不剥夺农民的农业季节”和“禁止在正确的时间进行农作物”揭示我们,科学和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建设性力量。生态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守生态优先事项和绿色发展的概念,并继续促进绿色的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的发展。

要建立具有汉语特征的科学和技术道德体系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职业道德的本质。带有希波拉达誓言和摩门教徒祈祷的世界古典医学伦理学[19],但基本上反映了社会伦理的进步,这是我们对技术与伦理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的启发。

(4)国际愿景:与国际科学技术伦理系统融为一体

科学和技术的道德问题不是特定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而是世界上的共同问题。

习近平的秘书长强调:“有必要参与全球科学和技术治理,贡献中国的智慧,塑造科学和技术的文化概念,以便更好地增强人类的福祉,以便使人类社区的构建范围更大,以便使人类的构造和人类的构建能够全面地促进人类的构建。共识,同时构建前进的道德治理规范,以使我们国家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和政策管理同时在国际科学和技术道德的领域中,以提高中国的声音,以提高中国的培养权,以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培养。有必要鼓励创新和指导的国际科学技术组织鼓励中国专家在国际组织中工作。 2023年2月,当XI大臣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三次集体研究中指出,他指出:“我们必须计划并深入参与全球科学和技术治理,参与或启动了国际科学组织的建立,并支持国际科学研究所和国际科学家,并建立了国际科学和科学组织技术的影响,这也是对世界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深入参与的必然要求。伦理系统[21]。

在新时代建立伦理特征的道德体系的价值

发达的科学和技术是该国繁荣的基础。

(1)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为了确保一个国家的科学和技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人是在发展的方向上逃脱,并使人们受益于社会的目的,以使发展效率和质量稳步发展。科学与技术的不适当的行为偏离了科学和技术的原始意图。继续上升。这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国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形象,还反映了我国家的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不良氛围,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家的科学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它为科学和技术伦理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为维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大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第20个国民大会提出了对国家安全系统和能力的现代化的要求,并坚持保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性,尤其是科学和技术在新兴领域的发展,以及诸如深海,深海,极地土地,生物学等,与人们的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危险的危险,构成了危险。因此,在网络信息社会中,“内源性”风险的增长和全球竞争模式。 2017年的新闻报道,()人工智能研究所(Fair)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来迭代两个聊天机器人的对话策略,并发现他们自己的独特的人类理解力,他们无法理解公众不仅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条件和公开合作遵守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通过建立伦理审查,风险研究和评估机制,主要科学和技术问题,关键领域,主要项目和工程以及努力避免避免,以防止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风险,避免政治安全,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以及生态安全。

(3)为我国参与全球科学和技术治理创造有利条件

XI大臣指出:“有必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来增强我国家在全球创新模式中的地位,并提高我国家在全球科学和技术治理中的影响和规则的能力。”强大的人有权在全球科学和技术的实践中发言,科学和技术的水平在科学和技术道德上的理解和实践中仍然存在差异。 ,由于许多限制,可能违反科学和技术道德规范的科学研究无法执行,但可能会将其转移到科学和技术道德规范不佳的国家。像我国家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道德倾销或道德风险厌恶之中,误解是由道德的历史和文化差异引起的。加深了基于全球观点的科学和技术道德治理的理解,并致力于建立一个国际科学和技术道德秩序,从而增强人类的井,公平,公平,公平和安全,以促进良好的发展,以促进良好的发展,以促进具有科学和技术特征的技术和技术的构建,以便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加速技术,以确保技术和技术的特征,以便于旨在使用伦理学,以便于构建技术,以便于技术和技术来构建技术,以便在技术和技术方面的构建,以便于旨在使用良好的技术和技术。很远,以使科学和技术将更好地使人类受益,帮助建立人类命运社区的社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